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词欣赏》分享四

 江山携手 2018-12-23
 青玉案①

元夕②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次落,星如雨。③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④ 蛾儿雪柳黄金缕,⑤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⑥

【作者】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少年是曾聚众参加耿京的抗金义军。渡江南归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淅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屡陈恢复大计,因而颇遭当权者之忌,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宁宗开禧年间,曾知镇江府,不久又被罢黜。其词与苏轼齐名,多抒写报国雄心和有志不伸的感慨,豪纵奔放,沉郁悲壮,在南宋爱国词中领袖一代。有《稼轩长短句》、《稼轩词》。

【注释】
①调名出自东汉《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又名《横
塘路》、《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双调,六十七字,仄韵。
②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③元夕赏灯,灯如火树银花。花千树、星如雨:都指彩灯。 ④玉壶喻月。鱼、龙:指鲤鱼灯、龙灯等各种彩灯形状。
⑤蛾儿、雪柳都是妇女头饰。雪柳饰以金钱、称“捻金雪柳”。
⑥蓦然:突然。阑珊:灯火零落稀少。

【品评】

《诗经·郑风》有《出其东门》一篇,首章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云。”在东门游春的众多少女中,独独赞赏后者一身素淡,格调高雅。这首《青玉案》与之类似,但精神境界更高。元夕灯市,犹如星海,吸引了满城仕女,衣香鬓影,喧阗不绝。是光、色、声组成的繁华热闹的世界。可是就有人不慕繁华,独立于喧华热闹之外的“灯火阑珊处”。这不是自伤幽独,而是显示了一种高洁的品性。在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灯夕所见以自述怀抱,托意甚高。进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退则斯人独处,自甘淡泊,安于寂寞,这两者同是志士的操守的襟抱。前者是英雄本色,后者也是英雄本色。清彭孙遹《金粟词话》谓此词结尾为“秦、周之佳境也”。见仁见智,并行不悖,可两存之。

永遇乐①

京口北固亭怀古②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③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⑦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

【作者】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少年是曾聚众参加耿京的抗金义军。渡江南归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淅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屡陈恢复大计,因而颇遭当权者之忌,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宁宗开禧年间,曾知镇江府,不久又被罢黜。其词与苏轼齐名,多抒写报国雄心和有志不伸的感慨,豪纵奔放,沉郁悲壮,在南宋爱国词中领袖一代。有《稼轩长短句》、《稼轩词》。

【注释】
①此调又名《消息》。上下阕,一百○四字,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体始见于柳永《乐章集》,仄韵体则是南宋陈允平所创制。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
③孙权,字仲谋。建安十三年(208)孙权迁都京口。“舞榭歌台”指孙权故宫。 ④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生于京口,家境贫穷,故云“寻常巷陌”。
⑤指义熙十二年(416)刘裕督军北伐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⑥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为后魏击败。封:筑台祭天。汉霍去病追击匈奴至内蒙西北之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刘义隆尝听王玄谟谈论北伐,感到“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北顾涕交流”,则是他于兵败滑台后写的诗。
⑦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出守京口,上距绍兴三十二年率众南归,前后四十三年。
⑧佛狸祠在今江苏六合瓜步山上。佛狸为北魏太武帝跖跋焘小字。元嘉二十七年,他追击宋军至长江北岸的瓜步。
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被谗入魏。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多次拉屎)矣。”赵王以为老,遂罢。否:音读如“釜“。

【品评】

上片追念起于京口建立功业的孙权、刘裕。孙权坐镇江东,北响抗衡。刘裕北伐一战而复青州,再战而复关中,辛弃疾都深为仰慕。下片“元嘉草草”数句针对韩侂正在策划的北伐行动。冒险轻敌,必然招致失败,结果反让佛狸饮马长江,血食至今。次年韩侂胄伐金败绩,果为辛弃疾不幸言中。辛弃疾这年六十六岁了,篇末以廉颇自比,感叹弃置不用。这首词怀古抚今,以词论政,是其特色。词中提到几次南北战争,全是几万、几十万人的大战,都不过用了三四句,或正面铺张(金戈铁马),或反面衬托(仓皇北顾),或用亲身经历(烽火扬州路),或借前代遗迹(佛狸祠),境界全出而色彩各异,象一幕幕历史场景在我们面前轮转变换。全词情调回旋起伏。上片怀念孙权,惋惜时光的流逝,又赞美功业的不灭。下片回顾历史创伤和个人处境,热切的期待又为无可奈何的悲愤。有人认为此词用典太多。但作为怀古词不能不涉及众多史事。陈廷焯谓其“以浩气行之”,“不嫌其堆垛”。以廉颇自比,这个典就用得很贴切,既表现了他老当益壮、临阵思战的凌云壮志,又点明了他屡遭谗毁、投闲置散的实际遭遇,同他的心情、身份都有一致之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了。明代杨慎说这首《永遇乐》为稼轩词中第一,殆非虚语。
 
 
 
扬州慢⑴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⑵余过维扬。⑶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⑷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⑸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⑹

淮左名都,⑺竹西佳处,⑻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⑼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⑽废池乔木,⑾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⑿都在空城。杜郎俊赏,⒀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⒁青楼梦好,⒂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⒃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⒄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
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注释】
⑴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
⑷荠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中号角。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⑺淮左:淮东。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⑻竹西佳处: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宋人于此筑竹西亭。这里指扬州。
⑼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⑽胡马窥江: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过扬州已十六年。
⑾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⑿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⒀杜郎: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⒁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⒂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⒃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
⒄红药:芍药。

【品评】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 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卜算子①

【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②点点猩红小。③道是天公不惜花,在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作者】

1187-1269,安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 以荫补官,后因《落梅》诗“讪谤”朝廷,罢职废多年。官至龙图阁学士。其诗属江湖派,宗尚晚唐。词则继承辛弃疾豪放作风,而更趋散文化、议论化,见称于世者多为感愤时世之作。有《后村长短句》。

【注释】
①《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蝶衣轻:花瓣象蝴蝶翅膀那样轻盈。
③猩红:象猩猩血一样鲜红。

【品评】

词中有问答体,或下片问、下片答,或随问随答,为常见的问答方式。此词上片提出一问,下片复提一问,上下片所问却是针锋相对、互不相容的,终于有问无答,显得非常别致。上下片提问的方式相同,都是用的反证法。如果把上下片分开来看,并不是有问无答,答案乃包含在所问之中。上片问:如果说天公不爱惜花,那么花片如蝶翅舞动,花朵如猩红照眼,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岂不都是天公之所作成?其答案自当承认“天公惜花”。但下片接着反问:如果天公果真惜花,那么无端风雨,断送春花,树头繁英,一夕顿尽,岂不都是天公之所摧残?其答案又当承认“天公不惜花”。因此,上下片合起来看,两个答案竟是对立排他的,相互冲突,彼此否定。正确的答案则当在它们两者之外。其实,刘克庄此词虽有点游戏笔墨,但设问甚巧,所问的决不是无关宏旨的花花草草的小事。他就冥冥之中的“天公”与花事的关系发出质问,推而广之,世间万物也莫不可作此一问,无异于一篇以花事为题的具体而微的“天问”。真正的答案既在词中,又在词外。岁岁花开,年年花落,花事的荣枯盛衰,一任大自然的客观运行,实无与乎“天公”的“惜花”与否。“万物兴歇皆自然”,这才是刘克庄本来想说,但在词中仅透露其意而未及说明的真正的答案。全词诙谐风趣,具有幽默感,令人玩味有得。其写法或仿效苏轼的《泗州僧伽塔》诗。
 
 
酹江月⑴

和友驿中言别⑵

【宋】文天祥

乾坤能大,⑶算蛟龙、原不是池中物。⑷风雨牢愁无着处,⑸那更寒蛩四壁。⑹横槊题诗,⑺登楼作赋,⑻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⑼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是应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⑽向江山回首。青山如发。⑾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⑿

【作者】

1236-1281,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朝进士,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南下,他奉诏起兵勤王。南宋降元后,他组织义军转战于福建、江西、广东各地,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囚于燕京三年余,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其后期诗词慷慨悲壮,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有《文山先生文集》。

【注释】
⑴此调为《念奴娇》之异称,因苏轼词“一尊还酹江月”而得名。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⑵友:指邓剡。邓剡字中甫,与文天祥同乡,曾任崖山行朝礼部侍郎,被俘后同文天祥一起押解至金陵,并作词送文天祥继续北行。此词是文天祥的和作。
⑶能:这样,如许。能大:如许大。
⑷蛟龙:喻豪杰。《三国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⑸牢愁:忧愁。
⑹那更:犹云况更、兼之,“那”字无意义。
⑺槊:长矛。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子美墓系铭》:“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
⑻登楼作赋:汉未中原大乱,王粲南下依附刘表,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怀乡。
⑼方来:将来。
⑽龙沙: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⑾“向江山”二句:一作“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⑿“杜鹃”句:唐崔涂《春夕旅怀》诗:“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品评】

这是一首骨风遒劲的唱和之作。上片言旧。“乾坤能大”四句,以蛟龙暂屈池中、终当飞腾为喻,表示虽遭囚禁而犹志向远大。“横槊题诗”三句,追念昔日转战东南的戎马生活,痛惜抗元战斗归于失败。凡此,不只是自抒胸襟怀抱,也是兼志同道合的友人邓剡而言的,是对他们共有的铮铮斗志的激励及共有的漫漫征途的回顾。“江流如此”二句,则寄希望于将来,对国家的复兴不抱悲观态度。下片言别。“镜里朱颜”二句,示此心此志至死不渝。“去去龙沙”三句,言人渐北去,心终南向,以致频频回首,对故国江山无限留恋顾念。最后两句说死后魂将化为杜鹃,当你听到月夜杜鹃的哀鸣,那便是我“魂兮归来”。作者《金陵驿》诗:“从今别后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与此意同。生前斗争不息,死后犹眷怀故国,丹心不灭,这是何等赤诚的爱国情肠!与他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用意实同,只不过在表现上诗直词曲罢了。当时,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作遗民词,悼南宋之亡,哀伤难已,但常心危词苦,吞声踯躅,情调过于摧抑低沉。相形之下,文天祥的词,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没有丝毫委靡之色,确乎是南宋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的嗣响,为南宋词谱写了高唱入云的尾声。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王沂孙)、叔夏(张炎)、公谨(周密)之上。”的确,无论宋诗、宋词,都应以文天祥为其殿军。

 
虞美人①

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②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③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

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宁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抱节以终。其词多承苏、辛一路而兼有众长,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有《竹山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断雁:失群的孤雁。
③星星:形容鬓发斑白。

【品评】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枨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唐代,小令词的清空和王维一派水墨画的冲淡,可以说是互为辉映的双
璧。而词人兼画家张志和可谓把握这门艺术的高手。他把高远的情思外化
为清空的意境,又把质朴玲珑的语感,提炼为冲淡脱俗的意趣,从而形成
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由于其长期过着隐居生活,寄情于山水之间,得以汲取各方面的艺术营养
化为己用,这首《渔歌子》便是借鉴民间的渔歌而成的。由于取自民间,
这首词的基调以清新.质朴见长。但另一方面,又因作者并非真正的渔父,
而使词中除了具有民间文学的质朴.清新之外,融合了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
文人淡泊.澄洁的高远情怀。
在词中作者的淡怀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以景
喻情。尽管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一动一静,各有特点,然而
他们又是可以相通互补的。在艺术上,人们谓之触类旁通。东坡论王维之作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正说明高明的诗人,善于在时间流程中,突出事
物的某一点,描绘出空间中一刹那间静止的状态;而高明的画家,也善于在
暂时凝固的画面中,不着一笔,巧妙的传写出事物静止时前前后后可能出现
的变化。张志和是词人,又是画家,所以他对淡怀逸致的抒发,是诗画相兼
的。他从长期的隐居生活中截取了这么一点:恰是斜风细雨时,桃花汛起,
江南春色方浓时。作者写出了这一刹那间空间状态,相对凝定式的画面。与
此同时,他还用我国传统的“散线透视”画法,以西塞山作为观察点,罗罗
清疏.信手拈来的捕捉起了山前的景色:高处有飞入上空的白鹭,低处有落英
缤纷的春水绿波,以及肥美的鳜鱼。作为图画中心的,是头戴“青箬笠”.身
披“绿蓑衣”的渔父。而从这些互为烘托的静态的空间结构中,分明又通过
景物生气的渲染,抒发出渔父内心悠然自得的动态。鹭在飞,水在流,鱼在
嬉逐,一切景象都是那么新鲜.清丽.秀润,当然,渔父也就被当前景物所吸
引,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和不愿离开这一宜人优美境界的深情。“斜风
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美的执着么?在斜风细
雨中,渔父体验到鹭鸶飞翔的飘逸,桃花流水的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
中,渔父的心情,就不止是为美陶醉,而是为当前的美景坚定了意志,不仅
是“不思归”,而是进一步诉诸审美判断形式的“不须归”了。渔父所执着
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词人内心的自白——“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生
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
流,悠悠的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感情的波澜。就凭这样的时间与空
间的结合,而尤其是突出了瞬间的静止的状态,突出了渔父这一个写景人
物,让他“与山水有顾盼,人似看山,山亦似俯而看人”这样的诗中之画,
便充溢了一个自号“烟波钓徒”的胸中丘壑了。
这首《渔父》中的整个人和事物,按照美学的“先定默契”来说,作为点睛
人物的传神之笔,既以透露出隐逸的基调,那么人们在目击到鹭飞.话漂.鱼
游,以至整个画面时,自然也就更容易对之萌发出“同化”作用。也许有人
要问,词中不是也夹有鲜艳的颜色么?可是别忘记,“青”啊,“绿”啊,
它们都已经在斜风细雨中被吹淋,色彩变淡了。“桃花”也早已飘落水中。
一切都淡。通篇音节的自然.简短.随和.淳朴,他们恰恰体现了作者平易近人
的情调,并与作品色彩的“淡”糅合起来,而汇为“平淡”的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