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调治心悸有讲究

 小草回香 2018-12-22

张京春、雷舒雁 北京中医药学会

“心悸”是指心脏搏动的一种不适感,常作为“心慌”的同义语,但是中医所讲的心悸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可以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而心悸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觉,就其症状而言与快速型心律失常更为接近。

年轻从肝论治

中医调治心悸有讲究

此则医案是慈禧在咸丰年间的医案,具体某年不详,考究慈禧生平,咸丰二年,十七岁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咸丰四年,十九岁晋封懿嫔;咸丰六年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根据医案中的称谓“懿嫔”,可以推出此则医案当记载于慈禧19岁—21岁之间。作为一名妃嫔,要想在后宫中有立足之地,必然要用尽各种手段,慈禧亦是如此,为了争宠处心积虑,每日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长期处于这种生活状态必会使人情志不畅,情志失调是导致心慌的病因之一,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都可引发心慌。所以上述医案中御医遵循“万病从肝论”的思想,从调肝入手,使用了香附、郁金、元胡、木香、大腹皮、厚朴等调畅肝脾气机之药。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容易紧张,如年轻的都市白领、警察、银行高管等等,很多人并没有严重的心律失常,但是他们有很明显的心慌症状,临床上治疗此类年轻人的心慌时应注重从肝论治。

年老从虚论治

中医调治心悸有讲究

光绪八年,也就是慈禧48岁左右,此时的她已贵为皇太后,但她却贪婪权势,垂帘听政,独掌朝政大权。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可谓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内有百姓起义,外有列强侵略,朝堂之上还有很多敌对势力。这些国事家事必然让慈禧太后应接不暇,耗心费神,忧思劳倦,日久积劳成疾。

此案御医调治慈禧的心慌,用的是“益气滋荣汤”,选用人参、白术、茯苓、白芍、炙甘草、当归、麦冬、柏子仁、砂仁、菊花、沙苑蒺藜、橘络等药,健脾益气,滋阴养心。这也是借鉴了中医学中治疗心慌的一则名方炙甘草汤的立法。同时该方还兼顾了慈禧太后日常脾胃不和、肝经郁热的表现,佐以滋补肝肾、清肝调胃、安神之品。

中医讲“年过半百而阴气自半”,身体的衰老伴随着气血阴阳的亏虚,导致老年人心神失养,则易发为心慌。现代医学同样认为,随着年龄增高,细胞凋亡、胶原和脂肪组织的沉积均增加,心脏窦房结活力降低、心脏传导纤维不断丧失,则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对于此类心慌当从虚论治,多从肝肾心阴虚、心脾气血不足、心胆气虚等论治。

综上可见,御医调治慈禧心悸讲究“同病异治”,虽同人同病,但疾病发生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型,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年轻时多肝郁气滞,故治疗注重从肝论治;年老时,多气血阴阳亏虚,治疗时偏重从虚论治。

(此文为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