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选择紫砂壶,茶人静清和有话说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8-12-22
“茶壶,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方得其趣。”
——冯可宾《岕茶笺》

面对紫砂壶的选择,很多人是似懂非懂,一头雾水,甚至是雾里看花。

为什么会如此呢?最重要的原因,是近代紫砂壶的名字里多了一个“紫”字,就像茶的品评一样,“茶汤”与“香气”,究竟哪个占有主导地位?抓对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紫砂壶与茶中存在的一切疑惑,便会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清代以前的文献里,紫砂壶叫“砂壶”,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古人为什么要强调是砂壶呢?因为,古人认为紫砂壶的宜茶性,正如明代屠本畯《茗笈》所言:紫砂壶“盖是粗砂,正取砂无土气耳”。屠本畯所讲,与许次纾所论是高度一致的。文震亨也强调:“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从上述三位名家的认知可以看出,紫砂壶作为文人首选的泡茶器,是因为紫砂壶的含砂量高,如周高起所讲:“榖皱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榖皱”,讲的是紫砂壶烧结时的收缩特征,壶面有隐约可见的收缩纹理。“珠粒隐隐”讲的是,紫砂壶最本质、最基本的高含砂量。紫砂壶的“砂”,在烧结时处于不完全的熔融状态,具体表现为壶面粗而不糙,颗粒起伏如橘皮状,但又抚之光滑,耐人寻味。自成拙朴亦风流,于率真中见精致。紫砂的“砂”,是指二氧化硅。原矿紫砂的含砂量,至少应该在50%以上,这也是古人称紫砂壶为“砂壶”的重要原因。正因为砂壶的含砂量高,所以,紫砂壶才能耐得住高温烧造,无土腥气息,适于泡茶。

清宫旧藏紫砂壶

高含砂量的紫砂壶,需要以较高的温度烧结而成。高温烧结后的紫砂壶,尽管尚属于不完全的烧结状态,但其质地是致密的。致密度高的紫砂壶,吸水率低,吸附性弱,所以紫砂壶不夺茶的香气。现在,很多人刻意强调紫砂壶的透气性,并把“透气性”和“过夜茶在壶中不馊”作为紫砂壶的优点和卖点,此种自相矛盾的观点,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壶的透气性好,说明了紫砂壶的含砂量低、烧结温度低以及壶体的致密度低。壶体的结构疏松了,才会透气性好。若透气性好了,自然就会吸附、影响茶的香气,而不适合作为良好的泡茶器使用。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嘲笑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可救药,俗不可医。他说:“宜倾竭即涤,去厥渟滓,乃俗夫强作解事,谓时壶质地紧洁,注茶越宿暑月不馊,不知越数刻而茶败矣,安俟越宿哉。”清代陈元辅认为:真正得茶中三昧的人,“须于停饮之时,将罐淘洗,不留一片茶叶。”紫砂壶如果再次使用时,应该先用沸水,洗尽壶中的宿气,始可泡茶。

《宜兴县志》也说,紫砂壶海内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元味。”失了茶之元味的紫砂壶,还是一把合格的紫砂壶吗?由此可见,商家引以为豪的“一把壶只能泡一种茶”的谬论,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假设一把壶只能泡一种茶,那只能证明这把紫砂壶的结构疏松,吸附了茶的香气,此种味道,会对连续瀹泡的第二种茶类产生干扰。低温烧结的壶,成品率高,但其质地疏松,可能会有害健康。另外,紫砂壶因含砂量低或未能烧透,茶渍又极易被吸附到壶体表面,使得此类壶会越养越黑,污渍斑斑,最为贱相。明代许次纾,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他在《茶疏》里明确写道:紫砂壶“顾烧时必须火力极足,方可出窑。然火候烧过,壶又多碎坏者,以是日加贵重。火力不到者,如以生砂注水,土气满鼻,不中用也。”

对于烧结温度不够高的紫砂壶,许次纾认为会“砂性微渗”,因为紫砂壶不像瓷器那样内外施釉,容易吸附茶的香气,即是他讲的“香不窜发”。此类紫砂壶泡茶,“易冷易馊”,“仅堪供玩耳”,还是尽量避开为好。对于含砂量低的壶,许次纾又说:“质恶制劣,尤有土气,绝能败味,勿用勿用。”

在明代,许次纾已经把紫砂壶讲得很透彻了,也非常严谨。如果按照许次纾的择壶标准,去市场上选择紫砂壶,又有几把壶是合格的呢?我们知道,紫砂壶的烧结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200℃,也不能低于1050℃,这是保证健康饮茶的基本要求。那么,为什么市场上很多的壶,不敢去高温烧造呢?首先,市场批量供应的很多紫砂泥料,含砂量低,耐不住高温;其次,是为了保证紫砂壶的成品率,此是利益使然。一般来讲,紫砂壶的烧结温度越高,其色泽就会越紫褐深沉。有时为了保证紫砂壶外观的色泽,也会把温度降低一点去烧造,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自古有“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砂土气”之说。古人在考虑紫砂壶的色泽时,会兼顾使用者的健康要求,而不像现在的某些不良壶商,为了得到某种色彩,为了保证紫砂壶的成品率,一味地去添加辅料或刻意降低烧造温度。

如何去选择一把健康实用的紫砂壶呢?首先要求砂料纯正,高温无害。壶的内外表面,通过适度烧结,不仅能够形成珠粒隐隐的自然丰富的肌理美感,而且一定要能看到云母的银晶闪烁,以及类似杂色斑点的黑色铁熔点。其色调沉稳、不花哨、不艳丽,壶面砂粒要莹润养眼,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紫砂壶的如玉水色。周高起推崇的“更自夺目”,指的就是砂粒烧结到位的晶莹感,这正是最容易忽略掉的鉴赏紫砂的要点。紫砂壶的水色好,砂粒夺目,既证明了砂料纯正,烧结温度合适,也反映了制壶者明针功力的扎实到位。其次,要求紫砂壶出水顺畅,这是紫砂壶的基本功能。李渔曾说:茶壶不像酒壶,茶叶细碎不均,容易堵塞壶嘴,“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所以,一定要注意壶嘴出汤的圆润感和力度感。壶的大小,要拿捏合手。同样容量的壶,要选重量稍轻的。第三,单纯把壶嘴、口沿、把稍三者的平齐,视为好壶的完美精致,无疑是肤浅的、片面的。因为,这是借助模具制作的紫砂壶,最容易实现的基本要求。一把全手工制作的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过于完美。另外,一定要注意到紫砂壶倾斜出汤时,壶盖在壶体向下倾斜70度时、不能脱落这个国标的基本要求。明清时期,古人把持壶出汤时,可能造成的壶盖脱落,视为紫砂制壶工艺的大忌,这也是品鉴紫砂壶制作优劣的一条极为重要、而又极其实用的标准。

紫砂壶的选择,应以健康、实用、好用为目的。一把没有继承优秀传统且缺乏原创性的壶,是不具备收藏价值的。面对丰富的茶类品种,对于一般的习茶人,选择两三把容量不同的壶备用,已经足矣。屠本畯《茗笈》认为:“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这是极富针对性的饮茶建议,一人独品,选用容量100ml左右的壶即可;二人对饮,选择容量150ml左右的壶比较适当;若是三、四人喝茶,壶的容量也不宜超过200ml;茶三酒四,如果人数再多,就要分席而饮,方为恰当。冯可宾《岕茶笺》说:“茶壶,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方得其趣。”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中也说:“壶宜小不宜大,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小壶不仅节水省茶,更重要的是,容易控制好茶与水的恰当比例。无论是谁泡茶,只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好茶与水的比例,把握住一款茶的最佳出汤平衡点,都会泡出一盏浓淡相宜、赏心悦目的茶汤。这个出汤的最佳平衡点,就是冯可宾强调的“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由此可见,泡茶并不存在什么不可言喻的神话,茶道之美,无不是在恰恰用心时,一切恰恰好,仅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