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国学典籍中关于太行山的记录
1、《尚书·禹贡》: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2、《墨子》:
子墨子曰:“我将上太行,驾骥与牛驾,子将谁策?”
3、《列子·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4、《淮南子》:
武王克殷,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不可!夫五行之山,固塞险阻之地也。使我德能覆之,则天下纳其贡职者回也。使我有暴乱之行,则天下之伐我难矣。”
5、《战国策》:
“左孟门,右漳滏……韩桓惠王十年,秦击我于太行,上党降赵。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绝……”
6、《山海经》: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淇河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淇河源头)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黄华河源头)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漳河源头)”
7、《左传》:
“定公八年……太行,晋东南山州,晋地。”
8、《述征记》:
“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诸山皆因地立名,实一太行也,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第三白陉见卫辉府辉县;第四滏口陉见彰德府磁州……”
9、《穆天子传》:
“……南征翔行迳绝,翟道升于太行,南济于河。驰驱千里,遂入于宗周。”
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王游行记》。作者不详。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10、《史记·郦食其传》:
“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
11、《名山记》:
“太行……行本形也。作者是谢灵运。顾起元明代金石家。
12、《感山赋》:
“‘上正枢星,下开冀方。起为名丘,妥为平冈。巍乎甚尊,其名太行。’盖赶韵之误耳”作者宋朝崔伯易。
13、《日知录》:
“古之所谓山西即今关中。《史记·太史公自序》:‘萧何填抚山西。’《方言》:‘自山而东五国之郊。’郭璞解曰:‘六国惟秦在山西。’王伯厚《地理通释》曰:‘秦汉之间,称山北、山南、山东、山西者,皆指太行,以其在天下之中,故指此山以表地势。《正义》以为华山之西,非也。’”
14、《丹铅总录》:
《山海经》太行山一名五行山,《列子》作大形,则“行”本音也。《河图括地象》云:“太行,天下之脊。”郭缘生《述征记》:“太行首始河内,自河内至幽州,凡有八陉。”崔伯易《感山赋》:“上正枢星,下开冀方。起为名丘,妥为平冈。巍乎甚尊,其名太行。”盖迩韵之误耳。
15、《水经》:
“又东过野王县北,沁水又东,邗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异名也。”“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崄峻,入天井之高关。”“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王烈得石髓处也。”
(二)常见地理类典籍中关于太行山的记录
1、《读史方舆纪要》:
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曰王母山,又名女娲山,在怀庆府城北二十里,接山西泽州南三十里,羊肠险道在焉……范雎曰:北断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师不下……
汉三年,汉王数困于荥阳、成皋间,议退屯巩、洛。郦食其进曰:愿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
后汉永平十三年,登太行,幸上党……
元和二年,北登太行山,至天井关……
元初元年,诏遣兵屯河内,通谷冲要三十六所,皆作坞壁,设鸣鼓,以备羌寇……
太行近邺,亦谓之西山。建安九年,曹操围邺,袁尚自平原还救。操曰: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从西山来,此成禽耳。尚果循西山而东,战败,奔中山。盖太行深阻,尚有依险自全之心,故操逆知其必败……
晋永嘉三年,刘渊据蒲子,遣其子聪等十将南据太行,石勒等十将东下赵魏,所至残破。太元十九年,后燕慕容垂伐西燕,顿军邺西南,月余不进。慕容永以太行道宽,疑垂欲诡道取之,乃悉敛诸军杜太行口。既而垂自滏口入,灭永……
2、《太平寰宇记》:
在太行山脉两侧各地记载中,均有“太行山”一词。全书出现凡几十次。
3、《元和郡县志》:
“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在今河内。其他类似记载也有几十次。
4、《河朔访古录》:
“太行”也多次出现。
5、《河图·括地象》:
“太行,天下之脊。”
6、《博物志》:
“太行山,北不知山所限极。”
7、《古今图书集成》:
太行山之在中国最大连亘数千里,跨直隶、河南、山西数省地。其支脉所分,峰、岩、洞、谷,近州县为人迹可到者,虽因地立名不一,而总谓之太行山。
8、《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山阳》:
“太行山在西北。师古曰,‘行音胡郎反’。”
9、《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
“河北名山太行,在怀州河内县(今河南沁阳)西北,连垣河北诸州,为天下之脊。一名皇母,一名女娲,上有女娲祠。”
10、《潜确类书·区宇部》:
“太行山在直隶真定府临城县西,层峦叠嶂,峻桀难逾,为畿辅之重镇。”
“河南怀庆府,城北王烈入太行,忽闻山北雷声。往视之,裂开数百丈,石间一孔,径尺,中有青泥流出。烈取抟之,即成坚凝,气味如香粳饭……”
11、《三才图会·太行山图考》:
“太行山在河南彰德府城北二十里。其山绵亘数千里,峰、谷、岩、洞景物万状,为中州巨镇。”
12、《明一统志·直隶山川·敦舆》:
“……山在临城县,南接太行。”
“太行山在怀庆府城北二十里。”
“太行山在绛州东二十里。”
13、《畿辅通志·山川》:
“太行山前麓为尧山,在真定府曲阳县南二十里。唐尧分冀州,表石于此。因名尧山。”
“敦舆山在真定府临城县南二十里,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北连常山。”
14、《真定府志·山川》:
“太行山在临城县西九十里,层峦叠嶂,峻不可逾,为畿辅雄镇。”
15、《曲阳县志·山川》:
“尧山在县南二十里,即太行山之前麓也。”
16、《临城县志·山川》:
“太行山在县西九十里。”“敦舆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北连常山……”
17、《河南通志·山川》:
“太行山在怀庆府城北二十里。其山西自济源,东北接河内修武、辉县、林县,至磁州界,绵亘数千里,其间峰、谷、岩、洞,景物万状。虽各因地立名,然皆太行山也,为中州巨镇。”
18、《怀庆府志·山川》:
“太行山一名五行山。列子作太形山,又名秦垌。在城北二十里。济源、河内、修武皆在其麓。绵亘数千里……”
“太行山为河北脊。诸州皆山险,至太行山尽,地始平旷,田皆腴美,俗称‘小江南’。”
19、《河内县志·山川》:
“太行山在县北二十里,自济源经河内而东北,绵亘数千里,直至于燕……”“凤凰山、红岭山、药仙山,俱在县西北太行山。”
20、《济源县志·山川》:
“太行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或云‘太行与王屋二山以沁水为界,西则为王屋,东则为太行。’”“盘谷在县北二十里太行山之下……”
21、《修武县志·山川》:
“太行山在县北五十里。其山脉自济源绵亘迤逦,经河内环带县北……”“嵇山在太行南。晋嵇康居焉,故名。”“青口山在太行东。两峡色如青葱,故名。”“温峪山在太行之阳……”“孙真人洞在太行山中。相传孙思邈居此洞中……”
22、《彰德府志·山川》:
“太行山在汤阴县西五十里。绵亘数千里……”
23、《汤阴县志·山川》:
“太行山在县西五十里。(其余同《彰德府志》相同)”
24、《卫辉府志·山川》:
“太行山在辉县西北五十里。西南跨怀庆,北接彰德,迤逦燕云,绵亘数千里。虽因地立名甚众,皆太行也。为中州巨镇。”
25、《辉县志·山川》:
“太行山在县西北五十里。西南跨怀庆府界,绵亘数千里。”
26、《山西通志·山川》:
“太行山在绛县东二十里。高险峭丽,西北诸山多其支脉……”另全书提到“太行山”一词的有数十次。
28、《垣曲县志·山川》:
“太行山在县北八十里……”
29、《潞安府志·山川》:
“太行山,郡居此巅。东界在平顺县。朱子所称‘河北望之如黑云在半天者’,即此。按古称‘千里一片石,尽举上党之山皆太行也’。支、分脉皆有名称,而太行独不见于志,失其宗矣……”
30、《长治县志·山川》:
“上党之山皆太行也。”
31、《黎城县志·山川》:
“黎邑万山丛处,百里俱石。其名虽不一,皆所谓太行也……”
32、《泽州县志·山川图说》:
“太行山南距郡城三十里,乃中原望镇也……”
33、《阳城县志·山川》:
“太行山在县东南,与析城、王屋诸山相连亘……”
34、《陵川县志·山川》:
“佛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为太行绝顶……”“马武山在县东五十里,汉马武筑寨屯兵……”
35、《沁水县志·山川》:
“石楼山下未详是太行支脉否……”
36、《辽州志·山川》:
“太行山起自辽东,入终南州……”
(三)林县旧志中关于太行山的记录
1、《万历志》(缺《山川》卷)
2、《顺治志》:
太行山,在县西。群山一带,形势崔嵬,南接天坛,北连恒岳。随地易名,总曰太行。其在本县界者一百八十里。
3、《康熙志》:
内容同《顺治志》。
4、《乾隆志》:
“太行山,在县西。绵亘数千里,南接天坛,
北连恒岳。随地易名,总曰太行。为中州巨镇。”
5、《咸丰志》(为续修志书,前《志》所有内容本书从无)
6、《民国重修志》:
由王屋东北来,至辉县西折,而正北自侯兆川北入境,北过淅水隔深谷划为内外两层。(南谷长十余里,其水南流入淅名雪光水;北谷长八十里,其水北流入漳,名仓谷水。中间山脉连接处仅洪峪以西一部分)外层曰隆虑山,另详。内层西接平顺界,在雪光水西,有五峰山(县西南四十余里),山势峭削,上有五峰,故名。山半有雪光寺,北有仓谷水,西有王相岩(县西北四十里),汉夏馥隐处,岩西有瀑布曰宝泉,又名宝泉岩。又北有大头山,又北逾漳水入涉县界。计在县境者长百余里。内层山势绝高,自县城西北望之,外层仅及其半。土人统谓之太行山,不知某为隆虑或林虑也。
(林县历代志书所载内容均见于史志办官方博客《林州史志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