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常山」王介与王安石的三次斗诗

 南山友 2018-12-24

北宋年间,有这么一位常山人,他才学出众,性情直率,加之喜好交友,与当时的社会名流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赵忭等人都交往甚密,情谊深厚。这个人就是王介。王介(1015—1076),字中甫,常山县芙蓉(现芳村镇)章舍人。据《衢州府志》记载,王介“学识渊博,善于文辞,性负气,喜直言,专交贤豪名士”。宋庆历六年(1046),王介登进士第。十五年后,即嘉祐六年(1061),朝廷开设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从全国进士官员中选拔贤良之才,当年录取了三人,苏轼名列第一,王介第二,苏辙第三。苏轼后来在《同年王中甫挽词》中记载了这件事: “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鹍。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王介写诗作文最擅用典故,而他与王安石的三次斗诗也成为文坛上著名的典故逸事。

「人文常山」王介与王安石的三次斗诗

草庐寄诗生嫌隙

王介在建康(今南京)府学读书时,与王安石是同学。由于两人的姓相同,字相近(介字中甫,安石字介甫),加之故乡邻近(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一开始,他们情同手足,经常聚会唱和,交往十分密切。王安石曾在诗《送程公辟得谢归姑苏》写道:“唱酬自有微之在,谈笑应容逸少陪。除此两翁相见外,不知三径为谁开。”并详加备注:“少保元绛谢事居姑苏,又王中甫善歌词,与相唱酬燕集”,以阐明唱酬两翁为元绛和王介。

王安石的《和中甫兄春日有感》则是两人相互唱和的实证:“雪释沙轻马蹄疾,北城可游今暇日。溅溅溪谷水乱流,漠漠郊原草争出……春风生物尚有意,壮士忧民岂无术。不成欢醉但悲歌,回首功名古难必。”

王介与王安石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宋神宗年间因两人政见不同,才开始出现裂痕。

宋英宗执政时,王安石因母亲去世,在江宁守制,过着闲散的隐士生活。其间,皇帝曾多次下诏,让王安石进京任职,但王安石均以守孝、养病等理由拒绝了。许多人认为他是因为轻富贵、重隐逸而不愿出仕,是个淡泊名利的士大夫。直到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即位,召王安石进京,任命为翰林学士,王安石才欣然前往。

对此,当时士人大多不解,王安石起先的“拒诏归隐”变成了“惺惺作态”,难道他不是真心归隐,而是待价而沽?作为知心好友的王介,更是觉得难以理喻。离别之际,王介半是恼怒半是不解地寄了一首送别诗联:

草庐三顾动幽蛰,蕙帐一空生晓寒。

该诗联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三国时,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终于答应出山辅佐蜀国大业;二是南齐时,孔稚珪讽刺隐士周颙不顾隐士之风投身官场,作《北山移文》,内有“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语句。王介借用这两个典故,暗讥王安石为富贵所动,不能复守隐逸之士的志节。不经意间,王介创造了一个成语“草庐三顾”(与“三顾茅庐”同义)。

据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王安石收到该诗联时,并无任何言语, 只是一阵大笑。不过这笑声是一种大度,还是一种掩饰,就不得而知了。数日之后,王安石可能觉得还是需要辩解一下,于是又郑重其事地写了一首《松间》:

偶向松间觅旧题,野人休诵北山移。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自不知。

诗中,王安石表明自己本来就没有终老松间、一生隐逸之意。同时对王介的讥讽进行了回击,取笑他是山下野人,孤陋寡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安石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出入进退自己内心有数,不需要外人多管闲事,指指点点。

对此,王介也不以为然。你有你的想法,我也有我的想法,让时间来证明吧。这就是两人的第一次斗诗交锋。

驿站题诗互嘲讽

不久,王安石从江宁道奔赴汴梁,路过一个山村驿舍,见环境静谧,茅舍清幽,便一时兴起,在房间墙壁上题写一副诗联:

茅店沧洲一酒旗,午烟孤起隔林炊。

据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记载,王介路经此地,见到此诗联后,不屑一顾。当发觉这还是老同学王安石的诗文时,更觉得此诗土里土气,俗不可耐,于是提笔在诗的后面加了两句:

金陵村里王夫子,可是能吟富贵诗。

诗句是指你王安石虽然自小随父定居古都南京,却怎么依然一介“村夫”的模样,尽写一些寒酸俗气的诗呢?

后来,王安石故地重游,见到了王介的续诗,依旧不言不语,只是重新提笔再续:

江晴日暖芦花起,恰似春风柳絮时。

该诗中,王安石用芦花、柳絮作比,暗喻王介狂妄轻浮,恃才自傲,把谁都不放在眼里,这样终究要吃亏的。

熙宁二年(1069)起,王安石先后被授予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等职务,开始实行新法,深受神宗称赞,可是却遭到了 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许多朝臣的激烈反对,连他的弟弟王安礼、王安国也反对变法。王介也不例外,性情直率的他上疏谏君:“愿陛下师心勿师人”。王安石获悉后对他心存戒备。

送行赠诗起风波

熙宁六年(1073),在王安石的安排下,王介被贬至湖州担任知州。 上任之际,王安石特地为他送行,并赋诗一首:

吴兴太守美如何,柳恽诗才未足多。遥想郡人迎下担,白洲渚正沧波。

王安石以南朝诗人柳恽相比,赞誉王介诗才高绝,本想借此缓解老同学之间略显紧张的关系。可王介遭受贬谪的心情哪是王安石一首诗可以抚慰的,他情绪激昂,当即和诗十首,盛气朗诵于王安石面前。可惜,仅留存下来一首:

吴兴太守美如何,太守从来恶祝。生若不为上柱国,死时犹合作阎罗。

祝鱼,春秋卫人,善于巧言诡辩,后人视为佞人典型。王介以和诗的方式,强烈表达了对王安石以权谋私、排挤他人的不满。王介将王安石比作祝 ,表明了自己抗争到底的决心,生前不能担任朝廷重臣护国去佞,死后也要做个阎罗王,对你的功过是非进行审判赏罚。

王安石听后,明白彼此之间的鸿沟渐深,一时难以补救,只好回敬道: “阎罗见缺,请速赴任。”

此后,王介嗜书成癖,不问他事,著有《王中甫诗集》,与王安石的交集极少。直到熙宁九年(1076),王介去世,刚经历丧子之痛、罢职之困的王安石,深感同病相怜,特地撰写《王中甫学士挽辞》,以作纪念。

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萍洲渚有新篇。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

诗中王安石回忆起两人曾经同学少年的时光,对王介的文才和名声给予了高度赞誉。王介刚逾花甲之年,却猝然去世,王安石联想自身境况,内心无限感伤,惋惜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王介与王安石的三次斗诗,无关输赢,只是文人交往中一种真性情表达,他们之间的误解和怨恨,皆随着这首挽辞而消散殆尽,留下的,只有最朴素的同窗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