分享

推理15武王征商簋铭文释读

 謝永裕1701 2018-12-21
1. 武王征商簋在1976年3月陕西临潼零口镇西段村东北方向的西段遗址出土。器件及铭文的拓片网路上一大堆,可是铭文的翻译为什么这么辛苦?实在是想不通,明明是《道德经》模式的四句话结构,一气呵成。可能是类似《道德经》这样的猜字古文看久了,反应比较快吧,翻译如下提供大家参考。

2. 铭文大意:
前两句是照抄武王说话的语气:我只花一天的时间就把大邑商打垮啦。
后两句是史官的记录:作器的时间是甲子克商后的第八天辛末日,地点是东关(朝歌城东约一公里)。作器的由来和用途就等同是做一只尚方宝剑,见器如见人,违者斩无赦。

3. 铭文:
珷征商隹甲子朝 
岁鼎克闻夙又商辛末 
王才阑闲师易又事利 
金用乍亶公宝尊彝 

4. 我的释文:
0100珷征商,唯甲子。
0200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0300辛末,王在东关师易。
0400有事,刻金,用作施公保,镇,彝。

5. 我的译文:
0100我武王(珷)征商牧野决战朝歌杀纣(征商),甲子日一天搞定(唯甲子)。
0201甲子那天早上(朝),纣王和他的主力(岁鼎)活该入我陷阱、被我军逼向朝歌移动、沿途死伤逃逸无数、血流漂杵、只剩纣王只身逃回朝歌城(克)。
0202当晚(昏),我武王一下子就攻陷朝歌、进城诛杀纣王、正式歼灭(夙)大邑商(有商)。
0300甲子牧野战后的第八日(辛末),班师凯旋的武王军队在东关(王在东关)和留守朝歌的施公军队(师)举行换防交接(易)。
0400为了让商人知道尔后谁说了算(有事),刻金于簋(刻金),交付施公以为依据(用作施公保),此簋从此镇在商王祖庙(镇),作为最高阶礼器(彝)。

6. 后记:
(1)“珷”这个字应该是武王自称或皇家自号,贵族史官只能写“王”不能写“珷”。
(2)从内容和语气回推当时的场景:作器是在武王征商大捷后的第八日,武王应当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还在飘飘然吧。发现在换防交接典礼上还需要一个见器如见人的信物,当场就来个口述大要,马屁精七步成诗,直接刻进泥胚,交武王过目后立即烧成。
(3)按照历史记录,二把手周公、三把手召公当如门神随侍在侧,武王就算不是学霸,只要有周公在一旁提示,前两句就如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小段子,难不倒人的。如果还能落款,“独孤求败”这一名号的着作权,就非武王莫属了。陈子昂明明就没做过什么大事,怎会就有周姬发才刚面对完血流漂杵牧野战、七日尽洗朝歌城、一王功成万骨枯的飘飘然呢?我族文人自残的功夫,当真无远弗届矣。
(4)我推测当时是有人找出一个现成的簋,当场只追加浇铸文字的部分,薄薄一层烧起来速度很快。看这簋的样式,恐怕连方型底座都是事后追加垫高,以符合最高阶礼器的要求,因为簋本身实在太矮了,没有“威镇八方”的气势。典礼之后再翻模来个一体成型,就是我们看到的武王征商簋了。
(5)我以为岁鼎指的是每年开春祭祖使用的鼎,通过专用的岁鼎才能和祖先沟通,别的鼎不行。王的岁鼎就代表正统,在这里就用来指商朝的气数。没理由会拿来暗指年月,太小儿科了,真要写年月,正大光明地加几个字不就得了吗?无论商周,每年开春(岁)祭祖(鼎)、和祖先沟通、获得祖先庇佑,是当时最重要的大事,武王要找一个代表商朝国运的代名词,如此而已,我想“岁”跟岁星没什么关系,“岁鼎”代表纣王本尊和商朝祖先,自然就代表商朝国运。如果有人据此二字认为应该用岁星订出年份的话,我觉得钻到牛角尖的成分居多。
(6)同时代的箕子写的《周易.鼎卦》说到成汤的鼎玉铉,高宗的鼎黄耳、金铉,纣王的鼎折足、耳革、颠趾、已经无药可救,用的就是这个逻辑。
(7)武王当场没有想到要注明年月,所以马屁精也不敢另外加注年月。甲子日只是为了炫耀天下易主只花一天就全部搞定这项纪录,辛末日则是交接典礼当日。一般而言,占卜刻辞都会加注占卜日期,铸鼎自然也会加注铸鼎日期。
(8)“朝,岁鼎克”指牧野之战一天结束,战法就像把闯进笼子裡的牛活抽脚筋,要你拖着笼子痛一整天耗尽力气才死,与《周易.离卦》记载完全相同。这样描写好像很残忍,但改成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钓大鱼,鱼不但累死痛死而且分尸(一路被小鱼啃光),就不残忍了吗?大家自己想想看吧。况且史书记载当时纣军有七十万、就算笔误也至少十七万,没一个省力气的办法要怎么贏?
(9)“昏,夙有商”指牧野战当晚攻破朝歌斩杀纣王,与《周易.中孚卦》记载完全相同。
(10)甲子日到辛末日合计共8日,《周易.复卦》记载“七日来复”即指甲子当晚进朝歌,庚午撤离朝歌,总共七日,第8日辛末日武王军队已经移师到东关、进行换防交接仪式了。整体而言,此簋铭文与《周易》卦爻辞记载分毫不差,应该说两者都是真的才有可能。
(11)《史记.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司马迁这段记录,应该是从许多份记录当中,择其可信之片段、或者是只能写这么多,拼凑而成。虽然句句有典,只是用拼的话,读起来就是不达意。
(12)其中“王……。东观兵”和铭文“王在东关师易”雷同,相信是司马迁搜集的史料也包括这一次的移师换防交接。
(13)其中“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当出于《周易.师卦》记载文王兴兵伐商(师征丈人)行军半途发病无救(去无救)只能将大权面交伯邑考、武王、周公(王三锡命)合眼归西。接下来是武王安排立刻全面撤军,没时间办置棺木、直接将遗体绑在车上(师或舆尸)放在队伍左后最卑贱的位置(师左次),命伯邑考统帅全军实则殿后护驾(长子帅师)、周公则奉命亲自驾车载送尸体(弟子舆尸),武王则占据右前尊位死命逃回周原先(贞凶),纣王的将领目睹这种情况、都建议出兵包围、将武王兄弟活捉(田有擒利执),可是纣王没有答应,演变成纵虎归山(言无吝)。
(14)《周易》是箕子先生以商末王族的角度记录时事写成,我们阅读文字只需注意狼族文人常有的狂狷心态,即可明白当时的情况。武王迅速果断、纣王优柔寡断,二人的优劣已经写得清清楚楚了。再者,到底文王安排长子次子谁接位?箕子故意不写,我们只知道伯邑考在管叔蔡叔武庚夺权斗争输光光之后就不见了,管蔡都是伯邑考的弟弟,哥哥还在、当弟弟的就只能为哥哥争,难道两个弟弟各为自己争、还能联合一起吗?
(15)《周易.小畜》记载牧野决战前夕,商军内讧主帅重伤退出作战,接下来就奇了:箕子笔下的纣王,逞强上阵亲率商军误入陷阱无法脱离导致大败亡国,和周幽王强征邦君嫡长率后备部队进驻骊山又耐不住引诱逞强下山变成平原攻杀导致大败亡国。不得不说,真的是像到极点、不可思议。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