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中医 | 刘莉:悟道中医,机缘自来

 山东中医竹林 2018-12-25

发 现 中 医

【高山仰止】

追溯往圣先贤之足迹,感悟医国医民之仁心。

【见贤思齐】

对话明医圣手之思辨,探寻走方串铃之幽微。

【杏林结义】

聆听悬壶济世之心悟,寻访天涯海内之知音。



采访嘉宾


刘莉民间中医,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小受父亲影响,学习《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灵活运用李东垣、郑钦安、张景岳等的学术思想,长期跟随武当道医祝玄冲道长学习十二经络人迎脉口脉法,系统掌握了道医的理论和精湛独到的医术,结合望、闻、问三诊,临床效果显著,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  对 话  --


//
天地与高堂:最好的老师
//


您是受家庭环境影响,从小就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了?


中医家记者


刘莉老师:


我从小就是在医院长大的,因为我爸爸是军医,以前60年代在广州军医大,后来就分到陕西了,1966年以后变成赤脚医生,经常上山下乡。那时候军医下放到地方上,不能在医院呆着,要上山下乡为贫苦的老百姓服务,那时候不叫老百姓,叫工农劳苦大众。所以他天天背个白色的药箱,然后上山下乡去了,我就天天看到他早出晚归的。


当然,我家里也会有很多的病人来。那时候很小,不是特别懂,总会看到一些农民伯伯扛着一个大麻袋,里边装的是他们当季收获的一些粮食、副食品、豆子之类的,来给我爸。所以那时候一年四季我们家的农副产品基本上就没断过,都是当地的老乡送的。所以在我童年的时候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原来医生是这样的一种人,把别人的病治好了,那么会跑到家里来感谢你。


我爸爸对我的影响比较大的一点,就是一辈子都在学习。1976年以后,他平反了回到医院就开始学中西医结合,就是学西医呗,然后外科手术也做,医院让他学什么,他就学什么。这点对我影响非常大,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一刻不停地读书学习。


除了我爸爸对我的影响之外,我觉得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地自然对我的影响。我是1971年出生的,到1979年8岁左右才上小学,差不多这段时间都是在山野里长大的,所以在这之前基本上都是跟天地打交道。中医讲究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之子,人跟自然界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小时候我一年四季天天就在田野里跑,真的跟自然打交道是最多的。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是让我对中医感兴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
陪儿子看病:看了西医,学了中医
//


中医讲究道法自然,真的是要和天地自然打交道的。后面您又是怎么走到学习中医的道路呢?


中医家记者


刘莉老师:


我大学读的是英文专业,毕业以后是做旅游这一块。其实我当时的志向是要离开中国去国外发展的,但是想象跟现实毕竟有落差,当时考托福分数不是很理想,后来也是阴差阳错,就来到深圳。那个时候学英文专业的人还是比较少的,我就很顺利的去了一家外企,这个外企也是很有名的,世界500强。在我半路出家学中医之前,一直在这个外企工作。 


学中医的这个转折点是在什么时候呢?就是在我儿子出生后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我父亲当时退休了,因为从医三四十年接受中西医结合的思想,也学了西医,所以建议我说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先天性心脏病的话,需要西医去做外科手术去干预。我听了父亲的建议,那时候跟西医打交道是非常多的,经常带着儿子去住院,当时的日子真的是很难熬。后来我怎么会爱上中医并去学中医了?其实也是跟这样的一个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是先接触了西医的,亲身经历了西医给我儿子治病的过程,后面我发现有点不对,病是看着越治越好了,但是体质为什么这么差?稍微有个风吹草动的就又去医院了,而且这个恶性循环越来越厉害。


后来我自己想,当时也看了一些中医书嘛,西医是微观科学,哪不好就去治哪儿,检测结果一出来,心脏有问题,我就是治你的心脏,其他的如果有一些后遗症或者什么问题,那是另当别论的事。不像中医有个整体观,整体的考虑完了以后,然后再从整体里面去找到根本原因治疗。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得让中医治。但是我也不完全放心把孩子交给另外一个人,尽管他是中医生,专业性很强,但是在了解孩子的身体上,有我这个做妈妈的了解清楚的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就自己去看书,去找老师学。


//
反思与总结:假如时光倒流
//


您现在也学了这么多年中医,如果说现在回到过去给儿子看病的那会儿,那您会怎么去重新选择?


中医家记者


刘莉老师:


其实我跟祝玄冲老师祝道长学医也有四年了,他讲《易经》跟中医是密切相关的,其实有些先天性疾病是可以用《易经》的理论结合中医去治的。但是不是说临床上所有的先天性疾病都能治?在临床上待过的医生太清楚了,就包括我自己现在在临床上做,也很清楚的,不可能治所有的先天性疾病。但是确实是有这种可能性的,可以多一种选择。


我不会盲目迷信中医,也不会盲目排斥西医,中医也有自己的优势,西医有它的优势。我儿子得的先天性心脏病,叫法洛四联症,就是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的发育全都不完整,这种情况的话实际上西医是有优势的,可以帮助把所有的结构重新再分隔,该补救的补救,我还是承认西医在这方面优势的。但是我认为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性可以互通有无,互补。在外科手术方面,西医是很有优势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我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连头发都不可以乱剪的,更何况打开身体里边的东西,所以是不可以随随便便去做手术但是在调养方面,中医是很有优势的,它们就可以互补在一起,对不对?我可以通过西医的一些手段,先把器官修补了,然后再用中医的一些手段去调养身体,或者是进行一些气血的干预。


另外,《黄帝内经》里边其实也是讲究预防为主,没有小病哪来的大病?是讲究这个。不是提倡说已经到了器质性病变再去干预,在还没有出现这种严重情况的时候,就已经把它解决了。所以四诊是干嘛用的?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通过一个望诊就能够完全知道未来会得什么病,那我还用得着等到你真正得了那个病再去治吗?你看扁鹊见蔡桓公,病在皮肤的时候一眼就看出来了,而且非常好治,到了病至骨髓那个阶段,都不给你治了,也没法治了,别再找我治了。


所以我儿子的病,现在的话我会找西医动手术,同时也用中医给他治,平时更注重预防,先天性疾病是因为父母的因素影响,同时疾病的发作也是可以预防的。


//
诀窍与方法:打破中医冷板凳
//


 您从孩子身上亲身体会到了中医这方面的优势,然后通过学习进入了中医这个门。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啊,中医是需要读书和临床并重的嘛,您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怎样临床实践的呢?这也是很多初学者会面临的问题。


中医家记者


刘莉老师:


      你说得很有道理,学好中医必须是理论结合实践,没有实践,光是理论,没戏的。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初学的时候,你想得到临床机会的
话,可以从周围的朋友、亲戚、家人切入。我就是从老公这儿开始的。


其实当时我老公对我学中医非常不感冒,他觉得首先30多岁去学这个东西太晚了。其次,他从小到大都没有体验过用点花花草草,用点树叶种子治病的。但是与家人相处是一个长期的密切的过程,可以给你很多观察实验和操作的机会。有一年春天的时候,我老公跟他同事一块出去玩,然后做俯卧撑,那些男的都是比较要强,就不服输,人家20多岁,他30多岁快40了,人家做俯卧撑一百个,他也一百个,结果回来,尿血,突然间小便出血,然后吓坏了,说要是肾炎,这可怎么办?我说你都干嘛了?他就跟我说了一下前因后果,然后我问他腰疼不疼?不疼,没感觉。那就排除肾炎了。如果是肾里边出血的话,那是非常痛的,或者是伴有困这些症状。那为什么会尿血呢?中医讲脾统血、肝藏血,从天时来看,春天是属肝的,可能是肝不藏血了、脾不统血了,从这个角度理解,当时我开了个方,去抓了副中药。吃到第二副的时候,他都没感觉,说没用,我还是赶紧去医院吧,我说你再吃最后一副试试。第三吃完,血就没了,好了。他当时就很诧异,真的不出血了,就是有些泡沫。我说你这几天再休息一下,最多再吃一副看一下,然后又吃了一副,说真的不流血了,也没泡沫了,完全正常。从那一次以后,他就很支持我学中医了。


后来他和朋友都说我在中医上有悟性,他们开始相信原来你真的可以在这方面有所发展。那有人相信以后就不难了,周围的朋友会口口相传。我在的院子里边,现在很多大人小孩身体出状况了,发烧什么的,都会来找我,你只要把一个人看好了,周围传的很快的,口口相传,慢慢就越来越多了。所以可以先从家人和朋友作为切入点,这是一个很巧的契机。


学中医要让患者信任你,其实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哪儿?除了疗效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一定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你要告诉他为什么会得这个病?生活方式出什么状况了?从根源上要告诉他,该怎么生活才是正确的,这样以心比心就会收获很多患者。



//
慧眼与机缘:识宝祝氏道医
//


中医就是一个一边看病临床,一边看书学习的行业,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中医有很多学派,在前面您提到说,您是跟随武当祝玄冲道长学习的?


中医家记者


刘莉老师:


我是跟随祝玄冲老师学了四年。祝玄冲老师讲的武当祝氏十二经络、人迎脉口脉法,这是今年80多岁的祝华英老人在胎息内证以后发现的人体经脉运行理论,就是人身体里边原来是以中轴线,督脉和任脉为轴,左右分开,两边各有12条经络,他是胎息内证过的。实际上他跟现在目前社会上的各个流派的理论都不一样,并且经过对比之后,只有这样一套理论才能把《黄帝内经》里的一些经文解说清楚,不用它,不按它的气血运行理论来解释,《黄帝内经》说的话有些你根本无法理解。最终我认为他更符合人体的运行规律,所以我愿意去学。


(什么样的理论解决了传统十二经脉运行理论存在矛盾的问题,解读了晦涩难懂的《黄帝内经》原文?小编在听刘老师说完后马上去拜读了这本《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有了一点粗陋的想法,感兴趣的可以点击:《一口气读了半本,这本书让我激动到凌晨1点》


《黄帝内经》实际上是上古时期若干代修道的人集体智慧的一个结晶,里边的内容大部分是修道的人写出来的,但是里边很多地方是现代人看来晦涩难懂的。它里边很多地方为什么晦涩难懂,是因为它把很多地方隐去了。它没有像我们现在一样一个理论说得那么直白清晰,一条一条列出来,它毕竟是上古时代修道的人写的,它把里边一半的东西隐去,另外一半公布出来。你想想一个理论,而且尤其是人体这么复杂的一个机体,它把一半隐去了,你能看得懂才怪。所以祝华英和祝玄冲他们这一派的东西,就是把《黄帝内经》追根溯源,用自己的亲身体会,用自己在临床上的一些验证去挖掘出《黄帝内经》里边隐去的那一半,没有说出来没有写出来的那一半东西,把它给补齐了。所以他这个理论在临床上,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上,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在临床上包括祝老师,我现在说的祝老师就是祝玄冲,因为我是跟他学的,祝华英老人因为他口音也比较重,他是湖北人,而且他年事已高了,不怎么出来讲课了,但是祝玄冲老师他是把祝华英老人的精髓学到了。


所以我师父他在临床上的效果,尤其是治疗这些像梅尼尔综合征,像白化病或者是白癜风,这种几乎是世纪疑难杂症,他在这上面都有突破,都治的疗效非常好,而且他在他的公众号里都有公布的,就是我怎么治的,我用了什么药,思路是怎么样的,在我这套理论里面是怎么个思路,然后怎么个理法方药怎么用的,怎么用方的,怎么用药的,而且这个人的效果是怎么样的,写得清清楚楚。这些东西非常真实。对于我们学医人来说,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能解别人的疾苦,所以它对于真正想学到东西的人来讲吸引力太大了。


所以,要感恩天地,我有这样子的机会能接触到祝老师的理论。可能天地厚爱我,我周围太多人了,我也有很多朋友他们去学《伤寒论》、《黄帝内经》,去跟很多名家去学,就是挤破头的要去到那些很有名的老师那里去拜师,花巨资去。但我觉得我很幸运能识别祝老师的这套理论,而不是说看到之后可能都不认识这个东西,都不觉得这个东西好,所以我在这一点上是很感恩的。所以我会继续跟他学下去,而且祝老师现在跟他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支持他往下走的力量也越来越大,所以他前一段时间也是刚在武当山那边又开了一家新的诊所。感恩祝老师,我也会继续跟老师一门深入精进的去学。


//
临床展实效:人迎脉口脉法
//


可不可以请您举一个案例,来给我们具体描述一下这种脉法的特色呢?


中医家记者



刘莉老师:


他的脉法就是人迎脉口脉法,例子比较多,举最近治的一个吧。一个30岁左右的男士,他的脸上长那些火疖子,人也是很瘦,脸上长了很多火疖子,耳朵后面也有,长期腹泻,腹泻了十几年。每天吃很多,尤其是晚餐。这个其实是社会病,早上不想吃东西,因为晚上吃多了嘛。晚上下班回去也都八九点了,再吃饭吃了这么多,他就一直有腹泻这个毛病。去看了很多医生,各大医院都跑遍了,就是怎么治也没治好。很多医生也都说他这是体质问题。你这个是叫什么什么肠炎。反正就是西医的报告。他也拿过来给我看了。我说那你后来怎么不治了?他说我觉得没希望,而且十几年如一日,就那样,反正我吃多点就行了。我说你吃多点他就更是这样,你这个跟你吃是多有密切关系的。他说怪不得呢,我吃的越多我越这样,然后就很瘦,就不长肉,怎么回事?我大概跟他讲了讲是怎么回事,然后给他开了药,我用的是甘草泻心汤的原方。


他的脉象是怎么样的?双人迎三盛,这里,人迎脉三盛。右关浮大,但是沉按下去右关里边感觉有气,但是比左关的浮象大很多,右关在传统脉法上,认为是脾胃,左关还弦郁,他每天晚睡,然后工作压力大,符合这个脉象,因为左关在传统脉法里认为他是肝胆方面的问题,整体上脉比较数,但是左寸和右寸都比较细,就是脉口上,人迎脉是三盛的。在祝老师的理论里边,人迎三盛指的是脾胃,就是太阴脾土虚,阳明胃强,同时太阴脾土虚。从这一点来讲,再加上他常年腹泻,脸上有很多的这种痈,已经不能称为是痘了,就是很多那种火疖子一样的,明晃晃的,压下去是硬的,就在脸上的阳明经上,耳朵后面也是。然后脸上很红,代表胃热,而且脸上特别油。


我为什么要用甘草泻心汤呢?散热,很明显的,对吧?他手脚冰,手还罢了,脚特别冰,晚上睡觉得穿袜子。因为什么呢?常年腹泻,下焦的能量是很弱的,他所有的热都集中在上焦、中焦以上了。典型的上热下寒,再加上腹泻严重,脾土是非常虚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三个泻心汤里面,选用甘草泻心汤,就吃了七副,全愈了。真的可以说是效如桴鼓,这就是用我师父的理论指导的临床。


//
理论与实践:道理法方药
//


在您学习中医的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很多体会,在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吗?


中医家记者



刘莉老师:


我是半路出家学中医,只是在学医的道路上有一点点体会而已,体会最大的一点,就是临床跟实践一定要结合。临床上真的不是我们课本里面讲的那样,没有人会照着书本生病。临床上的复杂程度难以想象,还有就是人的疾病的复杂程度,有时候是什么情绪因素,什么社会因素,各种各样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引起的。所以临床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遇见,看病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但是也不是说不学理论。理论是用来指导临床的,理论肯定是要学,只是怎么样学以致用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死读书,不如不读书。 如果只是把书上所有读过的东西都照搬到临床上的话,死搬硬套地去用,在临床上真的不行。所以怎么样才能够真正的把书读活,读成自己的东西,用真正的整体观去在临床上应用,这是一个非常难的地方,也是所有的中医人想要达到的一个目标。


中医讲理法方药,按我的理解,理法方药前面还要加个道。道理道理,没有这个道作为总纲来指导的话,你这个理也不明,理明了才有解决办法,办法清楚了,才有方和药。我这一路走来八年了,我觉得用了大概有90%的时间就是在明理。


谢谢您的分享,也希望您的这个经历和体会可以鼓励更多喜欢中医的朋友。感谢您接受中医家的采访。


中医家记者



注:刘莉老师提到的祝玄冲老师,将于元旦在深圳授课,希望学习的朋友可点击课程通知了解详情:深圳站 | 武当祝华英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元旦盛宴班(第23期)》


 本文为中医家独家采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