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的心源是什么? ——四圣医学导读•“辨逆”之法之三

 四圣医苑 2023-06-08 发布于广东

(三)辨逆之教

那么,《四圣心源》又是怎么论述“气之逆顺”的?“气之逆顺”应怎样辨认?

人体气机的巡行,最主要的是在12条经络。《天人解·经脉起止》称:“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谓手之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谓足之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谓足之三阴经。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谓手之三阴经。”其走向,该章记载:“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足之三阴,自足走胸。……手之三阴,自胸走手。”但12条经络,手太阳和足太阳是连在一起的,两条经络同气。其他手足同名经络也一样。因此,归结起来只有六经,六气。

要辨认六气的“气之逆顺”,首先要了解“六气性情”[1]。如果你不了解它的固有“性情”,那么当它表现出某种情状的时候,你就不知道它到底是愉快还是生气。这就好像了解一个人是否生气,你得先了解这个人的固有性情。有的人生气是脸色发黑;有的人生气是闷声不语。如果不了解这个人的固有性情,就可能将一个习惯性黑脸的人,当成生气来对待。所以,黄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第一卷《天人解》之后,第二卷的《六气解》,主要就是讲“六气性情”。

《六气解》卷首语:“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

《六气解·六气从化》:“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六气解·六气偏见》:“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

前面三段引文,内容不多,但很重要,应多读几次。

随后,先生指出“六气逆象”的大致规律和原理——

《厥阴风木》:“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证,皆风木之疏泄也。”“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 “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

《少阳相火》:“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

《少阴君火》:“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

《太阴湿土》:“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

《阳明燥金》:“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

《太阳寒水》:“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六经之气,行则顺,顺则经气不现;不行则郁,反行则逆,郁与逆均为病,病则经气现。这就是前文先生说的,“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2]的意思,也是《素问·六节藏象论》说的,“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的意思。(六气逆行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参拙作《疾病诊治旨要》。)

先生在其传世的十一本著作中,尤其是在《四圣心源》《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素灵微蕴》等书中,反复揭示了各种“肝脾下陷”“胆胃上逆”的病理病机和症状表现。如:

《四圣心源》——

鼓胀者,中气之败也。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溢于上,是为水胀。……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

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

《长沙药解》——

呕吐者,肺胃之上逆也;滞气不能上宣,则痞闷于心胸。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滞气不得下达,则胀满于腹胁。悉缘于中气之虚也。(甘草)

中气旺则戊土右降而甲木不逆,己土左升而乙木不陷。乙木直升,故腹胁松畅而不满急;甲木顺降,故胸胁冲和而不痞硬。中气颓败,不能四运,甲木上逆而贼戊土,乙木下陷而贼己土。土木逼迫,则痞硬满急、疼痛惊悸、吐衄遗泄、干燥烦热之病生焉。(胶饴)

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缘于戊土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浮荡,此惊悸眩晕所由来也;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收令不遂,清气堙郁,此吐衄痰嗽所由来也;胆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凡此诸证,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半夏)

《玉楸药解》——

凡男子遗精淋浊,女子带下崩漏,皆水寒土湿,肝脾郁陷之故。(益智仁)

凡水胀肿满、痰饮咳嗽、噎膈泄利、霍乱转筋、胎坠肛脱、谷宿水停、泄秽吞酸诸证,皆升降反常,清陷浊逆故也。(缩砂仁)

头目疼痛,乃胆胃逆升,浊气上壅所致。(蔓荆子)

中风病因木郁风动,血燥筋枯,外风虚邪表闭,筋缩四肢而成。而木郁之由,全缘水寒土湿,生发不遂。(白花蛇)

《素灵微蕴》——

齁喘解:“此肺气上逆之病也”。

吐血解:“火金不能清降,则上病吐血”。

惊悸解:“悸者,乙木之郁冲;惊者,甲木之浮宕。”

《长沙药解·桂枝》中,黄元御先生用了一句概括性的话:“大抵杂证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可见,诊病的核心,在于辨认是“肺胃不降”之逆,还是“肝脾下陷”之逆。



[1]《四圣心源·六气解·太阳寒水》章后:“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2]《伤寒论》所辨之逆,也是六气之逆。《伤寒说意·六气解》:“《伤寒》六经之证,六经之性情发现也。仲景为六经写真,知六气也。知六气之变化,则知六经之性情矣。”笔者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