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刊推介| 古物的声音:古人的生活日常与文化

 昵称7563359 2018-12-22

古物的声音:古人的生活日常与文化

【作者】 杨泓著

【出版】 商务印书馆

【日期】 2018年6月

【定价】 58元

【ISBN】  978-7-100-15347-8

【索书号】 K207/324a



拾零

            杭侃


古物是有声音的,如果你与它凝视


当你与它凝视,你就会发现制作者的心,使用者的情。一件物品经过了岁月的磨洗,成为了古物,它就有了王国维先生称之为的“古雅”。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王国维先生认为“古雅之能力,能由修养而得之,故可为美育普及之津梁。”

要获得古雅的能力,就有必要了解不同时期古物的设计思想。设计体现的不仅仅是物的形式之美,也体现着物与人的关系。《古物的声音:古人的生活日常与文化》第一篇是《史前席地起居用陶器的装饰艺术——漫谈新石器时代彩陶团花纹带装饰部位》,这篇文章中的“史前人与现代人观看器物示意图”首次发表于1977年《文物》杂志第6期上,至今被学界广泛引用。杨泓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首先阐述了一个现象,即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的分布,“看来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们都绘在盆的里壁,而且是分布在靠近盆口的上半部的地方;在盆底中心的部位,反而常常是平素无纹的。同时,和光滑的里壁相反,这些盆的外壁却是粗涩的。可以看出,当时陶器制造者的匠心所在,重点是里壁靠上侧的装饰花纹带”。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不论在室内或户外,都是席地起居,用做主要日常生活器皿的各种类型的陶器,自然也都是放在地上使用的。这样一来,不论这些器皿的形体多高,它们往往都是处在席地蹲着或坐着的人们的视平线之下,更何况对站立的人而言,要看这些器物就只有俯视了”。这也就是苏轼在《私试策问》中所谈到的“古者坐于席,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由于那时的人们在应用陶器饮食或盛物时,“常处于坐着或蹲着的姿态,这就引起主要花纹带的布置,选取在人们蹲、坐时视线最集中的部位。”


彩陶纹饰带位置举例


史前人与现代人观看器物示意图


史前人观看器物纹饰示意图



大家小书的启示,请静下心来


《古物的声音:古人的生活日常与文化》一书除了《开头的话》和《后记》,共收录20篇文章,这20篇中有原来用“易水”的笔名发表的,至于易水之名的由来,杨泓先生在《忆王世襄》一文中做了说明:《北京晚报》的编辑曹尔泗先生约杨泓先生写“通俗短文”,这种文章要将艰涩的考古材料用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并不好写,所谓的深入浅出从来都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是,这种文章即使在现在提倡公众考古的语境下,也算不得是正经的学术成果,在杨泓先生年轻的时候,更有出力不讨好的境遇,但是杨泓先生还是坚持下来了,“后来同在考古所工作的另一位北大的师哥知道后,跟我说别写那些报屁股文章,那是半个人干的事。因此,我就取“杨”字右边的一半及“泓”字的偏旁,凑成“易水”的笔名,也就是半个杨泓的意思”。

民国时期流行大家写小书,北京大学的袁行霈先生在介绍民国时期“大家小书”的时候说:“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这样的大家小文,被看成了是半个人做的事情,考古学更有点“自绝于人民”,以至于《读书》杂志专门组织讨论考古的“围城”。其实,文章不应该有固定的写法,就如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所说:“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章也不在于长短,《老子》只有五千言,谁又能超得过呢?

现在考古学正在走出象牙塔,大众对考古材料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考古知识的传播形式和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海量的信息里面鱼龙混杂,有许多不是深入浅出,而是浅入浅出,甚至于是剪刀加浆糊的拼凑,这个时候静下心来,看看杨泓先生如何把深入的研究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也有方法论的启发。



有声音的古物

每件标本都有自己的个性,它们的吟唱曲调各异,有的音调高昂,长篇叙事;有的词语清晰,简洁明快;有的浅吟低唱,委婉动人;有的雄浑长啸,撼人心脾。考古标本尽情吟唱,你闭目聆听,直到曲终,重归寂静。去倾听那些考古标本的故事,转译成篇篇短文,一起去了解古人生活的真实情景吧!


——杨泓《古物的声音》


玉舞人

西汉 河南永城僖山汉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选集》,98页


陶乐俑

西汉 江苏徐州驮蓝山汉墓出土

《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选集》,103页


“吹笙引凤”画像砖

南北朝 河南邓县学庄南朝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选集》,112页


黄釉扁壶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选集》,116页


奏乐舞蹈图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 西安安伽墓出土

《中国古代壁画·唐代·第三册》,111页


树下侍女图 

唐代 西安南里王村唐墓出土

《中国古代壁画·唐代·第三册》,12页


三彩听琴图枕

北宋 1976年河南济源市勋掌村镇安寺出土

《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选集》,161页


散乐雕砖吹排箫僧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 开封繁塔出土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276页


吹笛童俑

元代 1973年河南焦作市西冯封村元墓出土

《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选集》,175页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图书馆


期待你为“纸上考古”推荐历史、考古及艺术类相关图书、撰写书评或分享心得,请邮件至gkgzls@pku.edu.cn。“纸上考古”也将尽己所能回馈师友,如推送书目、传递资料和预留活动座位等等。
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我们依然要从纸上开始。
zskgpk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