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出土七件青铜珍宝,却有六件流失海外,仅剩一个已无偿上交

 轻风无意 2018-12-26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对鼎非常崇拜,东汉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就记载道:“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最初是先民所用炊具,类似于今人所用的铁锅,只不过尺寸方面要大上很多。历史上人们最先使用陶鼎为炊器,后来开始使用青铜鼎,并逐渐演变为重要礼器。

清朝出土七件青铜珍宝,却有六件流失海外,仅剩一个已无偿上交

▲天津博物馆外景

古人虔诚地认为,通过铜鼎烹肉祭祀神灵,能获得神灵保佑,遇事逢凶化吉。如此一来,铜鼎本身就被人们赋予了显赫、尊贵、宏大等引申而出的神圣意义,并被帝王们视为立国重器,成为国家与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一般说来,鼎分为三足方(圆)鼎与四足方鼎,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太保鼎就是四足方鼎中的精品。

清朝出土七件青铜珍宝,却有六件流失海外,仅剩一个已无偿上交

▲现藏于美国旧金山的小臣艅犀尊

清朝道光年间,太保鼎在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境内出土,一同出土的还有小臣艅犀尊、太保簋(guǐ)、大史友甗、大史卣(yǒu)等青铜珍宝,这批器物因器型庄严厚重、纹饰华丽繁复,被世人誉为“梁山七器”,是商周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稀品。自出土后,太保鼎在山东世家大族中几度辗转,比如济宁钟氏、南海李山农、日照丁跋臣等清末收藏家都曾是它的主人。

清朝出土七件青铜珍宝,却有六件流失海外,仅剩一个已无偿上交

▲徐世昌剧照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国务卿徐世昌将太保鼎连同西周太师鼎、小克鼎、克钟在内的一批青铜重宝一并收入自己的弢斋中,并特地作《得鼎歌》以资纪念。在这首诗中,徐世昌将太保鼎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相提并论,表达了自己对太保鼎的珍爱之情。如今,“梁山七器”零落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唯有太保鼎幸存国内,得以让大家一睹百余年前各大收藏家竞相收藏的青铜珍品之真容。

清朝出土七件青铜珍宝,却有六件流失海外,仅剩一个已无偿上交

▲太保鼎

太保鼎通高50.7cm,口径23.36cm,重达26kg,其造型雄伟,工艺精湛,鼎口双耳雕刻有双兽浮雕,腹部四面则兼用圆雕、浮雕技法,分别饰以蕉叶纹和饕餮纹。宝鼎四角扉棱凸起,别具风格,鼎部四柱足也装饰有扉棱,工匠还在其中饰有圆盘,这在现存商周青铜器中堪称独一无二。在鼎腹内壁,清晰刻有“大保铸”三字铭文,据专家考证,“大保”二字应为“太保”,因金文中“大”和“太”字形相同,故此鼎被世人称作“太保鼎”。

清朝出土七件青铜珍宝,却有六件流失海外,仅剩一个已无偿上交

▲召公姬奭塑像

太保,是周朝的一种官职,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执政官员之一,地位十分显赫。《尚书》曾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据学者考证,太保鼎应为西周成王时期的重臣召公奭所铸。召公奭曾辅佐周武王伐纣,成王时出任西周太保。召公辅政成王之时,崇尚勤俭,因而深受百姓敬仰,这件太保鼎正是召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徐世昌孙媳张秉慧女士将家中珍藏的太保鼎无偿捐献给国家,入天津博物馆馆藏。2002年,《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公布时,太保鼎毫无悬念地入选其中。

参考文献:

《中华国宝图典》《80件最有意思的中国青铜器》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