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需求暴增、竞争力改善或是市场集中度提高等因素。都有可能带来企业业绩快速增长,在多重表面的缘由掩盖下,其实质可归纳为某些因素的变化导致了市场竞争缓解了(或更为激烈了)。竞争缓解了,公司变得经营顺畅起来,反之,亦然。 这是带来投资机会的点,亦是风险点。 分析公司不可避免的是对竞争程度演变的分析,对公司经营稳定性的分析。我们发现,竞争、竞争、最终仍然是竞争这个因素导致公司经营情况产生波动,以至超出我们原有预期。 这里必须强调竞争的双面性,竞争可以带来风险,也可以带来机遇。 2、利润率高对于零售企业不是好现象。苏宁易购利润率历年在提高,反而造成没有坚固的终端壁垒,消费者对苏宁易购并没有忠诚度。 而沃尔玛长年利润率维持在3%左右的低水平,把节约的成本转让给消费者,因此在美国沃尔玛构造了“天天平价”的口碑。 3、完全竞争的制造业利润率一般在5%以下,有品牌的公司会在7%左右。行业竞争激烈,相互间产品较为相似,而公司利润率却处于较高水平,那就要担心未来利润率会回归到正常水平(黑牛食品利润率在12%以上,统一和康师傅利润率低于5%)。 4、饮料行业跨区域发展带来的明显风险点是销售费用的快速提高,例如广告费用及物流费用提高很快。伊利股份2005年以前的全国性扩张就有这个明显特征,公司规模扩大后收益却被费用吞噬。 5、投入(净资产)少、产出(销售收入)大的公司,即投入产出比(产出/投入)大的公司往往利润率低,这样的公司实则是走销量的。不少优越的公司,它的投入产出比会相对较高(管理好、周转快),利润率也往往会相对较高(存在品牌溢价),如以下第一类的公司: (投入产出比*利润率=(销售收入/净资产)*(净利润/销售收入),实则为净资产收益率,而这个公式分拆成投产比和利润率给出了分析的不同角度。) 通过这个规律可以观察到走量的公司,利润率低;利润率高的公司,销售量相对少;这是符合常识的。 6、科技类公司:1)普通劳动力红利结束,而高端人才红利值得关注,中国不缺高学历人才,在IT行业,未来的国内人才成本优势让中国的科技类公司走得更远; 2)IT公司要拥有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是IT公司做大规模的重要因素; 3)选择科技类公司要考虑它们的技术是否能赶超国外的竞争对手。 安防行业是结合了这三点的很好的案例。 国内研发人员工资低,安防实则是属于IT行业,编程是重要工序(解决方案也涉及到协议的处理),而把程序植入标准化的产品实现了程序的标准化生产,目前国内的安防龙头在技术能力上也能够赶超国外龙头企业,是很难得的有投资价值的IT类族群。 7、产品畅销,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公司反而可能会受益于原材料价格的下跌而推动业绩增长。关键在于产品的竞争力。8、产能过剩的问题对不同行业要区别对待。恒安、维达就在产能过剩的环境下不断扩产能并推动业绩增长,它们的产品是畅销、紧缺和符合消费升级的。 在传统的化工、钢铁等行业遇到产能过剩就是大的问题。 9、行业的门槛与公司的竞争力壁垒有些行业看起来技术壁垒很高,但斗争极其激烈,例如电子行业的上游,又如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京东方。 有时我们会混绕行业的门槛和企业竞争力造成的壁垒两个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