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壮哉,唐诗!(一)

 高山仙人掌 2018-12-26

 

汇总目录

《壮哉,唐诗!》系列之一 ——屈原传奇

《壮哉,唐诗!》系列之二 ——唐诗的数量与繁荣

《壮哉,唐诗!》系列之三 ——唐诗之美

《壮哉,唐诗!》系列之四 ——初唐诗人的人生感悟

《壮哉,唐诗!》系列之五 ——边塞诗派

《壮哉,唐诗!》系列之六 ——仰天长啸的诗仙李白

《壮哉,唐诗!》系列之七 ——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

《壮哉,唐诗!》系列之八 ——元稹的悼亡诗

《壮哉,唐诗!》系列之九 ——白居易与《长恨歌》

《壮哉,唐诗!》系列之十 ——“鬼才”李贺

《壮哉,唐诗!》系列之十一 ——晚唐诗人杜

《壮哉,唐诗》系列之一 ——屈原传奇

一、屈原生平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

在楚国,他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这是楚国历史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战国的大环境中,屈原又生逢“合纵”、“连横”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候。

战国七雄中,秦、楚、齐三国国力最强(秦国改革彻底,军事力量最强;齐国滨海,最为富庶;楚之疆域最大),都具有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条件。这三国中又以秦、楚斗争最为尖锐。屈原的一生始终处在时代斗争的漩涡之中。

 

屈原年轻时颇有才干,“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再加上他出身于王室公族(当时楚国有屈、景、昭三氏同为公族),所以,大约在他23岁左右,被封为“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楚相)。

屈原在担任左徒期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担负着楚国的内政改革和外交事务。屈原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则主张“联齐抗秦”,统一中国。这使屈原受到楚王信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图有所作为、实现“美政”的时期。

 

但是几年之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了。

怀王曾令“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这是说屈原受怀王重托,起草改革宪令。而代表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想探知宪令的内容,屈原不告诉他,上官大夫试图抢夺,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斗争。后来上官大夫到怀王那里进谗言,挑拨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关系,怀王轻信上官大夫的话,疏远了屈原。

 

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包括屈原)对顷襄王和子兰当初鼓动怀王赴秦之约而导致怀王死于秦、楚国蒙受奇耻大辱之事,十分愤慨,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于是“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被逐出郢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过着长期飘泊愁苦的生活。他沿江而下到过鄂渚(今湖北武汉市)、陵阳(大概在今安徽境内),再折返溯江而上过洞庭,到辰阳、溆浦(均属今湖南省),再过洞庭到达汩罗江畔,历时二十年。

然而,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光辉的诗篇。诗人的不幸,正是文学史的万幸,人生的悲剧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二、楚辞之花

 

屈原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诗歌。汉成帝时期的刘向,把以屈原的诗歌为代表的楚国作家的作品汇编成集,题名为《楚辞》,后世就以“楚辞”作为屈原作品的代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离骚》等作品。

 

《离骚》,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篇光辉千古的杰作,诗中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全诗洋溢着政治热情,充满了丰富的想象,采用了奇特的象征,运用了巨大的夸张,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同时以香草美人作比喻,代指君臣政治上的协调,从而构成庞大的比兴体系

诗中还大量运用当时的楚地方言,“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有着鲜明的楚民族特色,是楚文化的优秀代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湘君》、《湘夫人》以舜帝与二妃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湘君”与“湘夫人”的深深爱恋和苦苦相思,是中国古代最具艺术意味也最为感人的爱情诗。

传说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与舜为妃。后来舜帝南巡安抚少数民族,死于苍梧,葬在九疑山。二妃因牵挂、思念舜帝,便南下潇湘千里寻夫。当她们得知丈夫已死,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竹丛中,竹叶为之尽斑(后世称之为斑竹,又称湘妃竹)。随后,二妃也投水而死,化为湘水女神。

屈原依据这一传说,在《湘君》、《湘夫人》中塑造了对爱情无限忠贞的一对青年男女的美丽形象;同时,作者将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思想情感揉进人物了形象中,将两首诗变为失恋的主题,显得格外凄婉、沉郁。同时,又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香草美人比喻君臣遇合的传统。

《湘君》一诗写湘夫人等待湘君,《湘夫人》则是写湘君期待与湘夫人约会,但阴差阳错,他们却难以聚首。

 

再看《国殇》。《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殇”,国殇:死于国事者,亦即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这首诗成功塑造了一位刚强勇武、以身殉国的令人崇敬的爱国英雄形象,也是追悼所有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它寄托着屈原的爱国精神,今天读来,依然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

《国殇》与“九歌”中其它篇章的艺术风格不同,声调激越、铿锵,风格刚键、豪放、苍凉、悲壮,完全是写实的。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开篇略去任何叙述,如同运用电影特写镜头,直接描写在主帅指挥下的楚国士兵和秦兵拼死战斗的激烈、紧张场面。

译诗:

手执吴国长戈啊/身披犀皮铠甲;

战车轮轴交错啊/敌我短兵厮杀;

旌旗遮蔽日光啊/敌如乌云低压;

勇士争先杀敌啊/乱箭交相穿下。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楚军阵地被秦兵攻陷,主帅车骑受伤,但他仍坚定地指挥着战斗,直杀得天怨神怒,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与战士们一同倒下,壮烈牺牲在战场之上。这一段具体写主帅指挥战斗直至牺牲时的情景。

译诗:

     敌军窜犯阵地啊/又践踏我们戎行;

     你左边骖马阵亡啊/右骖负了刀伤;

     车轮陷于尘埃啊/战马跌倒泥浆;

     你亲手挥动大槌啊/擂得战鼓震天响;

     上天正在怨恨啊/神灵也已盛怒;

     一战拼杀殆尽啊/弃尸原野之上。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一段是对楚国阵亡将士的哀悼和对其精神的歌颂。

译诗:

     出征就不再回来啊/上阵就一往不返/

     平原一望无边啊/疆场道路遥远/

     你依然挟着强弓啊/犹自带着长剑/

     虽然身首分离啊/忠心毫不改变/

     你不愧武艺超群啊/更兼气概非凡/

     你刚强坚毅盖世啊/不可凌辱侵犯/

     你身体纵牺牲啊/神灵永不消散/

     你魂魄与众不同啊/长为百鬼典范

 

屈原以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他的人格、他的品质,凝聚成一种精神,这就是“屈子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为真理而求索。屈原出身贵族,却不安于既得利益,坚持改革的理想,毕生追求“举贤授能”的“美政”,亦即改革内政,实行法治,振兴楚国,进而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

(2)光辉峻洁的人格。按常理,以屈原的身份完全可以在楚国旧贵族把持朝政的环境中随波逐流,但他却不与腐朽的旧贵族集团同流合污,由此而受到黑暗势力的残酷迫害和打击。

屈原没有低头,他奋起揭露旧贵族,同他们作斗争,正是在这一斗争中体现了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尚人格。

(3)赤诚的爱国精神。在战国时期,知识分子“朝秦暮楚”是常见的选择,是一种社会风气。但屈原热爱故乡,热爱人民,深信“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并且把热爱楚国与热爱华夏民族统一起来,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屈原走了,端午节还在;

楚国早已统一于华夏大家庭了,但“楚辞”还在。

 

西汉,文人深受楚辞的影响,创造了太平盛世标志性的文学样式——汉赋,汉赋华丽的词藻、铺张扬厉的形式,都是直接学楚辞,因而被称为汉代“辞赋”。

后来,楚辞又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如毛主席词“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骚”就是指屈原的作品《离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楚辞排比、夸张手法的影响,又产生了骈体文,讲究对仗,讲究修辞;而在齐代永明年间产生的“永明体”诗歌,讲对仗、讲平仄、讲押韵,又直接影响了唐代格律诗律诗、绝句)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导致了唐诗的繁荣,更不用说以“香草”、“美人”为特色的宋词了。

 

可以这样说,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长江流域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学。其中,屈原和楚辞功不可没,所以,国学大师王国维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宋元戏曲史.序》)。楚辞是“一代之文学”、骈体文是“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当时的“一代之文学”。

 

《壮哉,唐诗》系列之二——唐诗的数量与繁荣原因

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学,唐诗就是唐代的“一代之文学”。

所谓“一代之文学”,就是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文学主流、文学倾向。

 

一、唐代哪些人在写诗?

 

整个唐代从高祖李渊至昭宗李晔(618-907),将近三百年,即使将五代十国算在一起(907-960),也不足四百年,流传至今有名有姓的诗人竟有二千二百多位。其中,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村夫农妇;雅至文人学士,俗至文盲武夫;长至耄耋老人,小至垂髫少年,人人能写、个个会吟;更不用说产生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杜牧这样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璨若繁星、“光焰万丈长”的诗人群体了,所以,才谈得上那是诗的时代”

下面略举几例,说明唐代诗人群体之宽广。

 

帝王”——唐太宗李世民《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萧瑀,南朝梁之后裔,曾仕隋及唐高祖,在李世民与其兄弟争夺政权的斗争中,站在李世民一边。又为人耿介,为官清正,李世民说:“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图其形于凌烟阁,官至太子太保,封宋国公,并赠此诗。(《旧唐书·萧传》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比喻危难时刻才能考验出一个人的坚强与忠诚,这对于当代人亦有启发意义。

 

后妃”——如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腊月初八,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武则天却突然宣诏要到上林苑赏花:“明朝幸上苑,火急报春知”。而且还指令花神:“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必须为我而开,而且要准时开、快开,捱到明天早上都不行!

读此诗,可以感受作者那不可一世的气势:女皇的威仪,女强人的泼辣,当然也有人类驾叹自然的气魄!真可谓“非此人不能为此诗”!

 

村夫”——张打油《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诗虽通俗、直白,但却形象、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活泼、幽默、风趣,亦为今人生活中所习见。想见之中,会令人忍俊不禁。

 

农妇”——葛鸦儿《怀良人》: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

诗中这位农妇,“荆钗”、“布裙”,且久未更新(“犹是嫁时衣”),足见其贫寒;蓬鬓垢面,亦见其劳苦。但现在正是春夏播种胡麻的季节,良人(丈夫)为官家服徭役,应该归来,却为什么还没回来呢?贫穷、困顿,失望、无奈,一个无助的女人。此诗读来令人心酸!

村夫咏鸡犬,农妇叹农时,此为“村夫农妇能为诗”。

 

垂髫少年”——如骆宾王《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7岁时所写的一首诗。

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诗,在今天可以说连咿呀学语的幼儿都会张口背诵。

一群大白鹅,弯曲着优美的长脖子,对着蓝天大声歌唱。它们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池塘中,鲜红的脚掌拨开清泠泠的水波,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

鹅是常见的家禽,可诗人却从它们身上发现了这样明快活泼、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可见,只要热爱生活,就能时时发现美,处处找到诗意。

 

七岁女子《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七岁的骆宾王能写诗,七岁的女孩也能写诗。但她不如骆宾王幸运,因是女孩,所以连个名字也没落下,被称为“七岁女子”。

七岁女子”是武则天时南海人,因善作诗,被武则天召见。一日,送她来的兄长要回去了,武则天让七岁女子赋诗送兄,女子应声成就此篇。

 

二、唐诗有多少首?

 

唐诗共有多少首?难以计数。仅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就收录了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后来,人们又陆续搜补唐代逸诗一千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五万首。

请注意,这只是在经历了资讯极不发达的1400多年之后流传下来的作品数目,当时实际产生了多少首诗?1400多年的改朝换代、历史风云、天灾人祸中,又流失了多少首唐诗,已经无法准确知道了。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有志于学习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读五千首唐诗不为多,只读了唐诗的十分之一呢!

读五百首还算可以,也只是唐诗的百分之一而已。

背诵五十首,仅仅是全部唐诗的千分之一,这是底线,是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的文化底线,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需要。

 

三、唐诗繁荣的奥秘

 

其一,盛世大舞台。唐代的太平盛世,为诗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创作的“底气”。

当时的诗人都以那个清明的时代为自豪,都想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甚至出将入相。他们认为,“端居耻圣明”(孟浩然),而希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李白)、“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杜甫)。

所以,伟大的时代给了诗人以胆魄,而他们的诗歌,也正唱出了时代的昂扬精神。

 

其二,民族大融合。唐帝国是空前大一统的国家,国内“五胡十六国”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混战局面平息下来,文化融合大大加强;诗人们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各地的生活。南方的诗人可以到北方去看看大漠、长河、秦城、汉关;北方的诗人可以到南方去看看清溪、绿野、碧树、亭台。

同时,中国同西域、中亚、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也有较大的发展。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唐帝国是一个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开放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诗人们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了,视野更为宽阔了,写作素材更为丰富了。

 

其三,思想大解放。唐代思想开放,人际环境宽松、洒脱、大度,所以诗人写起诗来较为自由、随意。

举一个例子:唐初有一篇小说叫《补江总白猿传》,写的是南朝时期梁朝末年,有一位将军名叫欧阳纥,他携妻南征,途中妻子被白猿掠走,后虽逃回来,但已身怀有孕,生下一子,取名为“询”,但孩子模样像猴。后来欧阳纥因罪被杀,欧阳询被陈朝的尚书令江总收养。欧阳询长大后,“文学善书,知名于时”。

大家知道,欧阳询是初唐时一个真实人物,为官经历了隋、唐两朝,太宗时官至太子率更令,是当时的大学问家(撰有《艺文类聚》一百卷)、大书法家。大概因为他的长相有点像猴,所以无名氏文人居然敢拿这位大人物开涮,可见当时风气的开放了!

不仅小说中写欧阳询,朝廷官员也常常拿他的长像取笑他。据记载,有一次朝廷议事之后,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哥哥、国舅长孙无忌赠诗欧阳询曰:

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欧阳询也不示弱,他抓住长孙无忌祖先出自北魏拓拔氏、是少数民族这一特点,于是拿长孙无忌的发型、服饰打趣:

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缘心混混,所以面团团。

唐太宗大笑,说:欧阳公这样说他,不怕皇后报复吗?观众朋友想想,唐太宗尚且“大笑”,皇后当然不会追究了。

以此可见,唐代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么轻松,随意,那当然是一个诗歌创作的好环境!

 

其四,官家大提倡。这里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帝王们自己带头写。历代唐王,差不多都是诗人,都有诗作传世。帝王都爱诗,上行下效,就形成创作风气。

二是帝王常鼓励词臣唱和,自己乐观其盛。读者可以查《全唐诗》中有不少“同题诗”(不同的作者在同一天写作同一题目的诗),其成因就是朝廷议事之后,皇上命题,大臣们同时做的“作业”。

三是科举考试中有“考诗”的科目,即“以诗取士”,这是很关键的。考试就是指挥棒,诗写得好可以做官,谁不努力为诗呢?

 

其五,艺术大综合。唐诗的繁荣还因为它根植于唐代肥沃的文化艺术土壤。唐代,中国文化中的各种艺术综合成长,高度发达,臻于成熟,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如唐代音乐,有《十部乐》,有《霓裳舞衣曲》,唐玄宗时期,还亲自在禁苑梨园中训练音乐、歌舞人员,盛极一时,后世遂尊唐玄宗为“梨园”祖师。

唐代舞蹈也美不胜收,《十部乐》、《霓裳舞衣曲》等都配有大型舞蹈,而小型舞蹈节目更是数不胜数,且有“健舞”、“软舞”之分(唐诗中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类诗歌)。

唐代杂技常有“戴竿”、“掌上轻”一类惊险节目。

唐代又是书法、绘画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知名的大书法家、大画家许多都产生在那个时代,书法如“唐初四大家”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盛唐以后的怀素、张旭(“草圣”:“张旭三怀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呼号疾走”,气势磅礴,尽显唐人气概)、颜真卿、柳公权等;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画圣”)、李思训、王维等。

 

其六,诗流大汇集。从中国诗歌的成长历史来看,到唐代,诗歌走向盛壮之年,理所当然是最美、最完善的时期,这是诗歌发展自身的规律所决定了的。

中国的诗歌创作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萌芽幼稚期,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诗歌的青少年期,至唐代,中国诗歌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臻于必然成熟的时期,所以才有如此完善的状态。

 

《壮哉,唐诗》系列之三——唐诗之美

上一讲我们谈到唐诗的作者和数量,以及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这一讲谈一谈唐诗究竟美在哪里

 

一、唐诗境界崇高

 

古人对“诗、词、曲”思想内容的评价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诗言志”、“词写情”、“曲叙事”,诗、词、曲是有分工的。

诗是写大事的:宇宙天地,忧国忧民,胸襟抱负,人情物理。

词是写个人情感的:男欢女爱,相思离别,风花雪月,酒边樽前。

曲是演绎故事的:悲欢离合,曲折传奇,缠缠绵绵,情肠九曲。如此等等。

 

唐诗最符合“诗言志”的标准,它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进取,昂扬乐观,内容非常健康。

比如,它所抒发的爱国热情

 

崔颢《赠梁州张都督》: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为语河西使,知予报国心。

诗中称赞张都督的雄威和勋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爱国抱负:“为语河西使,知予报国心”。

人人都有“报国心”,这应该是唐诗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唐时守边将士的豪言壮语,更是一首英雄的赞歌。镇守“孤城”的唐军,西拒吐蕃、北抗突厥,肩负着保卫家园的使命。尽管边塞上黄沙弥漫,战云翻滚,但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哪怕磨穿金甲,哪怕牺牲在战场,不破强敌决不还乡!

读者要考察唐朝的军威,要领略“盛唐气象”,于此诗可略见一斑矣。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夜光宝杯,都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反衬了将士们流血牺牲的残酷。但是,为了祖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英雄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又如唐诗所表达的人生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举首高歌,人生应当有此胸怀和视野!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朝气蓬勃,坚定不移,人生应当有此自信和执著!

 

虞世南《蝉》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人笔下的蝉,居于梧桐之巅,“地位”不可谓不高;吸吮纯清之露,“内美”不可谓不洁。唯其如此,所以它才能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地位之高应与品德之高相一致,这样,就可以获得美誉,且声名远播而无需借助别人的吹捧。

当今,做人是这样,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也都是这样啊!

 

唐诗所反映的时代价值观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李颀《古意》)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这些诗句反映出唐代人积极从戎、刚健尚武的人生追求。

其实,无论在哪个时代,经历过血与火的征战,其人生更具刚性。

 

唐诗所蕴含人情、事理: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告诉人们,即使生活中会有挫折、有困难,但一定要乐观面对,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那么,“前路”总会洒满阳光的。

 

刘叉《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诗人刘叉来自燕赵大地河朔,好任侠,讲义气,喜佩刀带剑。他有一把宝剑,恰逢朋友姚秀才喜爱,他便从腰间解下,又写了这首诗,一并相赠。

这不是一把寻常“小剑”,而是一把祖传宝剑。“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古人常以水喻剑,取其流动、随意,以柔克刚之意。诗人称自己的剑是“古时水”,足见其价值珍贵;而这把古剑终于流向自己的“手心”,又可知此剑乃其家传。家传宝剑,自然无比珍视,但因朋友喜爱,诗人便毫不犹豫地馈赠,此举更赋予宝剑以新的含义——友情重于器物

如果说赠剑给姚秀才,显示了诗人的慷慨、大义,那么,诗人的嘱托更体现了他的高尚境界:“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泻赠”是因以水比剑而言,“勿薄细碎仇”是告诫姚秀才:不要用剑去解决个人的私仇和小愤(“薄”,接近之意)。

古代男子以佩刀带剑作为闯天下、取功名的象征。刘叉在这首咏剑诗中,正表达了这样一种理想:好男儿当胸怀大志,自尊自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这才是佩剑的真正意义;而不要因为“细碎”的仇隙便拔剑而起,最终干扰了人生的远大目标。

其实,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也会常常遇到许多“细碎仇”,但有境界的人决不这样。他们“柔弱”、他们退让、他们宽容。

老子说:“上善若水。”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负担重,人们心中往往都窝着火,烦着呢。所以,人与人之间容易结“仇”、容易结“怨”。但这些大多是无关国恨家仇的小恩小怨,千万不要用刀、用剑、用暴力去解决哦。为了你的前途,为了社会和谐,“勿薄细碎仇”。

 

二、唐诗语言精美

 

唐代诗人十分追求诗歌的语言艺术,因为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诗歌内容以美丽的语言表述出来,则可以使作品表现出绘画美。所以他们“语不惊人死不休”、“意匠惨淡经营中”(杜甫),务必使诗歌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更具美感。

比如脍炙人口的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用美丽的语言构成四幅画:

第一幅:青翠的柳枝间,两只黄莺在跳跃欢唱;

第二幅:一行白鹭乘着春风在蓝色的天幕下自由飞翔;

第三幅:近处是一个窗口,从窗口望去,远处西山上的千年积雪,别致地点缀着朗朗春色;

第四幅:春潮涨了,正是泛舟之时,门前江中停泊着即将出发的万里行船。

前两幅呈动态,后两幅呈静态,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又共同构成一幅美妙的春意图,其中融贯着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使其呈现出一个统一的意境。

 

唐诗中许多精美的字、词,被后人称作“诗眼”。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的一个奇字或一个精当的词,它好比人的眼睛最能传神一样,最能传出一首诗的精神,这实际上也就是锤炼诗歌语言,避免陈词滥调,使之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感受。

明代胡应麟说:“至老杜(杜甫)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诗薮》)

唐诗中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杜甫《送蔡都尉》“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此外,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字之中,描写了六种景物;荒村野店之中,鸡声唤起赶路的旅客,残月犹自挂在天边;店外一道小河,河上一座板桥,桥上白霜正重,留下了早行人匆忙的脚印……诗人以最精练的语言,表现了一种野店霜晨、旅客道路辛苦的生动意境。宛如当今的电视短片,推、拉、摇、移的镜头都有。

 

三、唐诗形式多样

 

唐诗作品中,从字数看,有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从体裁看,有古体诗(歌行体、古风诗)、近体诗(格律诗)、乐府诗等等,芸芸齐备。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体制,在唐代已经全部形成、确立或得到进一步完善了。

大家通常读到的唐诗大多是五言诗、七言诗,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六言诗——

王维《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幅山水景物画,严格地说,更像当今的摄影照片。

桃红复含宿雨”——桃花特写:粉红的花瓣上凝聚着夜雨的雨滴,鲜澄,柔和,晶莹,透明。

柳绿更带朝烟”——雾中晨柳:春色正浓,杨柳本自“堆烟”,再加朝雾迷濛,显得分外袅娜多姿。这里有意境之美,构图之美,着色之美,真正是“诗中有画”。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更与孟浩然《春晓》同趣,写出隐士高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与世事的清高。

 

此外,唐诗的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整、优美的,读来让人感觉形式之规整、节奏之鲜明、韵律之流畅,均妙不可言,使得唐诗成为后世格律诗创作的范式,也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在世界诗歌苑地中的独特体制与风格。

仅以唐诗的对仗为例。所谓“对仗”,是指诗句的对偶。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故借以作为诗歌对偶的术语。对仗,主要用在律诗中,一般规律是上下两句(亦称“出句”和“对句”)之间同类词两两相对,亦即名词对名词,动同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如山对水,去对来,红对绿,千对万……唐诗名句如: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刘长卿:《登余千古县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都是精采的对仗。

 

唐诗境界崇高、语言精美、形式多样,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诗的思想、艺术风貌。

 

那么,唐代有哪些诗人的诗是我们今天非读不可、不读就会终身遗憾的呢?

 

《壮哉,唐诗》系列之四

——《春江花月夜》与初唐诗人的人生感悟

一般研究者都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里先谈谈初唐的诗。

 

一、华美的初唐诗歌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玄宗开元初(713年)

初唐诗歌是摆脱六朝绮靡文风,将诗歌创作引向健康发展的阶段。其百年之间,又可分为前五十年后五十年

前五十年沿袭六朝浮华风气,宫体诗充斥诗坛,代表流派有“上官体”(虞世南、上官仪)和“沈宋体”(期、宋之问)。

后五十年,先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后有陈子昂高倡建安风骨,将诗歌创作引导到强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性方向,开创出了唐诗健康的思想境界。

 

在前五十年与后五十年之间,有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最值得一读。

 

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这首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在当时几乎无人不晓。

第一,它揭示了一条宇宙规律——人生有限,宇宙无穷。“年年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是说花儿年年开放,这是一个“不变”的规律;而人生短暂,年年看花的人却是“不同”的?这个说法,乍听起来有点消极,其实不然,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从古到今一个永恒的主题。你看——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

这些都是对宇宙规律的大彻大悟。看到这一点是要有识见的;说出这一点是要有勇气的。当然,问题的关键是看到这一点之后,你采取的态度是什么?有人说“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体现一种消极人生观;有人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生命虽有限,壮心永不息;有人说“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雷锋)。这就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它描述了一个人生现象——“红颜”终会“白头”;“白头”也曾“红颜”。从古到今,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保持“红颜”,人总会衰老,人生总有生老病死,这都是不可避免的。生活中,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就是自欺欺人,就会对人生作出许多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第三,它指出了一种生活态度——珍惜“红颜”,尊重“白头”。既然明白了“红颜”终会“白头”,“白头”也曾“红颜”这一道理,那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珍惜“红颜”——趁青春年少之时,努力学习,发奋努力,“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同时,还要尊重“白头”——“白头”的经验,“白头”的成功,甚至包括“白头”的教训,都是“红颜”的宝贵财富。尊重“白头”,是优良的传统;尊重“白头”,是感恩的观念;尊重“白头”,实际上是尊重自己!

 

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宇宙”与“人生”之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 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读《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的诀窍,可以将它分为五个部分:

首八句,次八句,再四句,接下来八句,最后八句。

五个部分之间是起、承、转、合的关系。即:

第一个八句“”:用一组特写镜头,描写了“春江”、“潮水”、“明月”、“花林”、“月夜”等美好的景物,是为破题。

第二个八句“”:即承接第一层的内容,由眼前的美好景物引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感慨。

第三层四句为“”:由“人生短暂”的感慨转而写人生中最令人不堪忍受的离情别绪。

接下来八句“转承”:将第二层“转”过来的内容再展开,从思妇的角度写离愁。

最后八句亦为“转承”:从游子的角度写离愁。

全诗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是“”:照应诗的开头“春”、“江”、“花”、“月”、“夜”,全诗以写景起,以写景收。

读此诗当然要理解它是怎样写景、怎样说理、怎样抒情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它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畔何人初见月?”答案是人生有限(最早见到月亮的那个人早已不在);

江月何年初照人?”答案是宇宙永恒(最早照到人间那个月亮却还存在,仍然年年照到人间来)。这也是刘希夷诗中所阐述的主题。

但是,这首诗最深刻的却在接下来的两句:

人生代代无穷已”——作为个体的人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人类的传承却一代接一代、永不断绝(而且不断呈现新面貌),这就是“有限”中的“无限”。

江月年年只相似”——那从亘古以来一直存续的月亮虽然永恒,但它却没有变化,“年年只相似”,永远是那副老面孔,这就是“无限”中的“有限”啊!

看起来,最伟大的还是人类——人类也有与宇宙一样永恒的东西,这就是血脉传承,这就是情感永固,这就是精神永存!

 《壮哉,唐诗!》系列之四——初唐诗人的人生感悟

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古人”与“来者”之恨

 

陈子昂,生于公元661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他年轻时四处行侠仗义,十八岁才开始刻苦攻读。他性格豪放、浪漫,胸怀大志,行为举止不同于常人。

传说陈子昂到长安考进士的时候,先在闹市之中用重金买得一把非常珍贵的胡琴,一时引来许多人围观。人们纷纷猜测,舍得花钱买这样贵重乐器的人,必是操琴高手,于是提出请他当众演奏一曲。陈子昂微微一笑,说道:“各位如果要听琴,明天请到我住的客舍来。”

第二天,人们果然都涌向陈子昂的住处。只见陈子昂拿出那把胡琴,“啪”的一声当众摔在地上,胡琴被摔得粉碎。众人都惊呆了,这时,只见陈子昂从屋里抱出一摞稿纸,高声说:“诸位与其听我操琴,不如读我的诗文!”于是,把平日所作诗文分发给大家,众人读了连连称赞。一时间,陈子昂名噪京华,这就是古代的“炒作”行为。

后来,他果然中了进士,并在武则天执政时,做过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官职。他多次给武则天上书,力陈时弊,主张革新,因而得罪权贵,38岁时不得不辞官归乡,过起了隐居生活。隐居后,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指令当地县官借机将他关押起来,并且害死于狱中,死时42岁(公元702年)。

 

陈子昂最著名的一首诗是《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遗址在今天的北京市西南。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北方契丹族攻陷营州,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兵征讨,陈子昂以右拾遗身份在军中任参谋。武攸宜在军事上是一个无能之辈,出征的第二年,由于他指挥不当,手下先锋王孝杰等人竟全军覆没。在局势危急之时,陈子昂要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武攸宜不但不答应,反而将他降职为军曹。陈子昂忠而见弃,悲愤填膺,他登上幽州台,举目四望,天地苍茫,高声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这是一首小诗,四句共二十二字,居然激起古今无数读者的感慨和共鸣,其魅力究意在哪里呢?

诗的第一句说,“前不见古人”,意思是,登上幽州台,回溯前朝事,那与幽州台有关的“古人”都已经见不到了。这里的“古人”,实际上是指战国时代,以幽州为都城的燕国的燕昭王和他的臣下。燕照王曾经问谋士郭隗,该怎样求得贤才,郭隗说:“就请大王从尊重我开始吧!”于是燕昭王果然为郭隗专门修了一座宫室,并且将他当作老师来事奉。

又传说,燕昭王曾在易水边上筑了一座高台,用黄金千斤作为招募人才的奖赏,结果得到了象乐毅、邹衍、剧辛那样的良将和谋臣。从那以后,黄金台成了君王知遇、信用贤臣的代名词。(后世被认为是黄金台遗址的有好几处,幽州台相传就是燕昭王求贤的“黄金台”。)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代的明君贤臣,他们风云际会,相得益彰,是何等和谐?可是,这些“古人”今天已经见不到了,所以陈子昂悲叹:“前不见古人!”

既然“前不见古人”,那么后代会不会有来者呢?也就是说,将来会不会有象燕昭王君臣那样的明主贤臣呢?也许有,但人生有限,在陈子昂眼前是见不到了。所以他又一声悲叹:“后不见来者!”想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诗人感到孤独和寂寞,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他仰天长啸:“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的后两句直接抒发作者的感受。“念天地之悠悠”,是说登楼远眺,深感天地、时空之悠长、旷远;“独怆然而涕下”,是说在茫茫宇宙之内,自己是那样渺小和无能为力;在纷攘的尘世之中,自己又是那样地孤独和落寞。所以,当伤感而不能自抑的时候,不禁英雄气短,涕泪横流。

 

《壮哉,唐诗》系列之五——边塞诗派

 

初唐自陈子昂之后,唐诗开始走上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格调高昂、诗风强劲的健康道路,开启了盛唐诗歌发展的新格局。

盛唐的诗歌是个什么样子呢?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旗亭画壁”

 

那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天,长安城中雪花飘飘洒洒,阵阵寒气侵人肌肤。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相邀来至旗亭,想饮酒听曲,消闲遣兴。旗亭就是酒楼,那里有许多歌女乐工,他们把当时流行的诗歌谱曲歌唱,为顾客助兴。

王昌龄等三位诗人上得楼来,选了个干净的座位坐下,歌女们的演唱尚未开始。王昌龄笑着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等三人在写诗方面都有些名气,但平日总分不出高下优劣来。今天我们不妨悄悄观察歌女的演唱,看看谁的诗被她们选作歌辞;被她们唱得多的,自然是第一名啰!”高适、王之涣拍着手连叫“好,好,好!”

不一会儿,一位歌女手执红牙拍板,轻展歌喉,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声音清越,感情真挚。王昌龄击掌而笑,说道:“这是我的诗!”说着,伸出手来,用指甲在墙上画了一道横线,作了个记号。

酒过一巡,又一位歌女出场,三人同声说道:“听听这一位唱谁的诗。”只见那歌女轻舒红袖,微启樱唇,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曲调婉转,情意缠绵。高适听了,哈哈大笑,也用指甲在墙壁上画了一道杠,说:“我的绝句一首!”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位歌女出来,只见她载歌载舞,款款而歌: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一听,对着王之涣说:“听见了吗?我的绝句又一首。”说着在墙壁上画了第二道,画完又笑。

高适也对着王之涣微微颔首。接着摇了摇头,似乎在说:“只有老兄的诗没有人唱呢。”王之涣脸都涨红了,把酒杯往桌上重重地一顿,说:“这般乐工都是潦倒之徒,这些歌女也只会唱‘下里巴人’,他们哪里懂得‘阳春白雪’!俗不可耐,俗不可耐!”说完指了指乐队中一位最漂亮的、尚未出过场的歌女,对王昌龄、高适说:“等到这位女子上场时,她如果不唱我的诗,我就终生不再与你们争高低了!假如她唱的是我的诗,那你们可得要作揖行礼,拜我为师哦。”王昌龄、高适满口答应,大家静候那位美丽的女子出场歌唱。

酒过三巡,那最漂亮的歌女出场了,只见她头发梳成双鬟,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开口歌唱,如凤鸣莺啼。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下,王之涣可高兴了,他站起身来,仰头喝干了杯中酒,指着王昌龄、高适说:“怎么样?二位村夫俗子,俺王之涣没说错吧,只有这样的女子才配唱我的诗!”说完,三人都笑了,又一连干了几大杯。

这便是有名的典故——“旗亭画壁”。

 《壮哉,唐诗!》系列之五——边塞诗派

二、盛唐气象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代宗大历初(766年)

盛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顶峰。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在中国诗史上堪称第一流的诗人:张九龄、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储光羲、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白、李颀、常建、杜甫等。

这一时期又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的特点是: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抒发昂扬的胸襟抱负,表达热烈的爱国激情。诗作气象浑穆,感情强烈,情调激昂,语言纯美,集中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被称作“盛唐气象”。

安史之乱”以后的诗歌依然带着盛唐气魄,以杜甫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敢于正视渗淡的人生和动乱的时代,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疾苦而大声疾呼,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盛唐诗风是壮美的,一些政治抒情诗是如此,即使是写景的诗也是如此。

像脍炙人口的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如此壮观,如此惊天动地,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个性浪漫的李白才有此诗,其实不然,在当时,即使最不浪漫的人写出来也是如此。

以孟浩然为例。他是当时的大隐士,但他的隐居与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不同,他是为了“隐居”出大名气,好让皇上“请”他出去做官。结果未能如愿。于是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试不第,王维曾邀入内署:“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床下?’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新唐书·孟浩然传》)

我们来看看孟浩然山水诗

其一,《彭蠡湖中望庐山》(节选)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

其中写庐山“势压九江”、“峥嵘当空”,写瀑布“日上香炉”、“绚烂如虹”,也足与太白之诗媲美,“亦为高唱”。

其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高秋八月,正是秋水浩淼的季节,洞庭湖水势滔滔,茫茫一片,那气势简直要包融天地、涵孕太空。南楚大地,云梦二泽,弥漫着洞庭湖的濛濛水气;古老的岳州城,被洞庭波涛摇撼着、激荡着,大有山崩海啸之势。

面对如此浩瀚宽阔的湖面,诗人惊呼“欲济无舟楫”,没有舟、桨,怎能渡过这茫茫八百里洞庭?可是,倘若端坐不动,不思进取,又愧对这圣明的时代。无奈之中,诗人慨叹:“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眼看着别人垂钓,收获颇丰,真令人羡慕不已啊!

孟夫子的用心,明眼人一听便知。他羡慕别人仕途通畅,他希望有人能给他一条船、一支桨,这样,他就能在波涛汹涌的宦海中去拼搏一番。这正是仁人志士的胸怀,也正是盛唐的时代气象。然而,仅仅羡慕别人的好运是于己无补的,生活中总会有机遇,关键在善于把握,毕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啊!

 

三、“未得报恩不得归”——李颀《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古代的男人,有的仕途干进,以求高官显宦、衣锦还乡;

有的窗前吟哦,以求诗赋华美,藏之名山;

有的往来商旅,以求财源茂盛,富甲天下。

李颀这首诗却歌咏了一位好男儿骑骏马,执宝刀,奋战沙场,用自己的生命来“赌胜”,用血和汗来为自己挣得荣誉。

诗的前一半维妙维肖地勾画出一位勇猛刚强的边塞英雄形象:“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

诗的后一半笔锋一转,用极为细致的笔触刻划人物内心的情思:“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这是将士们的决心。但是,不能归家,并不意味着不想归家。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与为国戍边的责任感交织在将士们心中。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诗的开头是金戈铁马、慷慨悲歌,这里却突然介入一位妙龄女子,军营誓师酒宴上,她那轻曼的舞姿,悠扬的笛声,正以女性的温柔触动了血性男儿心中最脆弱的地方,他们竟然泣不成声了!

可以想见,结局会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为了保卫“小妇”,为了保卫家乡,为了保卫祖国!

爱国与思亲,英雄与美女,刚强与柔婉,在这首诗中显得如此谐和……

 《壮哉,唐诗!》系列之五——边塞诗派

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的边塞诗

 

最能代表盛唐诗风的当数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派,以描写边塞军事斗争生活为题材。

其作品或者歌颂正义战争,表达爱国热情;

或者表现慷慨从戎与久戍思乡的矛盾;

或者揭露军中将帅玩寇轻敌,而士卒戍边辛苦;

或者怨刺朝廷统治者对戍边将士的漠不关心;

或者描写边疆塞外奇异的风光景物,大多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

文学史上习惯于把这些诗称作边塞诗,把这一诗派称作边塞诗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王之涣、李颀、王翰、崔颢等。

在边塞诗人中,以岑参的诗最为奇特,所谓意奇、语奇、人亦奇,且诗风豪迈,热情洋溢,富有浪漫色彩。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的浪漫在于他对边塞生活充满热情,再苦再累的经历,在他的笔下依然富有乐趣和豪情;再荒凉、冷寂的事物,在他的笔下依然显得美丽而充满生机。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首诗写行军的艰苦,丝毫不影响“车师西门伫献捷”的必胜信念。

又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诗中体现出盛唐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功名观,是值得今人思考的。马背上取功名、马蹄下赌胜负,总比在麻将桌上、游戏室里博胜负,境界高很多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