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与“天命”

 沙暴畏胡杨 2018-12-26

一、中国人的“天命观”

在中国人眼中,“天”,绝不简简单单是人们头顶上的一方蓝天,而是思想、有意志的,有喜怒哀乐额。这从老百姓口中的“老天爷”这个称呼中就可以感受到。

从自然界进化为人,处于幼年的先民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一切还无法理解和认识,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基本掌握着先民的生死存亡,而这一切,都是从人头顶上的天空产生的。由此,原始的对天的崇拜诞生了,原始的宗教诞生了。

后来,中国的先哲们从原始的对天的崇拜出发,升华、提炼出“天道”、“天命”的概念。中国人的天,到此就演化为蕴含精神、气质和人格的人化了的天,是寄托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天。天道是天的原则、规律,是对人世的绝对命令,决不可违背。

不过,这时的“天道”,还未和“人道”发生关联,还没有直接和人间的祸福吉凶发生联系,大儒荀子才提出“天道有常,不因尧存,不因桀亡”的观点。

 

二、“天子”的由来

到了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说渐起,谶纬之术逐渐兴盛,开两汉神秘主义先先河。自此以降,人道和天道渐渐合二为一,从而把人间行为与上天意志等同起来。

既然“天”是世间一切事物的主宰,那么,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必须要和“天”产生瓜葛。于是,“天子”一词出现了,皇帝,成了“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管理世间的老百姓,这就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论。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张温秦宓论辩。张温问:天有姓没有?秦宓答:有姓,姓刘。再问为何姓刘?回答说天子姓刘,天自然姓刘了,言外之意是儿子难道不和老爹一个姓吗?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论,为后人制约皇帝留下了一个手段。一旦某个皇帝行为不端,大臣们就可以用日食、地震、洪涝、蝗灾来提醒皇帝,你干的不好,老天示警了。

但更多的时候,这一理论成了皇帝自我神化的方式,比如“祥瑞”说、“图谶”术,成了愚民之术。

 

三、人道和天道

既然天道是宇宙间最高规律、最高原则,那么,如何获得“天道”,或者说,如何让别人认为你获得了“天道”?

方法有二:一是上面所说的“祥瑞”说、“图谶”术。比如搞些神龙附体、踩印怀孕之类的把戏。如陈胜派人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刘邦说神龙飞到他妈身上就怀了他(这不是杂种吗!);刘福通在石人身上刻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埋起来等。

但这些手法太粗俗、直白、鄙陋,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能糊弄没什么文化的老百姓,拿这套来对付贵族、士人就不会起太大效果。

这时就得用上另一手,从人道反推天道,只有行人道,才能得天道。所以历史上凡是亡国之君,像夏桀、商纣、周幽、隋炀等等,没有一个有好评的,满篇都是“荒淫无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残害忠良”等词语。因为只有这样说,才能证明他们失了人道;既然失了人道,也就失了天道。竞争的这方失了天道,另一方就注定得了天道。而得天道,就成为一切行动的终极合法性。手握天道,就是手握真理、道德、正义,就“天命所归”、“奉天承运”,政权的合法性就有了,就可以安心作天子当皇帝了。至于对方是否像他们说的那么坏,只有天知道,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我收集了了历史上六大讨伐檄文,《为袁绍讨曹操檄》(陈琳)、《代徐敬业讨武则天檄》(骆宾王)、《奉天讨元北伐檄》(朱元璋)、《讨粤匪檄》(曾国藩)、《讨袁檄文》(孙中山)、《太平天国义军奉天讨清檄文》,用词有所差别,手法基本一样,先说对方如何如何坏,再说自己如何得民心,正义在手,真理在握,最后号召民众起来。最有意思的是曾国藩和太平军互相声讨的文章,双方都把对方说的一钱不值,外人看来都不是好东西,就像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狗咬狗,一嘴毛”。

 

四、“替天行道”是婊子,谁有力量跟谁

所以,每当出现改朝换代、改制维新、变革革命等社会动荡时期,一些占据物质、精神、道义制高点的人,就会打出“天道”、“天命”的旗帜,以达到其目的。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基本都是用这个名目起事的。

《水浒传》对此有生动形象的描写。

话说《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伙同吴用、公孙胜玩了一出“石碣”下凡的鬼把戏,名正言顺地当上了梁山的一把手。

宋江当了梁山的一把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梁山议事大厅,也就是梁山最高权力所在的牌匾“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山顶竖起一面杏黄大旗,上书四个大字“替天行道”。

  为什么宋江要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呢?

  这是宋江在向朝廷示好,暗送秋波,暗表心意。我梁山自此之后就不再于朝廷为敌了,不再把推翻大宋朝廷作为斗争目标了,我们要归顺朝廷了,你们朝廷快来诏安吧。

  所以说,宋江竖旗的举动,和林冲杀人一样,也是再向朝廷缴纳投名状。

大宋朝廷也有明白人,御史大夫崔靖就说“梁山泊上立一面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此是曜民之术。民心既服,不可加兵。”应该“降一封丹诏,光禄寺颁给御酒珍羞,差一员大臣,直到梁山泊,好言抚谕,招安来降,假此以敌辽兵,公私两便。”皇帝老官也不傻,当即便差殿前太尉陈宗善为使,赍擎丹诏御酒,前去招安梁山泊大小人数。这就是梁山泊第一次诏安的由来。

为什么“替天行道”杏黄旗一竖,朝廷就知道梁山有归顺之意呢?奥妙就在“替天行道”四个字上。

“替天行道”这个道是谁得呢?是朝廷,还是梁山?如果是梁山得道,那就是朝廷失道,梁山就应该以有道伐无道,推翻大宋朝廷,建立一个新王朝,这就是李逵常说的“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但显然梁山不具备这种实力。如果说朝廷得道,梁山就是失道,梁山所做的一切都失去了合法性、合道义性,这当然是宋江一伙所不能接受的。最终结果就是妥协,朝廷、梁山半得半失,朝廷一面,天子至圣至明,不期致被奸臣当道,谗佞专权;梁山一面,杀富济贫,除暴安良,不反皇帝,只反贪官,但毕竟是强盗行径,不在体制之内。最好结果应该是梁山招安,回归体制,外抗强敌,内除奸党,天下太平,安居乐业,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两个半得成一得,两个半失成全失。

 “替天行道”,多少罪恶借汝之名而行。

所以说,“替天行道”是婊子,人尽可夫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