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种三阴三阳之说<一>

 金星jⅹ 2018-12-23



各种三阴三阳之说<一>


转载各家关于三阴三阳之说汇总,便于参阅学习。



阴阳之道 —— 三阴三阳之道器与体用


上池水五味 古法中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不可分割,这是易学的思维。歧黄医道,易之五术之一,必然禀易之理,象、数、理之不可分开,也就是道器一体。天地人三才也不例外。五运六气,以司天、在泉、客气、主气,中运互相参和来看,而在人,则有经络藏象。下面几段文字,是逛博客时候的乱写,摘于下,不成提纲。


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这个名目就有了。而且,人有人神本能,经络有气血多少,部位不同,流注不同。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的生物钟。《素问玄机原病式》有论,实际是发挥。承制生化之论也。后天水火,以先天乾坤为用,化生六子,以为六经,用则六气。先天六子,后天六经,也是体用。水火之变,产生六气。就是天气上为云,地气降为雨,空气的燥湿相变,寒热交替,运动流行所以产生的状态就是六气。人身,则以三阴三阳经络,至真要大论称为人神通应,颜色、气味、物性都要应,而且,三阴三阳以气血多少来应阴阳,进行调控。时空统一,真气流注,人神通应。


风从龙,云从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木火通明,金水相生。先天阴阳,后天水火,互为交变,互为体用。总万病于阴阳,观六气于水火,标本即明,伤寒可解。故张子和标本运气歌曰∶“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土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


在人身,则三阴三阳,标本所现,亦为六气。经络不仅有表里,而且有相通,还有别通,实是生理所在。内经络外藏腑,先后藏,君相立,神行雨施,一人一太极,天地亦太极,太极相应,大自然中的人,人中的大自然。一而二,二而一。何必千言万语?经络以六经印,互相有关系,这个灵枢有针法可证。


六气合化,观其五行,五行六气是一理也。为何多出一相火,其意深也。明此,可知六经合化六气。太阳寒水,六太阳小肠火也,足太阳膀胱水也。太阳、少阴互为表里,有寒化证,未尝没有热化证,太阳也是。有经证,未尝无府证,未尝没有太少合病。伤寒写病脉证方,唯不写生理、治则、药理。从有悟空,从空出有,未尝不是圣人用心。仲景所撰伤寒金匮,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学术有传承,他仅一论而已,何尝不懂经与论殊同。包括桂本伤寒,六气即分,斗历占病,未尝不言气也。除正伤寒外,还有别的病呢,成无己写《注解伤寒》,并非无图,运气所列,古来自古争来争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悟道得道,学方得方,祖宗把话都讲尽了!


承气承气,承胃气。下焦有湿热,还要用木通、通草来通,还要来助消化以助胃气呢。肾以保胃,胃以保肾,何尝不是正理。少阴负而趺阳脉盛则为顺也,此仲景所秘,实是人的生理。诸治气法,降气最难!炙甘草汤治伤寒后胃经上逆,堵于心口。弥勒佛更美,来个大肚子,胃经盛,气血壮,膀胱通,毒素排。千年一叹,一叹千年,你争我斗,何为正医。实践出真知,一病有多种治法,不只伤寒也!看灵素之教,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病选法,有导引、行气、针、灸、刮痧、导引、按跷、御神、祝由、汤药、醪醴、熨烫、刺血、避瘟、栽接等法,未尝不用也。诊法,以望闻问切等未尝不行,九宫八风不必不占,五运六气不得不推,纳音、纳甲、纳子、流注、藏象、经络、人神、灵龟未尝不述,宜忌避要,诸般叮咛,五劳七伤未必不忧。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何尝不做真人、至人、贤人,而子时吼吼,想做一达人,反累于文字哉?!


藏腑别通与开合枢: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开)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合)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阳胆经(枢)将以上内容用于临床,疗效甚好。后发现其对应方式就是《医学入门》中的“脏腑别通”:脾与小肠通,肺与膀胱通,肝与大肠通,肾与三焦通,心与胆通。无上面所列的心包与胃通,多一个“肾与命门通”。




《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全新研究——新世纪的经病解说


易筋堂中医 百年易筋堂


经区是指以经络循行线为核心的能量片区。经络循行线主要有手足三阴三阳,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其能量片区也相应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区三态研究的是经区能量的三种状态,融合或忽略手足,就只总称为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经络循行线的划分是以人体生命能量存在的状态来作为根据的。已经知道,能量有阴与阳两种存在状态,其中阴是能量的内敛储藏状态,阳是能量的外张释放状态。但两种存在状态还可以细分,而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状态三种,即阳的开、合、枢与阴的开、合、枢状态。其中开的状态简称开态,是指能量内敛储藏过程中的驿动状态(少阴)或外张释放过程中的升浮状态(太阳);合的状态简称合态,是指能量外张释放过程中升浮到极致后的沉降状态(阳明)或内敛储藏过程中驿动有度的增值状态(太阴);枢态,是指能量在开与合之间的枢转状态(少阳、厥阴)。也就是说,能量在外张释放的阳态中又有开、合、枢三种状态,在内敛储藏的阴态中同样也有开、合、枢三种状态。阴阳是能量状态的一分为二,而三阴三阳是能量状态的一分为三或二分为六。


人体在处于正常健康状态的时候,对于身躯的构建,比如哪里有什么,哪里没有什么,人是没有感知的。当一旦有所感知了,那一定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对于经络是这样,对于经络的能量片区当然也更是这样,都是只有在非正常的疾病状态下,才会让人得以感知其存在。正是出于这种情况,中医才在核心经典《伤寒杂病论》里边称能量的三阴三阳表现为“六病”。后人研究《伤寒论》,不知三阴三阳是指以经络循行线为核心的能量片区,即经区,而以为三阴三阳只是指六条经络循行线,所以才把三阴三阳“六病”称为“六经”,导致了对《伤寒论》研究至今剪不断理还乱的普遍混乱。


人体经区能量的开、合、枢三种状态简称经区三态。三态在生理上互相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其中,开态主要或最先涉及人天通异常,合态主要或最先涉及人地通异常,枢态主要或最先涉及人人通异常。阴的三态太阴、少阴、厥阴和阳的三态太阳、阳明、少阳合称三态经区。


经区开态


经区开态主要指以太阳经和少阴经为核心的能量片区。开态,是指能量在内敛储藏过程中的驿动状态及在外张释放过程中的升浮状态,外张释放中的升浮状态,即经典所称的“太阳”或“太阳经”;内敛储藏中的驿动状态,就是经典中所称的“少阴”或“少阴经”。临床中,根据受邪性质和人体自身能量多少所反映出的太阳经能量片区病和少阴经能量片区病,简称太阳病和少阴病。其中太阳病是开态阳性病,少阴病是开态阴性病。经区开态病不论是太阳还是少阴,其典型症状都是“恶寒”。经典《伤寒杂病论》中有一条文揭示道:“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也就是说,开态经区病发于阳的是太阳病;发于阴的是少阴病。


阳开太阳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即太阳病提纲。


阳开太阳作为能量片区,主要以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两条经络循行线为核心,并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阳开太阳,其能量水平基本上都比较高,往往形成太阳体质。太阳体质的人,身体都不会很差,患病也最容易恢复。其所以也会发病,应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天文环境中风、暑、湿、燥、寒、温六气过强,人体的能量水平纵然正常也不足以抗衡,形成邪重致病;二是由于劳作而一过性出汗,导致天文环境原本并不太强的六气乘虚侵袭,如汗出闭汗或汗出当风;三是人体的能量总体不低,但由于分布不均衡,比如夜间睡觉,能量大部都收敛入内了,能护卫人体体表的能量相应就大为减少,从而导致六气病原的侵袭。


阴开少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此即少阴病提纲。


阴开少阴作为能量片区,主要以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两条经络循行线为核心,并以手少阴心经为主。阴开少阴,其能量的总体水平是极其低下的。总体能量水平低下,必然卫虚营也不足,免疫功能很差,所以最经不起外界风吹草动的影响。少阴体质的人容易患病,而且一旦患病就容易致命。少阴病多死证,原因主要在于能量在内敛储藏状态中,由于量少而失却驿动之能,当成为死阴时,那就意味着人体生命的终结。


经区合态


经区合态主要是指以阳明经和太阴经为核心的能量片区。合态,是指能量在内敛储藏过程中的增值状态及在外张释放过程中的沉降状态,外张释放中的沉降状态,即经典所称的“阳明”或“阳明经”;内敛储藏中的增值状态,就是经典中所称的“太阴”或“太阴经”。临床中,根据受邪性质和人体自身能量多少所反映出的阳明经能量片区病和太阴经能量片区病,简称阳明病和太阴病。其中阳明病是合态阳性病,太阴病是合态阴性病。经区合态病在临床中主要着眼于虚实,即:实即阳明,虚则太阴。也就是说,阳明病是能量有余的病,太阴病是能量不足的病。能量有余,多热多实;能量不足,多寒多虚。


阳合阳明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此即阳明病提纲。


阳合阳明作为能量片区,主要以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两条经络循行线为核心,并以足阳明大肠经为主。阳合阳明,其能量水平比较高,多形成阳明体质。阳明体质的人,身体都火性十足,多食易饥,精神亢奋,患病最多热性病。发病原因,一是外感六气,体内能量不能及时往天文环境交流通透而郁积质变,成为邪热为害;二是热邪蓄留过久或平素过服辛燥麻辣,耗损津液,导致大便秘结,发生人地通肠道障碍。


阴合太阴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心下结硬。此为太阴病提纲。


阴合太阴作为能量片区,主要以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两条经络循行线为核心,并以足太阴脾经为主。阴合太阴,其能量的总体水平较为低下,无力自身增值。主要反映为对地理环境免疫功能的低下。所以少阴体质的人容易在食饮上患病,表现为人地通太过的病变。太阴病多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原因就在于能量过低,不足以内敛储藏增值而温化水谷食饮,人体因而无法正常地利用到地理环境中足额的性味食饮。


经区枢态


经区枢态是指以少阳经和厥阴经为核心的能量片区。枢态,是指能量在内敛储藏过程中从增值到驿动的枢转状态及在外张释放过程中从升浮到沉降的枢转状态,外张释放中从升浮到沉降的枢转状态,即经典所称的“少阳”或“少阳经”;内敛储藏中从增值到驿动的枢转状态,就是经典中所称的“厥阴”或“厥阴经”。临床中,根据受邪性质和人体自身能量多少所反映出的少阳经能量片区病和厥阴经能量片区病,简称少阳病和厥阴病。其中少阳病是枢态阳性病,厥阴病是枢态阴性病。经区枢态病在临床中主要着眼于寒热,少阳病是能量有余的病,在能量升浮和沉降状态的枢转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并以邪热为害为突出表现;厥阴病是能量不足的病,在能量增值和驿动状态的枢转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寒热错杂而以能量低下为突出表现。


阳枢少阳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此即少阳病提纲。


阳枢少阳作为能量片区,主要以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经络循行线为核心,并以足少阳胆经为主。阳枢少阳,其总体能量在正常水平以上。从理论上说,少阳体质应该最为普遍,微恙或小疾就常出现在这一层。少阳病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人人通的情志郁积,导致能量在正常水平以上的升浮和沉降状态之间,不能迅速顺利枢转。天文环境的六气侵袭或地理环境的食饮影响,常是少阳病表现出明显症状的导火线。


阴枢厥阴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即厥阴病提纲。


阴枢厥阴作为能量片区,主要以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两条经络循行线为核心,并以足厥阴肝经为主。阴枢厥阴,其总体能量在正常水平以下。从理论上说,厥阴体质和少阳体质一样应该不少。厥阴病出现的原因,也主要是人人通的情志郁积,导致能量在正常水平以下的增值和驿动状态之间,不能完全枢转,而出现一方面能量不足而虚寒,一方面气郁化火而有热。天文环境的六气侵袭或地理环境的食饮影响,也是厥阴病表现出明显症状的导火线。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即阳的三态经区病,主要或最先涉及腑病、用病、气质空间病,多实证;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即阴的三态经区病,主要或最先涉及脏病、体病、形质实体病,多虚证。实证易疗,虚证难医,但抓住生命元素,即生命物质(水、津、血)、生命能量(精——阴阳)、生命动力(气——振动波),及时祛邪和(或)还正,很多疾病就不是医家难题了。


后人研究《伤寒论》,不知三阴三阳是指以经络循行线为核心的能量片区,即经区,而以为三阴三阳只是指六条经络循行线,所以才把三阴三阳“六病”称为“六经”,导致了对《伤寒论》研究至今剪不断理还乱的现象。




先后天八卦和三阴三阳角度讲述人体的模型


天医堂


从先后天八卦和三阴三阳角度讲述人体的模型,有助于大家的理解。


四:全真的三升三降:由震离兑到乾为阳进,阳行降。由巽坎艮到坤为阴进,阴行升。震胆、离心、兑肺、巽肝、坎肾、艮膀胱。故心降、肺降、胆降、肝升、肾升、膀胱升。


五:乾坎艮震为阳,巽离兑坤为阴,一阴起于巽而内终于兑,再往前,阴要为用入阳,故肺为水上之源。在温病、温疫的治疗中,只要拿准巽肝、离心、兑肺、坤土四步,则一揽无余。叶桂的卫气营血与吴塘的三焦理论,是浅了。要生阴,为上四步加敛降,仅壮水之主,尚不制阳光。一阳起于乾而内终于震,再往前,阳要为用入阴,故胆为十一脏之主。太阳寒水为艮主止,建造一个温热度动态恒定的大环境。内中脏腑推动、气血运行全凭少阳起震。在补阳运用中,一阳起于艮,要建太阳,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内一阳起于震,要助少阳,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又己土左旋上奉,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故不可仅温肾气,仅益火之原,不能消阴翳。还要温疏木气,助肝脾生长。


伏羲八卦方位古图是以天地立极,在天地之间,水火、山泽、风雷相互激荡,创造出一个万物生息的大环境。天地不仁,万物由此生灭,故对于万物来说,伏羲八卦方位古图又称为先天八卦图。伏羲先天八卦呈下坤上乾、左离右坎之势,一气流行按顺时针方向,从坤出发,日左旋,阳气升,历震、离、兑,致阳气全盛到乾。过乾,月右退,阴气生。从乾出发,历巽、坎、艮,再回到坤土。


坤位左旋,随着阳气来复,一阳起于内一爻,二、三爻仍是阴,内一爻将来者进,这是震位。随着阳气生隆,外一爻阴气功成者身退,阳气包围阴气,就是离位。阳气继续隆盛,内一爻、二爻皆为阳,阴气被逼到外一爻,外一爻功成者身要退,这是兑位。阳气全盛,三爻皆阳,一气到达乾位。阳极阴生,继续左旋,一阴起于内一爻,二、三爻仍是阳,内一爻将来者进,这是巽位。随着阴气潜进,外一爻阳气功成身退,阴气包围阳气,就是坎位。阴气继续潜进,内一爻、二爻皆为阴,阳气被逼到外一爻,外一爻功成者身要退,这是艮位。阴气全盛,三爻皆阴,一气到达坤位。


乾为至阳,不要看三个爻皆是阳爻就认为是纯阳。因为乾卦仍可分为八个卦,还可依次再分下去,从而分出无数个乾卦。每次分出的乾卦都靠近纯阳一步。若是纯阳,乾就死了,变不了了,实际上宇宙间没有纯的东西,纯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同样的道理,坤也是至阴,不是纯阴。


震为初爻一阳刚进,巽为初爻一阴潜入,皆为进,方法是一刚一柔,震巽互卦,皆为发出。巽象弱风,震象惊雷,比类于天地的两种自然现象,正像乾象比类于太阳,坤象比类于大地一样。艮外一爻为一阳,一阳功成身退。而中爻、内一爻皆阴,阴主收、主静,故艮象主止,艮象山,为刚性止。兑外一爻为一阴,而中爻、初爻皆阳。兑因外有一阴覆盖,使内不能出,故也主止,但因内有两阳之散,故兑为柔性止,兑象泽。艮有固守之意,而兑有交换之意。


坎为中一阳爻陷入内外两个阴爻之中,阴主收敛,阳气被紧紧地收缩在其中,成为寒水中的一点元阳,坎象水。离为中一阴爻放在内外两个阳爻之中煎熬,阳主开散,中一阴因此也被扩散。在两阳的照耀下,离象内明外明,清晰度极高,视物可离,如晴川之离,看得极清,因此离主神明。离者明丽,如日之丽,离象为火。


方位:天南地北,南方火热而北方寒冷。西北多山,故西北为艮。东南为海,故东南为泽。西南吹来暖湿气流形成季风,故西南为风。至东北与东北冷气相遇,形成锋面,故东北多雷鸣电闪。


伏羲八卦以天地立极,是天地的一气流行与运化,表现为万物的运化。万物是天地之气运行的表现,万物是天地的万物,只有天地,没有万物。地也是天运的一个暂时表现,地与万物皆属于天,一切皆是天之一气。


万物皆是一小太极,天地之气感于万物,万物中运行着天地之气。由于万物作为一小太极,本身要保有自己的平衡,因此,万物就要将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之气汇合调整,再为己所用。万物无气不立,天地之气感于体,在气立之后在体内出现感应,进而进行协调、变化与代谢,这就是神机。因此万物的八卦,虽与天地八卦的卦象相同,但赋予的内容是不同的。因坎离既济、龙虎回环而生万物,因此水火可为万物的八卦立极。见上图,从坎出发,顺时针左旋,阳进,当一阳出于坎时,从癸水象变为壬水象,就成为艮。阳进,木要生发,一阳起于内一爻,这就是震象;木曰曲直,一阴起于内一爻,这就是巽象。巽、震互卦,皆为木象,木主生发。至离阳气全盛,两阳挥洒一阴,阳气盛极而衰,挥洒的阴气进入万物的整体,这就是坤象。坤象允许通过,于是发生新旧的交换,进入敛收,这就是兑象。兑换之后,新成分使阳气增加,阳气充满万物的全身,这就是乾象。阳气收敛进入寒水,这就又成了坎象。


文王八卦是万物一气的八卦,相对于天地一气的伏羲八卦来说,若认为伏羲八卦是先天八卦,则文王八卦被认为是后天八卦。在后天八卦之中,一气流行不是直接表现一阴、一阳的进与退,而是表现为阳气进出坎水、木曰曲直、离火光明、金曰从革、万物之体被一气流行的整体步入以及整体范围的阳气增发的八个重点卦象。




三阴三阳十二经络


月老无痛针灸


三阴三阳十二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经络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有着非常好的疗效。经络中有迎随补泄之说,顺经而走为补,逆经而上为泄,所以了解经络走向是关键。12经络作用巨大,各司其职,配合协同,才能调节阴阳五行平衡。


以下内容理论经典,知识量大,请耐心阅读,建议收藏。


经络是中医治病的魂


1.五行相配的穴位才是人体的妙药


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


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这个穴属火,那个穴属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水属火的究竟是怎么规定的?'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海'。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祛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祛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还是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


2.福由心经生——清心除烦之要经


中医讲'心主神明,魂魄意志,皆为其统'。当我们运用古人'心主神明'的思想,在自己的'手少阴心经'上尝试按摩一番之后,便会真切地体会到,这条经对调节我们的情志有巨大的作用。而按摩心经,就是最好的药,就是最纯的酒。沿着心经的走向,可以找到以下要穴:极泉穴在腋窝中,点按可使心率正常,又治劳损性肩周炎;少海穴在肘纹内,拨动可治耳鸣手颤及精神障碍;神门穴在掌纹边,点掐可促进消化,帮助睡眠,预防老年痴呆;少府穴在感情线,可泻热止痒,清心除烦,通利小便。此外还有4种常用调心的中成药,参选而用:心慌气短食不下,可服柏子养心丸。口燥盗汗大便干,快用天王补心丹。夜晚难眠心烦热,牛黄清心神自安。常服人参生脉饮,气阴同补功效全。


3.危难时刻显身手——化生气血的小肠经


小肠经是“主液所生病者”。“液”包括月经、乳汁、白带、精液以及现代医学所称的腺液,如胃液、胰腺、前列腺和滑膜分泌的滑液等,所以凡与“液”有关的疾病,都可以先从小肠经来寻找解决办法。小肠经从小指旁的少泽穴起始,沿着胳膊外侧循肩膀一直向上到头部,直到耳朵旁的听宫穴,左右各19个穴位。其中有7个穴在肩膀上,自己按不到,暂时可忽略不计,您只要记住它们的循经路线就可以了,以后为亲人、朋友刮痧按摩的时候会有用。先说“后溪穴”。它的功能很强大,按摩又极为方便,位置在手掌感情线小指侧尽头处,可握拳取穴。后溪穴为小肠经的“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因此此穴可治腰膝痛、肩膀痛、落枕。又因后溪是八脉交汇穴,通督脉,督脉入脑,所以又治后头痛、颈椎病和神志病。此穴还有个特殊的功效,就是可以治疗麦粒肿,但最好用艾灸的方法,可做成麦粒大的艾柱,用凡士林粘在后溪穴点燃,通常连灸三柱就会有效,病在左取右后溪,病在右取左后溪。灸后一天,麦粒肿通常可自行消退。“养老穴”,听这个穴名,就可以猜到它的用途。此穴对许多老年病有很好的疗效,可治疗眼花目暗,眼睑下垂,听力减退,肩酸背痛,起坐艰难,脚步沉重,此外还有降血压的功效。此穴在手腕上(小指一侧)。取穴有一个窍门,先掌心向下,用另一手食指按住腕上尺骨小头最高点,然后再将掌心面向自己胸口,另一手食指本来按在骨头上,这一转掌,发现食指已经按在了骨缝中了,这个穴正在骨缝中。


“支正穴”(有“支持正气”之意),它在养老穴直上4寸处,是专门治疗扁平疣的。“天窗穴”,这个穴最善开窍醒神。目窍开则眼明,听窍开则耳聪,鼻窍开则神怡,所以此穴是每天伏案工作后必按。天窗穴非常好找,在耳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喉结处相平。点按此穴,通常酸胀感能窜到后背,顿时会觉得肩膀有轻松之感,所以此穴还是预防颈椎病的要穴。


4.“包”治百病——为心脑血管保驾护航的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三焦是指整个体腔)。”按“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可以看出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谓“包”治百病!想再深入地学习经络,就要先学会观察经络的走向。经络的走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标有穴位的主经,还有一个是在经络图上找不到的“暗行之路”。如果我们仅从图中看,心包经是不经过膈肌、上腹、中腹、下腹部的,所以“下膈,历络三焦”就是心包经的暗行之路。虽然这条“暗道”上没有穴位,但是既然经络循行过此,按“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可以看出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谓“包”治百病!心包经在经络图上显示为从胸走手,起于乳头外一寸天池穴,止于中指指甲旁的中冲穴,左右各9个穴位。曲泽穴:在肘横纹上,曲,这里代表肝的意思;泽,是滋润的意思,所以这个穴有滋养肝的功效。此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合属水,水能养木,又可去火,专可用来以水灭火,以水涵木,以缓解木旺强直,肝火过盛之症,所以最善治痉挛性肌肉收缩、手足抽搐以及心胸烦热、头晕脑涨等“肝风内动”之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冠心病、高血压等。郄门穴:在腕横纹上5寸,郄门是心包经的“郄穴”。郄穴在经络中具有特殊功效,专门用于治疗急性病。每条经都有一个郄穴,如胃经的郄穴叫“梁丘”,膀胱经的郄穴叫“金门”。当突发胃痛时可揉梁丘,若急性腰痛就点金门。当心绞痛时点揉郄门穴也可即时缓解症状。不过这些穴位最好平日就多揉。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历来医家都把内关穴当成是个万能穴,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此穴镇静安神的效果不错,可用于心慌失眠;还有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晕车,对于慢性胃肠炎也有显著疗效,但需与脾经的公孙穴合用,效果才好。内关穴还能治疗膝关节痛,但需与“跪膝法”同时合用,疗效始佳。大陵穴:此穴为心包经的俞土穴,心包属火,自然是“火生土”了。由此可见,大陵为健脾要穴。大陵穴善治口臭,口臭源于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所致。大陵穴最能泻火祛湿。火生土则火自少,脾土多则湿自消。一穴二用,自身能量转化,最是自然之道。“劳宫穴”,这个穴最补心血。有网友说,揉劳宫穴居然治好了他多年的便秘,真是意外的收获。


5.肝经的五输穴是我们消解生活压力的本钱


大敦(井木穴),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古代的医家一致认为此穴为治疗疝气的特效穴。此穴为木经木穴(肝经属木),疏肝理气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征;同时还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此穴用艾灸效果最好。此外,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行间(荥火穴),在足大趾、次趾的缝纹端。“荥主身热”,行间属火,为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等,掐此穴对眼睛胀痛尤有显效。另外,此穴还治心里烦热,燥咳失眠。因肝经环绕阴器,所以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症,如阴囊湿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对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点掐行间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太冲(俞木穴),在行间上二寸,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凹陷中。当我们感到头晕脑涨(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当我们觉得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足气血;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令我们志定神安;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发烧上火,太冲能去热;身体虚寒,太冲可增温;月经不调,太冲善调理;阳痿遗精,太冲能改善。慢性肝病的调理,太冲也是必选之穴。此外还善治咳喘、感冒和各种炎症,真是:诸病寻它皆有效,没事常揉体自安。中封(经金穴):在足内踝前一寸。中指“中焦”(因肝在中焦位置),肝藏血,肾藏精,许多人长年遗精,吃诸多补肾、固涩之药而无效。原因是不知补肾亦当补肝,但自古皆言“肝不受补”,补肝岂不有助火之虞,这种考虑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可胶柱鼓瑟,要知其常,也要通其变。“中封”是保养人体精血之要穴,为肝经金穴,金能克木(这里的“克”是约束之意),所以此穴本身就可抑制肝火过旺。金有肃降之性,故此穴可通利小便。“溺窍开则精窍闭”,正是固精之妙法。另外中封还善治脚软无力,步履艰难之症,配合足三里,效果更佳。曲泉(合水穴):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为肝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之虚症,可用曲泉补之。肝虚则易倦乏力,肝虚则阳痿早泄,肝虚则心恐善惊,肝虚则血亏不孕,肝虚则头涨眩晕,肝虚则眼花目涩。另外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最善治膝关节疼痛。膝痛曲泉穴必痛,所以此穴为护膝要穴,平日可多加按摩。另外曲泉穴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湿症,不论湿寒、湿热、风湿、湿毒均可选用此穴。


6.群英荟萃——结拜胆经上的五大英雄之穴


风池穴。风指风邪,池是浅水塘。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处,但它隐藏不深,容易露出水面,所以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也就没有藏身之所了。风邪,含义很广:感冒,我们常说成是'受了风寒';头痛头晕,中医称为'头风';身体抽搐痉挛,叫做'羊角风';突然起了疹子,俗称'风疙瘩';脑血栓习惯被称为'中风'等。再者,如出汗怕风,迎风流泪,凡是和风沾边的病症,都与这个穴位有关,所以常揉风池穴,便可预防和调治由风邪引起的众多疾病,如感冒头痛、小儿抽动症、帕金森症等。但风池的功效,远不止这些,头面五官的疾病,如鼻炎、眼疾、耳鸣、牙痛、面部神经麻痹都可通过刺激它得到改善,尤其是青少年的近视眼,此穴为特效穴。此穴在后颈部,当枕骨之下入发际陷中,大致与耳垂平。用拇指或食、中、无名三指向鼻根方向用力点按,点按时闭眼效果更佳。另外,此穴还是奇经八脉中的阳跷脉的终止穴,阳跷脉起于足跟,主管下肢运动,所以风池穴还是治疗足跟痛的要穴。


肩井穴。右手随意搭在左肩上,右拇指贴于颈左侧,右中指尖下即为此穴。此穴最善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善治'不通则痛'之症,对偏头痛、胃脘痛、乳房疼痛有即时缓解之效。另外,肩井穴善治牙痛,若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时按压,通常在30秒内,止痛效果就很明显。您不妨收藏此法,以备急用。另外,拿捏肩井穴还可缓解坐骨神经痛,正所谓'下病上治',若能同时用肘尖按揉臀部胆经的环跳穴,效果更佳。


风市穴。此穴最好找,直立,将手垂于两腿外侧,中指尖处即为此穴。此穴也善治各种风症,与风池穴有近似功效,也可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而且其还有安神之功效,用按摩棒稍重一些点按此穴一分钟便会产生睡意,对改善失眠有很好的效果。此外,风市穴对三叉神经痛也有辅助疗效。在此穴刮痧,还有祛风止痒之功效。


在风市穴下二寸,有个穴叫中渎。中焦只有一个地方常堵塞瘀滞,那就是胆囊及胆管。所以中渎是治疗胆结石、胆囊炎及胆绞痛的要穴。其实敲大腿上的胆经部分,主要就是敲击风市与中渎穴,此处肌肉较厚,穴位较深,建议用四指关节尖来敲打,效果更佳。


阳陵泉。在膝盖下外侧,腓骨下头前下方凹陷中。此穴为胆经之合穴,善治胆囊之病,对嘴苦之症有特效;该穴还为筋之会穴,凡与人体的筋有关的病症,皆可通过刺激阳陵泉来改善,如小儿抽动症、肋间神经痛、肩肘关节痛、急性腰扭伤等。而且此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调和肝脾。对于妇女月经不顺,内分泌失调,甚至更年期综合症,拨动刺激阳陵泉,总能解纷扰于乱世,化干戈为玉帛。此穴最善舒肝解郁,常与著名的'消气穴'太冲合用,功效更为明显。


7.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健脾


在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长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了能量。当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生成,并供应到全身各处,疾病便无藏身之地。因为治愈疾病的过程,就是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的过程。脾正具备了生成气血和运送气血两大功效。此外,脾还可以调控人体水液的代谢,如果人体水液代谢失常,体内就会有湿浊生成,而湿浊正是许多疾病滋生的土壤。所以说,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让脾强壮起来。


在饮食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芡实粥、红枣、牛肉、四季豆。另外我们还可选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此外,还可以随时随地按摩我们的脾经,这条经有许多非常有用的穴位,有的增长气血,有的善祛湿浊,有的专除腹胀,有的开胃消食,有的调经止痛,有的祛风止痒。脾经起于大脚趾端隐白穴,止于腋下侧肋大包穴,左右各21个穴。隐白(井木穴):在足大趾趾甲根的内侧角。此穴最善止血。像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崩漏等,都可选用此穴。通常可用艾条或香烟灸一灸,在穴位上距皮肤1~2厘米处,灸至皮肤发红为度。此法还可治疗小儿因肚子不舒服引起的夜啼不止,但要注意灸的时间要短些,以免起泡。常揉此处还可防止流鼻血,对过敏性鼻炎也有辅助疗效。


大都(荥火穴):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善治脾虚大便无力,心中有火不欲食,以及缺钙引起的腰痛、腿抽筋等。


太白穴(俞土穴):此穴为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公孙穴(脾经络穴):此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妇科主脉,所以公孙是治疗妇科诸症的要穴,如痛经,不孕,崩漏。此穴是脾经络穴,脾胃相表里,所以一穴可治脾胃两经之病。所以胃痛、胃胀、胃下垂,都可按公孙取效。就连胃经头痛(眉棱骨痛),揉此穴也有很好的效果。此穴还能治高血压、手麻、腰痛,真是无微不至,若配以心包经内关穴同时使用,效果更佳。


血海穴:屈膝,在髌骨内上缘2寸。男子以气为根,女子以血为本,血海穴是妇科最常用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不管是出血,瘀血,还是贫血,血不下行,都可选用此穴。此穴还有一特殊功效,专能止痒,取艾条或香烟灸此穴2分钟,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阴交是生殖病专穴,地机穴是糖尿病必选,阴陵泉专祛湿毒,商丘穴最善消炎。


8.内分泌失调从三焦经寻找出路


三焦,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整个体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归于上焦,脾、胃、肝、胆、小肠归于中焦,肾、大肠、膀胱归于下焦。三焦经从手走头,起于无名指指甲角的关冲穴,止于眉毛外端的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三焦经与胆经是同名经,二者都是少阳经,上下相通,所以肝胆郁结的“火气”也常常会由三焦经而出,于是三焦经便成了身体的“出气筒”。三焦经直通头面,所以此经的症状多表现在头部和面部,如头痛、耳鸣、耳聋、咽肿、喉痛、眼睛红赤、面部肿痛。三焦经的症状多与情志有关,且多发于脾气暴躁之人,打通此经,可以疏泄“火气”,因此可以说三焦经是“暴脾气”人群的保护神。及早打通此经,还可预防“更年期综合症”的困扰。此经穴位多在腕、臂、肘、肩,“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对风湿性关节炎也有特效。


液门(荥水穴):津液之门,在无名指、小指缝间。此穴最善治津液亏少之症,如口干舌燥,眼涩无泪。“荥主身热”,液门还能解头面烘热、头痛目赤、齿龈肿痛、暴怒引发的耳聋诸症,此穴还善治手臂红肿、烦躁不眠、眼皮沉重难睁、大腿酸痛疲劳诸症。


中渚(俞木穴):在手背侧,四、五掌骨间。此穴最能舒筋止痛,腰膝痛、肩膀痛、臂肘痛、手腕痛、坐骨神经痛,都是中渚穴的适应症。此穴还可治偏头痛、牙痛、耳痛、胃脘痛、急性扁桃体炎。此外,四肢麻木、腿脚抽筋、脸抽眼跳等肝风内动之症,都可掐按中渚来调治。


外关(络穴):在腕背横纹上2寸。外关即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胸中郁结之气可由此排出,外感风寒或风热可由此消散。此穴络心包经,因此外关可以引心包经血液以通经活络,可治落枕、肩周炎、感冒、中耳炎、痄腮、结膜炎。此穴更善调情志病,与胆经阳陵泉同用,有逍遥丸之效。与胆经丘墟穴配伍,有小柴胡汤之功。此穴还能舒肝利胆,散郁解忧,可治月经不调,心烦头痛,厌食口苦,胸胁胀满,五心烦热,失眠急躁之症。若脚踝扭伤,用力点按外关穴,可即时缓解症状。平日多揉外关穴,还可以防治太阳穴附近长黄褐斑和鱼尾纹,以及青少年的假性近视。


支沟穴,此穴在外关上1寸。所以与外关穴的功用较为类似,也可舒肝解郁,化解风寒,但同时还善治急性头痛、急性腰扭伤、胆囊炎、胆石症、小儿抽动症。古书皆言其善治便秘,但其最为特效是治疗“肋间神经痛”,俗称“岔气”。当岔气时,用拇指重力点按支沟穴,即时见效。


9.肾经是强壮一生的经络


太溪(俞土穴):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此穴是俞土穴,阴经以俞代原,所以也是肾经的原穴。太溪穴治疗范围极广,是个大补穴,很多人觉得自己肾虚,如感觉腰酸膝软,头晕眼花,按按太溪,当时就会见效,比吃补肾药快得多。具体地说,太溪穴可以治疗足跟痛、失眠、耳聋、耳鸣、支气管哮喘、小儿抽动症、经期牙疼、肾虚脱发、内耳眩晕症、高血压、遗精、遗尿、假性近视。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此穴是治疗眼疾的要穴。照海是治疗咽喉痛的要穴,不论是急慢性扁桃体炎,还是咽炎、鼻咽管炎,都有很好的疗效。此穴有很好的安神镇定之功,配合膀胱经的申脉穴,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效果极佳。还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足内翻。此外,此穴还是利尿消肿的要穴,经常点按,可以增强肾的泌尿功能。


复溜(经金穴):在太溪穴直上2寸。此穴专能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去腐生肌。所以可以治疗气血瘀阻的慢性腰痛、膝关节肿痛、水肿少尿、月经不下、泌尿系统感染、溃疡伤口不愈诸症。还可以治疗夜间烦热失眠、咳喘盗汗、口干尿频,与肺经的尺泽穴同用,疗效更佳。


10.胃经——多气多血的勇士


足三里(合土穴),被奉为长寿第一要穴。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开1横指。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属土,为土经土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首选。若能同时配上中脘穴拔罐,再点揉脾经公孙穴,会有即时缓解胃病之效。慢性胃病可在足三里刺血拔罐(找专业针灸医师),效果更加显著。足三里也是个'消气穴',但与太冲消的'肝胆怒气'不同,足三里消的是胃肠的浊气。有许多人整天肚子都是胀胀的,那就常揉揉足三里吧。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刺激足三里可以降低血糖。对胃下垂的患者,足三里也有升提之效。另外,肌肉萎缩、痛风、高血脂、醉酒等等,都是它的适应症。


丰隆穴,它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点按此穴,当时就会喉咙清爽。只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2横指。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就对了。当您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自己就会浮出水面,不用担心找不到。


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也是我们获得后天营养的主干道。它上行头面,令我们脸色红润,下行膝足,让我们步履矫健,激活这条能量的供给线,让它时时保持充足旺盛,那样,我们就可以永远昂首挺胸,精力无穷。


11.主治各类咳嗽的肺经


肺经的穴位不多,左右两侧各11个穴位,经脉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但这些穴位都善治咳嗽,所以咱们就多说几个。


云门穴,中线任脉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两手叉腰时,此处会有一个三角窝。云门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还善治肩臂痛麻,颈淋巴结炎等。


中府,在云门下1寸,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又是肺脾两经的会穴,所以同时可以治疗脾虚腹胀、气逆痰多、食欲不振诸症。若与后背肺俞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天府,在腋下3寸,此穴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找到。两臂张开,掌心相对平伸,在鼻尖上涂上一点墨水,用鼻尖点臂上,点到处就是此穴。此穴最大的效用,就是善治鼻炎,不论过敏性鼻炎,还是慢性鼻炎,经常按摩此穴,鼻塞流涕、不辨气味的症状都会明显改善。


尺泽(合水穴),在肘横纹桡侧凹陷中,此穴作用极多,且疗效迅速,诸位一定要多加用心。本穴善清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此穴不但是治疗气喘要穴,对因饮食不洁引起的吐泻之症也有卓效。另外此穴还有治疗鼻衄、遗尿、腰扭伤、高血压等诸般功用。


孔最:凡窍之病,皆可用此穴调治,如耳痛、耳鸣、鼻塞、鼻衄。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另外,孔最还善调毛孔的开合,“为热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孔最为肺经郗穴,郗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急性咽炎、咳嗽、扁桃体炎。


太渊(俞土穴):此穴可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表现为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对症。太渊还是脉之总会,可治疗各种心脏虚弱病症及各种与动静脉有关之症。


鱼际穴,在大拇指下肉肚最高点。此穴为肺经荥穴,“荥主身热”,所以本穴清肺热,利咽喉,滋阴凉血,适合热症,对咽喉疼痛、咳嗽痰少者效果最好。鱼际还是治疗哮喘的要穴,经常按压此穴,对哮喘有很好的预防功效。


12.被忽视的大肠经


皮肤病可以说是最让人心烦意乱的疾病了,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牛皮癣、疥疮、丹毒、疖肿、皮肤瘙痒症??都让人痛苦不堪。在百治无效之际,取大肠经刮痧,通常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最盛,用刮痧和刺络的方法,最善祛体内热毒。若平日常常敲打,可清洁血液通道,预防青春痘。大肠经对现代医学所讲的淋巴系统有自然保护功能,经常刺激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淋巴结核病的生成。


三间(俞木穴),位于食指近拇指侧根部,第二掌指关节后。此穴最大的特点就是穴位好找,按摩方便,随时都可以操作。三间穴,最善通经行气,上可通达头面,治疗三叉神经痛、齿痛、目痛、喉肿痛和肩膀痛;下能通腹行气,泻泄可止,便秘可通。另外,有研究指出此穴有消炎、止痛、抗过敏的功效。三间可作为日常的保健穴,常揉多按。


阳溪穴(经火穴),跷起拇指,拇指根与背腕之间有一凹陷,凹陷处即为此穴。此穴最善缓解头痛及眼痛酸胀,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闭目,掐按一分钟,才能有效。经常按摩,并配合金鸡独立,可以有效防止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


手三里,曲肘取穴,在肘横纹头下2寸。此穴也善治胃肠病,与足三里并用,效果更佳。此穴还善治腰膝痛,不论是急性慢性,都可点按此穴,可即时缓解症状。手三里善消肿止痛,对于头面肿、牙龈肿、肩臂肿都有疗效。此外手三里还是治疗鼻炎的要穴。手三里可增强体质,是人体的强壮穴,所以平日也可多揉以健身。


曲池是治痒奇侠,通治各种皮肤病,还能降血压;偏历善消水肿;肩最散风寒;臂能除眼疾,常点揉此穴可预防白内障,还能治疗麦粒肿。


13.强壮膀胱经——我们的身体可以固若金汤


健康的人体有一个防线,那就是我们的膀胱经。膀胱经从头走到足,起穴为眼内眦的睛明穴,止穴为足外小趾处的至阴穴,从头到脚,贯穿整个后背,左右各67个穴位把守着我们的身体,是人体中投入兵力最多的经络。膀胱经有许多俞穴,非常重要,如肺俞、肝俞、肾俞等。俞就是通道的意思,俞穴可以直接与相关的脏腑相通。如果胃痛,只要在后背胃俞点按一下,疼痛马上就可以缓解。如果觉得心血管有问题,那就多关注一下厥阴俞。膀胱经在脊椎左右各两条,一条在脊椎旁开1.5寸,一条旁开3寸,这两条同样重要。当我们咳嗽时,我们除了要点按肺俞,还要把它旁边的魄户穴也同时点按了,这样止咳的效果才最佳;同样,胃痛除了点按胃俞,也要把胃仓穴一道按了才好;所以心血管的问题,除了要关注厥阴俞,更要关注它旁边的膏肓穴。古人也把严重的冠心病叫做'病入膏肓',所以还是早点防治为好。其实,当我们的心血管有了问题的时候,通常厥阴俞和膏肓穴这两个地方就会经常疼痛或感觉沉重,身体是会提前给您发出信号的。这时您就要多加关注了。


膀胱经的穴位因为都在背后,自己不好寻找和操作,所以不用记得太多,经常敲打臀部和大腿后侧(承扶穴到委中穴)就是最好的膀胱经锻练法,最有利于排出体内湿毒。有的人臀部及腿后侧极为僵硬,更需要经常敲打,敲得松软、有弹性就可以了。


膀胱经的委中穴,就在膝后窝正中,最好找,这是治疗腰背痛的要穴。昆仑穴在脚后跟外踝骨后凹陷中,这个穴很深,要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才行,可以治头痛、腰痛、足跟痛。因为点按昆仑穴有催产之功,所以孕妇禁用。此穴还能降血压,您做'金鸡独立'时,可以在两脚的昆仑穴同时拔上小罐,降压效果最佳。拔罐若总是拔不住,则说明气血下行不足,可用些软膏将昆仑穴附近涂抹后再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