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克拉科夫,你无需写太多的诗

 棋中王 2018-12-23

克拉科夫街巷

 克拉科夫市集广场

    □□高兴

    坐火车,从华沙,到克拉科夫,3个多小时,比预想得要快些。下榻宾馆后,沐浴,品茗。然后,出去随意走走。离老城,也就几分钟路。克拉科夫,是一座有灵魂、有魔力,同时也有生活的城市。波兰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和希姆博尔斯卡都在此生活过。因而,我愿意称之为米沃什的城市、希姆博尔斯卡的城市。

    踏进一家书店,惊喜地发现了不少波兰作家英文版作品,希姆博尔斯卡、切斯瓦夫·米沃什、兹比格涅夫·赫贝特、塔杜施·鲁热维奇、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等等。淘得好几本书,赫贝特、米沃什、扎加耶夫斯基和希姆博尔斯卡的诗集。在克拉科夫,这种文学的相遇,格外贴心。

    倘若真的把自己当成游客,一个景点一个景点中规中矩地游览的话,那就有点对不起克拉科夫了。随意漫步,随时在咖啡馆坐下,喝杯咖啡,看看来来往往美丽的姑娘,要不就走进一家书店,翻翻诗集或画册。兴许如此,才能感受这座城市的韵致。

    一直想拜访米沃什和希姆博尔斯卡故居。终于在书店遇到了一个英语流畅的波兰小伙,打听到希姆博尔斯卡和米沃什故居的地址。米沃什故居已经找到,在老城不远处。但希姆博尔斯卡的还没有。希姆博尔斯卡其实没怎么把写诗当回事,一直有一搭无一搭地写着,数量极小,质量却很高。来到克拉科夫,我似乎更加懂她了。在这座城市,你无需写太多的诗。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惊喜之外,女诗人也感到惶恐:“诺贝尔文学奖,让我变成了某种官方人士了,这太可怕了。”结果,她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

    米沃什出生于当时属于波兰版图的立陶宛,但最终选择克拉科夫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看来,叶落,不见得非要归根。家园,可以是一种心灵选择。而希姆博尔斯卡8岁随全家定居克拉科夫,从此便在此生活了一辈子。

    从市集广场出发,漫步来到斯卡沃卡天主教堂。这里米沃什安息的地方。院子幽美,宁静,有艺术气息。地下墓室里安放的大多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棺柩。米沃什的也许最为简朴,上面写着:切斯瓦夫·米沃什诗人 1911-2004。除此,没有任何介绍。这极有可能是他本人的意愿,米沃什无需介绍。

    逢上晴朗的天气了。天空,纯净的蓝,贴心的蓝。再度登临瓦维尔山丘。宫殿和大教堂耸立,俯瞰着维斯瓦河。仿佛色彩已被唤出。克拉科夫的秋天,看什么,都是画,都是明信片。在画中生活,和在雾霾中生活,感觉肯定不同,游客们同时举起了相机。

    走走停停,经过一座座教堂,穿过几条幽静的巷子,终于找到雅盖隆大学,这所大学是克拉科夫乃至波兰的骄傲。众多波兰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都在此求过学。雅盖隆大学不大,却有韵味,有一种气场,能一下子吸引住你。

    从雅盖隆大学走出,一个热情洋溢的波兰人告诉我们,市集广场附近有希姆博尔斯卡博物馆,这是意外的惊喜,当然要去看看,最终,我们发现,并不是博物馆,而是一次展览。展览有个贴切而诗意的名字:希姆博尔斯卡的抽屉。我觉得,这一展览其实比不少博物馆都要强。女诗人,在众多细节中,复活了……之所以叫希姆博尔斯卡的抽屉,是因为女诗人太喜爱抽屉了,她家里有六七百个抽屉,抽屉里藏着她的各种宝贝:她收集的旧明信片,她收到的各种礼物,她的瓶贴画和剪报,她的老照片……纪录片介绍说,她家里抽屉如此之多,以至于拍片时,一下找不到诺贝尔奖牌了。

    展览墙上挂着电话,拿起话筒,拨打希姆博尔斯卡的电话号码,你就立即能听到女诗人的声音:她朗诵的诗歌,宣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片段等等。展览极度丰富,而又开放。太多的实物:女诗人用过的打火机,名片,各类证件,好几副眼镜,小摆设,亲友们赠送的礼品,其中就有米沃什送的小抽屉盒,手稿,诺贝尔文学奖证书,打字机,满满半面墙的图书……甚至把她家的沙发都搬来了。

    预报要下雨,结果,我却看到了蓝天。还有一个地方想去看看,米沃什的故居。从来就不怎么会看地图,可今天竟然依靠地图找到了它,临街的公寓楼,大门旁,一块铜牌上刻着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名字。门紧闭着。他会住在几号呢?一位女士出门。我问她。她不懂英语,只是说了一句:“米沃什,是的,米沃什……” 我一直特别敬佩米沃什,不仅在于他杰出的富有道德感和正义感的诗篇,还在于他给那些流亡诗人,尤其是东欧和俄罗斯流亡诗人提供无私的帮助。旅居美国的立陶宛诗人托马斯·温茨洛瓦就曾在文章中动情地讲述了米沃什给予自己的帮助。而扎加耶夫斯基在《读米沃什》一诗中如此写道:

    再次,读你的诗,

    一个知晓一切的富翁,

    一个无家可归的乞丐,

    一个孤独的移民写的诗

    ……

    离开克拉科夫之前一个小时,我再次走进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书店。又购得诗集3本,包括一本希姆博尔斯卡的波兰文诗集,它的诱人之处是:随书赠送女诗人朗诵诗歌的光碟一张。有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从今往后,于我,读米沃什,读希姆博尔斯卡,读扎加耶夫斯基,就是在读迷人的克拉科夫,心里的克拉科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