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一言之美 2018-12-25
 崔宝堂,字石山,号金竹园主人,汉族,1956年12月出生于青铜器之乡宝鸡市。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高级经济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师从当代篆书大师刘自犊先生。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委员兼刻字评审委员,国际刻字联盟副秘书长,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书法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书法院副院长。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文|崔宝堂

战国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古文字书写变化的重要时期。以秦国为代表、秦文化为基础的北方汉字向着字体规范化和书写规则化,庄重、敦厚、坚实方向发展;而以楚国为代表、楚文化为基础的南方汉字向着实用、快捷、灵动、秀美方向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楚篆既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期的风格,更具有“草篆”的特性。较有代表性的楚简包括信阳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等,对于古篆到隶书的发展过渡起了重要的作用。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草篆”和篆书最大的区别就是去掉了很多圆转运笔而改为方笔,变弧线为直线,使书写速度明显加快。于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就是顺应时代快节奏发展的趋势,并统一使用偏旁部首,形成规范化结体和快节奏书写。而且当汉字进入毛笔书写阶段以后,草篆写法与规范化的篆书写法相比,又出现两个新特点:一是从结构上看,打破了中心对称和中轴对称的规矩,笔画结构比较自由,任意发挥的随意性较大;二是从线条质量上看,中锋运笔、逆入平出的行笔规则被颠覆,从而造成结构涣散、线条不匀、运笔徐迟变化大的感觉。正如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所说:“字须结束,不可涣散;须自然,不可勉然。各自成像而结束者,自然也;曲直避让而结束者,勉然也。若夫交错纷拿而结束者,妖邪野狐,无足道也(《帚谈·格调》)”。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赵宦光创立了“草篆”的概念并予以实践,但他对草篆的“勉然”之处还是持否定态度的。换言之,他认为从艺术规律上看,从美学角度看,即使草篆写成了,也会美中不足的。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书法界乃至文字考古界鲜有关于草篆的准确的定性和完整的书论,亦缺少系统的大幅的公认一致的草篆作品,主要原因有三点:1、绝大多数篆字本体是以中心对称和中轴对称的基本原理和思维理念而构成的,而古代书写者书写时又是中规中矩,将写字看作严肃神圣之事;2、从大篆字体形成到以小篆形式统一文字的千余年间,文字进化并不是很快,书写手段也不多,虽然我们不知道古人如何书写,但从出土文物留下来的铸造镌刻文字,就反映了这种速度和趋势;3、即使我们视《散氏盘》之类为草篆,也只是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判定,而并无当时如此界定的文献,所以,在篆字时代无草篆称谓就合情合理。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那么,即使遍寻周秦以降文献典籍,有关草篆的论述也是鸡零狗碎,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只能认为“草篆”是在手写过程中无意间“制造”出来的,而这种篆文因实用之需,书写时运笔较快,不少笔画出于“草率”,往往在起笔或收势时带出了无意识的拖笔痕迹,也因此,我们只能从历代贤人论著中去搜寻相关的一鳞半爪──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之一,东汉书法家蔡邕从刷墙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写字得到启发,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妙有绝伦,动合神功”,被后人牵强附会称为“草篆”。但蔡邕本人却仍然对此未作定论:“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之二,以秦代文字为例,商鞅变法时所造“商鞅方升”上的铭文十分工整,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传统篆字,而同时期的“大良造鞅鐓”(见附图)上的刻款却很草率,我们权且将此归于“草篆”,但这种“草篆”却是“草率而为”的结果。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之三,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秦昭王时期的两枚玉印,印文均为“泠贤”二字,其中一枚为小篆,一枚则为草篆,近于隶书,“泠”字偏旁不从篆字“水”而作“三点水”。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之四,朱谋垔(yin)《续史书会要》称“宦光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该书写改变了依笔势作婉转的篆书笔法,不仅圆转处改以方折,且运笔真率出锋,点画有草意故曰“草篆”。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之五,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之《帚谈·学力》中说:“余不能真草而能古篆,即方丈一笔,自顾得意,至若以飞白作篆体,即上古不可得,后代不可知,自秦斯下,居然不可让人,试为拈按,知余言之不妄”。实际上从他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他对自己作为“草篆”创始人的地位是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之六,赵宦光之子赵均在《金石林·绪论》里更具体而客观地给草篆下了这样的定义:草篆“一曰飞白,篆貌隶骨,杂古今之法,勉作草篆,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就是说,草篆从造型而言,既有篆书之面貌和气质,又有隶书之构架和风骨,运笔节奏又快;篆书和隶书夹杂使用,楷法和草法并行,这种古篆字的书写方法(或者只是一种用笔和运笔技法),是写作者自己的一种写作习惯,是不得已而为之,终构不成一种书体。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之七,清代学者黄子高《再续三十五举》中说:“古无草篆之名,有之,自赵寒山(宦光)始”。他认为草篆就是解散正统的篆书结体,让其自由粗率地变化,仅具有草书的意趣而已。

之八,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汉《祀三公山碑》中‘屡’字,下半带行草之势”。这个“屡”字我们或可称之为草篆。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有本(金融)系统艺友喜好草书,欲对篆书可否草写作些探究,又以为余数十年研习古篆,或可详解其中要义,孰不知余多年研探方向,是遵从先师迟斋遗训,潜心于古篆文字的深度解构,致力于古篆书法的美化造型,以及倾情于大篆为基、小篆为用的技法创作。对于草篆或者说篆字草书化问题并未作专门研究,所以仅就自己认识所及,归理思绪,草成此文,并得出一家之言如下: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一)古篆书所存在和使用的千余年间,并无草篆之称谓,系后人在认知和实践基础上所创造,且未完全形成所谓“草篆体”。真正可以认可的创立“草篆”的人物是明代赵宦光,也只有他对“草篆”有过系统论述即《寒山帚谈》,同时在实践方面做过探讨(见附图),虽不是开宗立派,却也是有意而为之。其他之前或之后出现的所谓“草篆”,是名副其实的“草率而为”。

(二)书法是艺术,艺术有规律,篆书艺术亦然。既然古篆艺术已经由于书写速度和书写材质的原因,导致篆书草写或者向着草书化方向发展,并在明清以来有了趋同的意见,那么我们以为,“草篆”一说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所认识认知,这也是认识论的胜利。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摘自力邦艺术港

(三)艺术以当随时代,认识应与时俱进。既然古代物质进化论者能创造出驴马结合之于骡子,当今狮子与老虎结合出了狮虎兽,更有借助高科技产生了“太空生物”,培育出了“转基因食品”,那么,古篆艺术在现代艺术家们的丰富想象和大胆实践后,创造出全新的、又不失古篆本体特征的草篆书体也未尝不可。只是要借此提醒有意者诸君,在符合法度和规范的前提下当然可以“法无定法”;如果偏离甚或背离艺术规律,搞离经叛道、标新立异式的“艺术创新”,可能会走火入魔的。

崔宝堂:草篆是篆书的发展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