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本- 台湾书法近况】

 MAY的学习簿 2018-12-25

  

  

  

  楷书

  行书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359- 本- 台湾书法近况】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359


每日一字

  学写本字。这个字是先写了一横,再写一竖,再写左撇右捺,最后写一短横。前辈书家大部分是先写大字下面加一十字。欧体的本字是先写一横,再先一撇,撇向左一点,而后写捺,捺要细起笔,由细到粗。楷行草书的“本”字中间的竖笔,最后收笔时都不能挑钩。行书的本字,左撇要比右捺低。大+十,也念濤,兩個讀音。


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 《説文》

本,树的下部叫“本”。字形采用“木”作边旁,指事符号“一”表示位置在树的下部。    —— 《象形字典》

本,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 《汉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


   本běn—《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本的本义指树木的根或茎干。从本字的形体看,是在木的根部加上圆点或一短横,以指明树根的位置所在。由此引申出根本、基础、本体、主体等意义。
   本末:树木的根和梢,也用以比喻事物的始终、原委或主次、先后。
   本质:事物本来的形体,又指事物本来的性质。
   本末倒置:主次颠倒。本末,比喻事物的根本和枝节。
 
另:
 
   【构造】指事字。金文从木,根部加粗,指明是根部。篆文整齐化,根部加一横指明。隶变后楷书写作本。

   【本义】《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本义为树根。

   【演变】本,本义指①树根:伐木不自其~,必复生;无~之木;~末倒置。引申为②事物的基础,主体:君子务~,~立而道生。又引申指③事物的根本,根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故又特指④农业:道(导)民之路,在于务~。由根源又引申指⑤原来,本来:~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出自~心。又引申指⑥本钱:小~生意;一~万利。自己是己方的主体,故又引申指⑦自己方面的:~国;~省;~人。由树根又转指⑧树干:禽(同擒)之而乘其车,系桑~焉。又指⑨书册:书~;笔记~。

   【组字】本,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木部。凡从本取义的字皆与树根等义有关。
   以本作声符的字有:苯、钵、笨。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

   běn 表意,金文、小篆从木,下加一短横表示根部的位置,隶定为“本”。本义为树木或草的根部,引申为事物的根源、中心的、主要的、本来、原来、自己方面的、版本、底本、册子等。

  【辨析】①以“本”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声母为b,但韵母不同。běn:苯∣bèn:笨∣bō:钵。②本/末 这两个字是反义词,“本”指下边的树根,“末”指上边的树梢;“本末倒置”指把主要的和次要的弄颠倒了,“舍本逐末”指放弃根本的,追求细枝末节或次要的。③本/根 这两个字在树根意义上是同义词,但有微别:“根”侧重指树的主根之外的旁根,“本”泛指树根。 ④本/该 这两个字都用于指示代词,“该”指上文说过的人或物,如“该人、该校、该国、该文”等;“本”指说话人自己方面,如“本人、本校、本国、本书”等。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一)本义为树木的根部。字形从木,下部加一点或一横,标志形义所强调之处。(二)引伸为事物的根本,根源。又为本来,原来。再为根据,按照。再为版本,书本。另由'基本的、主要的’转义为指自己方面的、现今的。如本部,指机构的主要部分,中心部分。本厂则指自己厂。本月则指说话时所在的这一月。

   ○《说文·六上·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徐锴说,一,记其处也。与末同意,指事也。

 
资料主要来源:
   翟惠林《基础汉字形音义说解》(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

  这是“根本”的“本”字。你看甲骨文①的上部是“木”(树),下面根部的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是树木的根部所在。金文②则变成三个小黑点儿,意思一样,上为“木”,下为根。小篆③则把根部的三个点连成了一条线,同样是指事符号,表明根部所在。④是楷书形体,是“木”下加一横。由此可见,“本”字是个指事字。后世则把“根”与“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复音词,叫作“根本”。

  《说文》说:“木下曰'本’。”这很对,是说木(树)的下部(根)就叫“本”。这就是“本”字的本义。从“根本”之义又引申为“基础”的东西叫“本”,如《汉书·赵充国传》:“臣闻兵以计为本。”大意是:我听说用兵之事是以计谋为基础的。《管子·八观》“观左右本朝之臣”中的“本”字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由“基础”义引申为“自己这一边”。所以“本朝”就是“自己所处的这一朝”。

——(左民安《细说汉字》)


树、树根与树梢——“木”、“本”、“末”三字趣释

  指事字有两类:一类是纯符号性的指事字,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一指事符号所构成的指事字。“本”和“末”就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加一指事符号而成的指事字。

  “木”的甲骨文作“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或“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就像一棵树,上部是茂盛的、往上的树枝,下部是扎向土里的树根,中间是树干。可见“木”的本义就是今天所说的“树”,它是一个整体象形字。王筠《说文释例》就是这样说的:“木固全体象形也,丨象干,上扬者枝叶,下注者根株。”“木”的金文、小篆及楷书均为象形字。而《说文解字·木部》却说:“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许慎讲的显然不是“木”的本义,而是引申义。他指出“木”为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之一,五行用于方位,则东方称“木”,这就是“东方之行”的意思。许慎对“木”字的结构分析也不准确,完全与“木”字的构形不符。

  有人认为,一棵树木的种子,埋入地下后,种子很快从地下顶破地皮,长成幼树。一棵树,将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土壤之中,从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长成参天大树,它生长在村庄部落之中,保护着人类及其住所的安全。它那茂密的枝叶庇荫着人类,因而“木”含有施恩于众的意思。这种解释颇有新意,说出了“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这就是古人把树木当做神灵崇拜的原因。比如满族人崇拜的天神叫阿布凯恩里,他创世后,大地上挤满了人,见此情形,天神下令将天上最粗的一棵大树砍倒,将其接到地上,让人们沿着这棵树爬上天去。维吾尔族将树视为“母”,说它是一位保佑妇女儿童的善良女神。黔东南的苗族人将寨边的古树认为是善神嘎袷的居所,它可以为村民驱邪,保护村寨平安。

  因为“树”砍下后可作木材、木料,因而“木”有此引申义。如《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而进入现代汉语后,“木”专指木材、木料,再不指树木了,“木”的本义由“树”来替代。须知“树”的意思在古汉语中多用为“种”,因而古汉语的“树木”,就是种树的意思。

  “本”字的甲骨文写作“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金文作“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小篆为“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它们的形体基本相同,在一棵树的根部上都加一小点或一短横作为指事符号,指出树木伸下土壤的部分,即树木的根部,是个指事字。《说文解字·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徐锴系传:“一,记其处也,与末同义,指事也。”可见“本”的本义就是“树根”。《国语·晋语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意思是砍树如果不是从根部砍,它就必定复活。“本”由树根引申为指事物的基础,或主体部分。如《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意思是君子做事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打牢了,“道”就会产生。

  “末”字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将指事符号一小点或一横加其上而成。金文作“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小篆作“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其中的“木”就是树,“点”或“横”指出其意义,即成今天的“末”。《说文解字·木部》:“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徐灏注笺:“木杪末,故于木上作画,指事。”《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其意思是树梢太长,必然被折断;尾巴太长,就很难甩动。“末”由树梢引申为不重要的、次要的事物。如成语“舍本逐末”和“本末倒置”。可见“本”与“末”在本义上分别指树的最上部分和最下部分,其引申义正好相反。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


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

——《王力古汉语字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359- <wbr>本- <wbr>台湾书法近况】

【359- 本- 台湾书法近况】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9/06/16/004093836.shtml

来源: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