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的心情来品味事物。不必去斤斤计较那些大大小小、纷纷扰扰的事,要用德行来回应怨恨。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间任何大事,一定要从细微处着手。因此,有“道”的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轻易发出诺言的人,常会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就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做事总是以有难度对待,所以就能克服困难而成功。 人生在世,不可脱离人事常伦,即要吃饭穿衣,则必要有所为。然而君子所为如开源节流、开田造屋、繁育后代都是顺其自然而去做;因时而行,因需而做,顺天意而为,决不参个人一丝之意,更无半毫矫揉造作之功,虽有有为之痕,终属顺天而行,即顺无为而行,他的行为终属无为。 既然不离人事常伦,人情世故也是必然。本一切顺因自然,相安无事,然世之俗人,被环境所蒙蔽,为外物所诱惑,物欲损心;为达己义,昼思夜虑,繁琐亢肮事日益增多,殊不知自然是变化的,自然是不可改变的,‘天下神器不可为,决不敢为天下先’已将此理告知。世人自当顺因自然,循规蹈矩,切不可生非分妄想的念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扰己尚可怜,扰人不可赎。 现世之人,早醒即思,思今日所求,以至盥洗思,如厕思,煮饭思,吃饭思,换衣思,出门思,行走思,休息思真格是无处不思,无时不想,为达己义,思虑竭尽,举功而欢欣,举败而颓丧;胜者勇往,败者思过而再行,以致事愈多,心欲烦,正念全无。大道即远,做人更难。殊不知纵得有为之功,也是浮云繁华。亲者亲,友者厚,声命远都是有备而来,虽显虚华,但终不及原始自然之情谊,终难享自然赋予的天伦之乐、人世欢快,更难得复命归根(十六章)重返人间之命,得金仙之体也更远了。 有人问禅师,您得道之前在做什么?禅师答曰:砍柴、吃饭、睡觉。又问:那得道之后呢?禅师答曰:砍柴、吃饭、睡觉。那么之前和之后有什么区别呢?禅师答:得道前,砍柴时想着吃饭,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想着砍柴;得道后,砍柴就砍柴,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这就是正念。 人一天到晚想这想那思虑不断,自从从母胎中出生以后,已经被后天气质束缚遮蔽,不再像生命最初时那样天真、无事、无邪。受外界熏染,产生分别心,后天知识一开,私欲嗜好一起涌来,然后我们的心神像《易经》中所说的“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心神游移不定,左思右想,没有任何结果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私心杂念即起,就一刻也不能停止下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纷繁的思虑停下来变得无思无虑,从有念变成无念,若不是下百倍的功夫是做不到的。而且光是去停止这种思虑和念头,未必就能达到无思无虑的境界,更何况起了念头是一个心念,去停止这个念头本身又是一个心念,这样以念止念,不但没有办法停止这种纷乱的心态,而且反而会使心更放纵而越发思虑纷驰,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既然如此,我们又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塞其兑,闭其门已经指导我们修行正念的办法了。大家如果真能达到止念的境界,则心神自然安宁,智慧之光一天天地就会自然增长(道很玄,道很妙)。到此境界切不可存有洋洋自得、骄傲自满的念头。要倍加珍惜,唯恐生起一点后天分别心而失去已经得到的成果,因为一旦失掉,就前功尽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有这样一种态度,自然能够常操常存,任其自然地成长进步。这只是修行前期的一种有为的办法。 修行不是在真空中修,总要面对人和事。所以,修行要到高境界,必须能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保任静心的状态,不被生活中的人事物所打扰。办法就是在生活中仍然保持修行的状态,(心是定的)事来则应,事去则静(随空),虽然实际上要处理各种人和事,但只是就事而论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在心理上并没有受影响受打扰,虽动念而不动心,仍然保持对自己本性的觉悟,外面的事来来去去,而我的心没有牵挂。这就是‘事无事’。 元神依身体而居,无身体则神份飞。身体依食而养,无食身体则丧。元神自有天地自然精气所养,元神安详则是最高的追求。元神安详,自然中道。欲使神安必先无欲无求。俗言无欲则刚。欲念即除,食则平淡无奇,何味之有?无非顺应自然,该食则食,不贪、不欲、不思,随遇而安,岂不快哉? 看待人事物,应无分别心,大小多少也是如此。努力求中,大往小来,衰多益少,都是极奇尽变平常生活中的应对办法,这些以不变应万变,周密细致的办法都是小聪明,唯有以德报怨变腐朽为神奇才是大智慧。只有称物平施,无厚薄大小多少;以德报怨,无异情他想;以德报之,以自然清浄之神施之,则天下合欢。 物故有所然,物故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任何事物、事情的存在和发生都有其存在和发生的道理,只有明白其中事物存在的道理,事情发生的原因,因物付物,以人治人,以物之道还治其物,其物可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人皆可处。即使以大小多少投报,也都有动与天随,处处无差,而于己无乖,予人无忤,即头头是道。 道不远人,因人资质、禀赋各不相同,故不可把自己的意念强加于他人;不能要求他人以自己的方式来生活,因为一旦要求本身超越了他人的认知范围,再高明的理论他人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也只能是虚幻的存在。鞋的大小脚知道,强加鞋与脚,脚的感受你知道吗?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终难免遇困难之处、困难之时。面对一件难事儿,从心理上要藐视它,客观的分析它,从容易处入手,坚固耐烦,矢以恒久不息之心就会易者易而难者亦易,细者细而大者亦细。而不要一下子被难倒而放弃。做大事也需要从细微处着眼,"决策决定胜负,细节决定效果"。 世上好多看起来很难的事,其实只是人们人为地把它弄得太难而已。实质上,不在于事难,而在于自己的"心难"。或言"心态难"、"心理难度加大"更好理解。 "大事"者,与之雷同。 比如一个农妇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一个"真命天子"开创一个王朝的壮举何其伟大?其实说到底,那些事儿与自己放牧200只牛羊的能力相去不远。只不过你把羊群驯服了,他把人群驯服了。 说句题外话,国王与村夫的本质差别在于:村夫每日里都在试图从别人(或者庄主)那里多得到一些意外的利益,因而一辈子被利用来替别人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国王经常把名义上都归自己所有的东西分封给臣民,从而换取他们的忠心,使得自己的基业越来越稳固。 圣人不是靠天天都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是靠整天夸夸其谈地表达宏大志向才成其为圣人的,而是靠对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的处理让世人肃然起敬,有口皆碑、奉为楷模的。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要持重老成,不能暴躁浅率而得,更不可略有成功,就感觉自己可随心所欲,即夸夸其口,认为世上无有能难倒自己的事情。世事难料,事情的发展不会依自己的意愿进行,也就是事情没有绝对性。夸夸其口,轻易许诺,不得结果必会失信于人。凡事考虑的过于简单,就要有艰难的事情要发生了。 圣人做事,以简单以小为基础, 每时每刻孜孜不倦,遇到困难慎重考虑,任何事情难挡其做事的信心。遇到事情,先要把它看成一件难事,而后图难于易,顺水推舟,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故曰“终无难”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