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ommon Sence3

 赵卫星98 2018-12-22

Common Sense3-剂量是不传之秘

这句话已故的名老中医李可也曾经说过~有时候病人的一些小症状、例如感冒啦、头晕啦…我顺道就微信回覆,开方让他自己就近抓药,赶快吃药好病,我这么做是便民,替病人们著想了,是吧?!我也那诊费啥的没给他收,是吧,小毛病的我也不要你舟车劳顿的来看诊,能赶紧好起来最好,是吧!但有些人就是没common sense,去药房抓药就回我微信说:药房的人说剂量太大…然后他就吓得半死,赶快又来问我!!!

在此郑重宣布,以后这些人,我一概不回应。你要相信药房的人,你找他看不就得了!每次遇到这种人,害的我三字经背了好几部…

经方的药剂量大,众所周知。你看完病在本诊所抓药那是没问题。但外面药房的人,他是医生吗?他有这种知识吗?就算是坊间的医生,我相信懂得也不多,何况是药房的人!大家读伤寒金匮,请问你们,何时的书呀?有人嘚瑟:东汉。不必嘚瑟lol…大家都知道东汉,但你们知道东汉用的一两是相当于现代的几克吗?药房的人知道吗?不少人在那边信口开河,二两就是二钱,一钱三克,二两就是六克,咋不说他放屁是香的呢?依据在哪里?MD…三字经乱飞~

根据国家研究人员对马王堆出土文物考证,确信东汉一两相当于现代的15.625克,东汉一升约等于现代的200毫升(ml)。

如此我们来换算一下桂枝汤的药量,就以东汉一两=15.6g算好了,桂枝(去皮)三两(46.8g),芍药三两(46.8g),甘草(炙)二两(31.2g),生姜(切)三两(46.8g),大枣(擘〉十二枚。

请问诸位,现代哪个医师有胆子开这个量???看过的请举手?若诸位嫌药量太大,再问你们一个问题,东汉人不是人吗?东汉人能吃,现代人不能吃吗?更何况本山人相信东汉时的药材比现代好太多了,现代药材开到这个量,药效还未必比得上东汉同样的量~什么叫一剂知、二剂已?跟剂量没关系吗?

想找经方家看病的,请先有点常识,请先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包括药的剂量、服药后的反应、排病现象……没有这些认知的,不要来找我看病,那只会增加彼此的麻烦,互耗能量而已,请理解!

又有个问题来啦~我想遵东汉的量,但药房不给抓药咋办?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出现小青龙汤证的人,开小青龙汤给他,一般就算没照原剂量,细辛也会开到12g以上。完了,药房遵守细辛一付药不得超过3克,不给抓药,咋办勒?脑子要活用嘛,1、要不细辛别家另外单独买,说要外用的。2、把方子所有药的量都除以4,那细辛不就变3克一付了吗?,原先要抓1付药的就抓4付,原先要抓2付药的就抓8付…依此类推,回家后把4付合拢变一付要不就得了。

附:小青龙汤原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46.8克)、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好,再来谈谈为啥细辛1付药超过3克药房不给抓?那是因为国家药典规定,细辛1付药的用量不得超过3克…所以也不能怪药房的人。我只能说制订药典的这些人读书不求甚解。古药书上注解,细辛不可用超过一钱,超过一钱者,气闭而亡。于是大家就怕死了…你想最简单的逻辑,细辛是气药,怎么会「气闭」而亡呢?实际上细辛会因为每年的气候、雨量、土壤状况不同,每年药性也会有强弱,2015年那年的细辛药性较弱,本山人治咳嗽一付药得用到24克才见效,气闭而亡了吗?想当然耳,有的话我还会在这里吗?李可老公开的文章指出,「细辛不可用超过一钱,超过一钱者,气闭而亡。」这句话是宋朝时有个狱卒听信一个死刑犯胡诌,后来以讹传讹,大家变的闻细辛色变,被愚弄了一千多年呀!本山人在临床上很多时候用到细辛,每每都超过3克数倍,每位病人安然无事,再再的案例都是攻破这谣言最佳的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