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次社群公开课中,郑老师关于语言表达已经讲过许多的规律性内容,但是许多朋友听完都表示记不住。今天郑老师为大家进行总结,将我说过的那些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总结出“语言表达四奇迹理论”,这是继“懒人练声法”之后,本订阅号又一重要的原创技术贴,欢迎大家扩散给更多需要的人。 一、虚实声出奇迹 是的,从第一次课开始,郑老师就告诉大家八个字“虚实结合,刚柔相济”,这看似武林绝学、内功心法,其实恰是我们进行语言表达时候的不二法门。在说话的时候,无论是书面语表达还是日常口语表达,虚声和实声结合运用,会产生别具一格的音声美感。 有人问了,实声我能理解怎么运用,毕竟国人向来以大嗓门著称,但是,虚声应该怎么用呢?虚声的运用恰恰是需要练习的,在生活中,我就见过许多朋友是不会用虚声的,甚至不会跟人耳语。虚声本身是一种弱控制,这种控制需要更为精密的操作。 请大家看上图,在用声过程中,声门紧闭的时候,发出的就是实声;当用声过程中,声门留出一条窄缝,也就是更多气息通过的时候,发出的就是虚声;而当用声过程中,声门打开,那么发出的就是气声。所谓虚实声,正是通过送气多寡来决定的。如果大家还是感到不明觉厉,没关系,下次公开课郑老师会实时示范,请大家关注每周四晚八点的“郑老师语言表达交流群”的社群公开课。 用声时,声音无论一直处于实声还是虚声的状态,都会让人感觉单调,而虚实声一旦结合,不旦能让你的声音瞬间变得错落有致,同时能让别人更为有效地接受你的信息,同时,更容易同意你的主张。 所以,虚实声出奇迹。 二、中低音出奇迹 在多次讲座当中,郑老师都提到,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自如声区”,所谓自如声区,就是在高低音这两个极限区域之内的可以为我们所自如驾驭的声音区域。 大家看下图(原谅郑老师低下的绘画水平和书法),两条红线代表我们高音和低音的极限,是的,一个人无论声音有多高或者多低,都一定是有极限的,超出这个极限或在临界点,我们都会难以长久驾驭,同时会使我们的声带处于一个非常崩溃的状态。所以我们应当用灰线以内的区域进行发音,这个区域会使我们游刃有余。而日常的语言交流如果运用灰线当中中间偏下的音域进行交流,会大为提升您的“音值”,进而全面提升您的气质。
中国人相信一句古话——“有理不在声高”。 所以,大家记得,日常交流用中低音说话,这样不仅保护声带,而且会让别人对你充满敬意。怎么用?请练习《懒人练声法》。 所以,中低音出奇迹。 三、慢节奏出奇迹 郑老师在多次讲座中告诉大家:不要太快!某次公开课直播当中有一句金句被好多朋友们转发,叫作“身材是一胖毁所有,口才是一快毁所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语言表达的高低、快慢、抑扬、虚实、明暗都是通过对比得出来的,并且它们都是相对的,每个人因为自身条件不同,进行的调节也各不相同。 那么,我们要在语言当中展示出这些变化,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总体节奏适度放慢,才能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铺陈,最终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对比,所谓“慢工出细活”,细节,只有在总体较慢的节奏当中才能得以体现。我们一起来体味濮存昕老师的这首朗读,体会这种“慢”,所带来的层次丰富的语言表达。 在语言表达过程当中,慢,恰恰是最难的。我们看到许多不精于表达的人,登台讲话或者念稿,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快”,恨不能用光速念完所有字然后鞠躬下台。所以他的表达是不会有任何色彩或者亮点让我们去体味的。
所以,慢节奏出奇迹 四、画面感出奇迹 郑老师在之前的课程当中,点评群友们的声音时总是会说他只是在单纯念字,眼前只有字,脑海当中没有画面。是的,如果我们在朗读的时候,眼里只看到一个个汉字,而不去体会这些汉字之后所蕴含的意思的时候,我们的声音一定是僵死的,没有变化的。而当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脑海当中不断浮现出画面,我们的声音就会充满弹性。“以情带声”,是我们进行语言表达时候最好的方式。 所以,我们在朗读之前,先努力去进行感受,把文字本身的意思变成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把字里行间的画面不断在脑海当中进行再现。把您在脑海当中出现的那些画面,用您的声音传递给大家。这不是一项下意识的活动,而是要经过反复锻炼才能做到。也只有脑海当中有了画面感,前面所提及的那些变化才能够水到渠成。 所以,画面感出奇迹。 最后,大家再来体会一下郑老师的这首朗读,这就是通过上面四点体会最终的呈现出的效果,与大家共勉。 |
|
来自: 静夜思5z1fvqel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