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工匠(31)北京传统风筝传承人张世德:做过的风筝无一重样

 吴越尽说 2018-12-24
北京传统风筝传承人张世德:做过的风筝无一重样

2018年07月02日  来源:广州日报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梦江


  张世德


  “我父亲95岁了,就住在这个单元。”张世德向记者指了指父亲的住所,坦然走进隔壁单元的自己家中,他居住在一间“半地下”一室一厅的房子里,白天也需要开灯。尽管采光不好、空间局促,但张世德一直精心打磨着手中的每件作品,他是北京传统风筝的非遗传承人,做一个风筝大约需要一个月,大一点的风筝更是要几个月之久。

  几十年的兢兢业业,张世德把传统风筝技艺做成了非遗,谈及传承,张世德表示:“只要有人诚心学,我就愿意倾囊相授,多去上一堂课,多聊聊风筝,就多一些人了解非遗风筝。”

  下午3时的北京阳光明媚,记者进入张世德居住的单元楼,下了半层楼梯,敲响了张老的门。“欢迎欢迎,很不巧,刚停电了。”张老抱歉地说着,将记者引进门。与室外刺眼的阳光相比,张世德家中黑得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他打开常备的手电筒说:“就算是不停电,白天我这儿也要开灯。”


  风筝人物化是北京传统


  张世德不大的家里放着两张床,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风筝、灯笼、葫芦烫画等手工艺品,让空间更显局促。客厅中间,放着一张半米见方的小桌,这些传统风筝都是他伏在小桌上完成的。“这几年我不做大风筝了,你看我这里就这么点大,也只能做一些小风筝。”

  谈起老北京风筝,张世德打开了话匣子。

  史料记载,北京有三百多年的风筝史,崇文门外地区很早就有放风筝和制作风筝的传统。

  传统风筝跟市面上的风筝大不一样。老北京风筝都是纯手工做的,除了制作技法讲究之外,北京人还将风筝人物化,用风筝喻人。

  最普通的传统风筝是沙燕,分为雏燕、肥燕、半肥燕、瘦燕、半瘦燕、比翼燕等六种,每一种燕的身材比例都不一样,“传统的尺寸比例,肥燕的翅膀长度是7、胸腹高为2、裆为1,头宽和高为1;而瘦燕翅膀长度是10,不同的燕尺寸不同。”张世德缓缓道来,这是因为肥燕代表着孔武有力的男子汉,瘦燕代表着窈窕淑女,雏燕代表着小孩,胖乎乎的呆头呆脑,比翼燕是两只在一起,代表着男女相亲相爱。以前,从天上飞的风筝就可以判断放风筝的人。


  比翼燕风筝只有11克重


  做一只简单的传统沙燕风筝,张世德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第一步就是选竹子,竹子要选二到五年的,以三年为佳,竹子要直,直径要粗,竹节要正要长。新竹子买来后要放半年,不能晒也不能放潮湿之处。张世德年轻的时候,离家不远的花市大街就有这种竹子卖,而这些年,好竹子越来越难买了。

  做一只沙燕风筝其实只需要5根主竹条,用料很精,可以让风筝更轻,更适合放飞,张世德现场秤了一个比翼燕风筝的重量,仅为11克。

  做风筝骨架最难的是沙燕头部的制作,需要用到烤弯工艺,“烤弯是很难掌握的,没做好很容易受力不均,也容易断,也体现着一只风筝的制作水准。”张世德拿出一只做好的沙燕骨架放在地上,前后左右四点均匀落地,轻轻一按,便往上弹起。

  用竹条做骨架大约需要三四天,第二步就是选面料,面料最好要用纯丝绸的,因为化纤的不如纯丝绸的着色好。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在面料上画画,“我们的颜料中不能用钒,但不用钒,湿一点就串色,干一点就不均匀,很难把握。”张世德做风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画画上,一只沙燕风筝大约要画半个多月。

  张世德展示了亲手制作的各种沙燕风筝,雏燕的脸萌萌哒,瘦燕的脸灵动端庄,比翼燕的脸则是一雄一雌,仿佛确认过眼神,恩爱毕现。各种燕子的腹部都点缀着寿桃、蝙蝠、祥云、牡丹,寓意吉祥如意、花开富贵、福寿双全。


  跟祖父手把手学做风筝


  除了用料讲究,手工活儿要细要巧,做风筝对绘画功底的要求很高。

  “我学风筝,是祖父手把手教的,我们家什么时候开始做风筝不太清楚,从我祖父以上三辈就在做了。”张世德是老北京人,小时候住在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的一处四合院中,他的祖父张信卿在琉璃厂跟着掌柜做古董生意,闲暇时候,常常自己做风筝、灯笼,因为手艺好,也常常有人找他定做。

  每天傍晚,祖父把小小的张世德放进推车中,拿上自己亲手做的风筝,带着姐弟们一起去不远的东单放飞,那也是张世德一天中最期盼也最快乐的时光。

  张世德清楚地记得,祖父用什么材料都可以做手工,在废纸上画花,耳濡目染之下,才几岁他就开始跟着祖父做风筝。

  但做风筝当时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父亲认为学习才是正事,做风筝是玩,没出息。由此,张世德做风筝偷偷转入“地下”。趁父亲去上班了,他就做风筝,做好了藏在家中比较偏僻的粮房里。

  有一次,老师找到了父亲,批评他在作业本上画风筝画,父亲十分愤怒,在粮房里找到了他偷偷做的几十个风筝,一下子全都撕掉了。

  “我比较认死理,喜欢的感兴趣的事不可能轻易放弃。”尽管遭到“毁灭性”打击,但张世德仍然继续做。

  就这样,张世德的风筝一做就是大半辈子,因为技艺精湛又具有家族的制作特点,2008年,张世德的北京传统风筝入选了北京东城区级非遗名录,2010年张世德被命名为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张世德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更加严苛,“每一个作品都代表非遗的水平,我要更加认真打磨,全力以赴。”张世德把对风筝的热爱融进了每一个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做风筝并不用画图纸,在做每一个风筝前,他先在脑海中绘制好“设计图”, 因此尽管是同样的风筝,多年以来,张世德做的风筝没有一个是重样的。


  “只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采访的前一天,张世德刚刚度过了自己69周岁的生日。年近七旬的他保留着熬夜的“坏习惯”,以前家庭压力大,通常晚上十点以后,他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学习或者做手工,直到凌晨。

  成年的张世德进入一家电子厂工作,凭着好专研肯吃苦的精神,他逐渐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干好本职工作之余,他还经常免费帮助朋友邻居修理电视机、收音机,成为远近小有名气的“修理大王”。

  1976年,张世德结婚了,岳父母的身体都不好,妻子是独生女,上班很忙也很远,他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岳父母的责任。

  岳父长期瘫痪在床,除了日常的照料,每周四张世德休息不上班,就蹬着一辆借来的三轮车,着带岳父去医院看中医扎针灸,每周背着岳父去看病的日子持续了四年,直到岳父去世。

  岳母的身体也不好,患了尿毒症,每周要去医院做三次透析,为了照顾岳母,张世德在小房子里打了个隔断,摆上了床和柜子,尽量给老人一个独立空间,尽管老人现已去世,张世德仍然将原样保留了下来。

  如今,张世德每天要照顾95岁的父亲。父亲得过膀胱癌,住在他隔壁单元,虽然没有同居一室,但张世德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以便随叫随到。“我不敢走远,最多去天坛公园遛个弯,会会风筝友。”

  “我每天都挺忙的。”张世德忙于照顾父亲。唯一让张世德无法拒绝的,是请他去上风筝课。单位、社区、学校,只要有机会,他总愿意去教别人做风筝,“就当成一种宣扬吧,也许能遇到特别喜欢又愿意做的孩子呢?”。张世德说,现在愿意学做传统风筝的人越来越少了,自己的一对儿女从小跟着他学做风筝,但工作后就没有时间精力去做了。“年轻人都很忙,压力也很大,一个风筝一做就是一个月,也不挣钱,所以我也很理解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