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晋医匠:走进中医,了解中医,解读中医历史(宋代时期)

 zsl1586316171 2018-12-26

作为一个编辑(小编自封的),近日小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网络上找寻一些素材的时候,发现没有找到能解决小编心头疑惑的一些东西,对中医的介绍也是杂乱无章,简单的一个词,中医都没能够介绍的完善。

现在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整理出一套有关中医的介绍,由于小编不是很专业,如果介绍有所出错,还往大家指正出来,让小编改正。前面总体的介绍过了中医,今天就从中医的历史说起,话不多说,开始今天的正题,中医发展简史。

大家都知道我国中医诞生时间比较早,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型于先秦两汉时期,发展于魏晋开始至今历代均有所总结与发展。

今天介绍下宋代时期的中医的历史,信息应该不是很全面,如有遗漏,或者篡改历史的嫌疑,还是望各位给小编加以指正。先谢过大家了。

宋 (公元960 - 1279年)

王怀隐


北宋医学家。宋州睢阳(河南商丘)人。初为道士,精通医药。太平兴国(976—984年)初奉诏还俗,为尚药奉御,后迁翰林医官使。

《太平圣惠方》政府颁行的又一部大型方书。详尽地记录了北宋之前方书及当时民间的医方,对中医方剂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在医学理论方面也有颇多论述和阐发。本书是总结公元10世纪以前的大型临床方书。


王惟一


(987—1067),名王惟德,北宋医家。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是为是为首次国家级的经穴大整理,以十四经为纲,三百五十四穴为目,并附有插图十五副。全书编写体例统一,结构严谨。一方面集成了古代针灸著作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便于临证取穴治疗和研究,为针灸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堪称针灸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

校正医书局


宋政府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

苏颂


(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汉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出身闽南望族,其父苏绅曾任集贤殿修撰。《本草图经》中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苏轼,沈括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朝奉郎。沈括,字存中,曾任龙图阁学士。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苏沈良方》,一名《内翰良方》或《苏沈内翰良方》,为北宋沈括所撰的《良方》与苏轼所撰的《苏学士方》两书的合编本,刊行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

太医局


宋朝建国后就沿用前朝设立太医署,太宗淳化三年(992)改名为太医局。仁宗庆历四年(1044)宋代官办医学教育在太医局中正式建立起来。宋代太医局的规模较唐代小些,并偏重于培养医务人才,其后逐渐发展成为医学生习读之所,类似于今日的医学院校。

唐慎微


生于嘉祐年间(约公元1056一1063年)。元祐年间(约公元1086——1093年)应蜀帅李端的召请到成都,从此便定居成都从事医业。为了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贡献给社会,唐慎微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于元丰五年至六年(公元1082——1083年)间编写和出版了药物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这部书出版不久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受到官家的重视和民间的普遍欢迎。代表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董汲


字及之,生卒年不详;北宋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著有《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脚气治法总要》2卷。此外还撰有《旅舍备要方》一卷。

杨子健


生卒年不详,男,字康候,号退修,北宋时青神县(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著名妇产科专家。世界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一般认为是16世纪法国医生阿姆布露斯·巴累(1517—1590)所创。但从《十产论》所载的转胎手法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成就则要领先西欧近500年。因此,可以说,《十产论》记载的“转胎手法”是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庞安时


(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 《伤寒总病论》早期研究伤寒及时温病的专着。

 杨介


崇宁年间(1002~1063)泗州处决犯人,郡守李夷行遣医生及画工解剖胸腹,察验脏腑,并一一绘制成图。《存真图》较早地利用解剖经验,根据实物描绘而编成的解剖图谱。

修合药所


官署合称。即宋朝修合药所与出卖药所。徽宗初于京城置二修合药所、五出卖药所。政和四年(1114),改修合药所为医药和剂局,出卖药所为医药惠民局。参见“熟药所”。官方药物炮制坊。

陈师文


陈师文,生卒年不详,宋代医官,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朝奉郎、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等职。精于医术,与裴宗元齐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政府属下药局的成药处方指南。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医方典籍之一,为当时制药的规范。

赵佶


宋徽宗(1082~1135)撰有《圣济经》十卷,分体真、化原、兹幼、达道、五纪、食颐、守机、卫生、药理、审剂十篇,探讨医学有关理论,并论述五运六气。政和八年(1118年)颁行天下医学校作为教本。参与《圣济经》点对方书者有曹孝忠等八人。曾下诏校正《证类本草》、编修《圣济总录》等,对医学颇为关注。

 寇宗爽


《本草衍义》在本草理论上提出气味新说,同时评论当时的一些谬误。

阎孝忠 


北宋儿科医家。又名季忠,字资钦,许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说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小儿药证直诀》引用名医钱乙(1035-1117)的理论与经验编成,此书对后世儿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指导作用。

许叔微


(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今江苏仪征县)白沙人,南宋医学家。曾为翰林学士,成年后发愤钻研医学,活人甚众。所著《普济本事方》

成无己


成无己(约1063~1156年),中国金代医学家。宋代聊摄(今山东茌平县)人,靖康(1126年)后,聊摄地入于金,遂为金人。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对理论与临床均有擅长,是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

《注解伤寒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的最早的注释本。

 刘昉


因录取前贤关于儿科之论述,命干办公事王历及乡贡进士王湜共同编集,汇成巨帙,名《幼幼新书》,集北宋以前儿科医学之大成,保存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儿科医学文献资料,搜集了为数众多的民间儿科验方,使此书一向受到中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仅对儿科临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陈言


(1121—1190)青田(今属浙江景宁县鹤溪)人,字无择,号鹤西道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为后世病因著述所遵循。

 刘完素


(约1110~1200年),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他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学识渊博。他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为中医学各学派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元素


(1131~1234年),字洁古,金比易水(今河北易县)人,《珍珠囊》对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均有所述。对药物归经学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崔嘉彦


(1111—1191年),字希范,号紫虚、紫虚道人,别人称呼他为‘崔真人’。南康军建昌(今江西省永修县) 人。南宋医学家,道士。

《崔氏脉诀》将《难经》《脉经》《脉诀》内容加以论述,精炼了脉学。

宋太医局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由南宋太医局刊刻,又名《保幼大全》。收编了南宋以前的儿科资料,总结精髓并加以系统论述。

 张从正


(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 金朝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村)人。金朝四大名医之首。金朝四大名医之首。

《儒门事亲》全书各卷由诸篇论文汇编而成,每卷含数篇论述,有说、辨、记、解、诫、笺、诠、式、断、论、疏、述、衍、诀等体裁。包括:“事亲”本书。治百病法,十形三疗,杂记九门,撮要图,百法心要,三法六门,“三消论”(刘完素),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要,世传神效方等几部分内容。

王执中


 (约1140—1207),字叔权,浙江瑞安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赐从政郎,曾做过将作丞、将作监等小京官,后外调,历任湖南澧州、湖北峡州州学教授。为温州籍最早有医学专著问世、并见诸文献记载的著名针灸医药学家。《针灸资生经》首创以因证配穴,来指导临床针灸治疗。

 张杲


张杲(1149—1227),字季明,新安(今安徽歙县)人。为南宋著名医史专家。张杲出生于名医世家,伯祖张扩是北宋享誉全国的杏林高手,《医说》较早的中医史专着,广泛汇录南宋以前记载于各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

 闻人耆年


南宋医生。檇李(今浙江嘉兴)人。自幼习医,凡古人一方一技,悉心讲求其要,居乡四、五十年,以此养生,亦以此利人。学术上推崇名医张涣《鸡峰普济方》,其方虽简单易行,但皆缓急有赖之列。遂将己四十年之经验撰成《备急灸法》一卷(1266年)《备急灸法》讨论常见急性病证的灸治法专着。

 陈自明


(1190—1270年),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一作良父,晚年自号药隐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汉族江右民系。陈自明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随父学医。其《妇人大全良方》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着,长期为后人所应用。

《外科精要》全书共60篇,重点叙述痈疽发背的诊断、鉴别及灸法、用药等,内容简要。作者认为外科用药,应根据经络虚实,因证施治,不可泥于热毒内攻,而专用寒凉克伐之剂。本书标志当时外、伤科的确立。

李杲


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内外伤辨惑论》发挥了张元素(1151-1234)脏腑辨证之长,书内区分了外感与内伤病证。

宋慈


(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其著作《洗冤录》为法医学专着,至今仍为处理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和依据。

严用和


字子礼,江西庐山人,约生活于1199至1267年,于南宋庆元至咸淳年间,享年大约七十余岁,临证数十年,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医疗经验。著有《济生方》和《济生续方》二书行世,《济生方》个人著作,为严氏50余年经验的总结,收载药方400首。

 陈文中


宋、金间儿科医家。字文秀。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县)人。官和安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精大小方脉,善治小儿痘疹。盛负医名,时人尊称之为“宿州陈令”。著有《小儿病源方论》4卷、《小儿痘疹方论》1卷,两书今合刊为《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小儿痘疹方论》本书辨证方法清楚,处方简单实用,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书中论述和列方,后世医家较为推崇。薛已评论“陈氏之书,又以心得,发明虚实寒热,盖契经旨,而超诸家”。并予以校注,名《校注陈氏痘疹方》。熊宗立予以类证,名《类证陈氏小儿痘疹方论》。

以上(宋代时期)内容纯属小编个人整理,不是很全面,如有遗漏,或者篡改历史的嫌疑,还是望各位给小编加以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