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蕃百年战争——吐蕃侵犯河湟,李敬玄兵败青海

 陆一2 2018-12-26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吐蕃大臣论土浑弥前来长安请和,并且请求与吐谷浑修好关系,但此时吐谷浑早已被吐蕃所灭,所以说这话可能反而是对高宗的挑衅,于是高宗完全没有理会。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吐蕃开始进攻大唐本土的鄯、廓、河、芳四州,杀略吏及马牛万计。于是诏周王李显(唐中宗)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以相王李旭轮(唐睿宗李旦)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鸿胪卿萧嗣业等军讨之。不过亲王挂帅皆是名义上的遥领,李显今年也不过二十岁,李旭伦十四岁,都还在长安安安稳稳的,因此此次行动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举动。

                            唐蕃战争早期形式

 

       吐蕃随后进攻叠州,攻破密恭,丹岭二县,又进攻九寨沟附件的扶州,击败扶州守将,高宗下旨令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刘仁轨曾在白江口一战中歼灭日本海军,也是当时出将入相的典范,但在镇守河湟期间除固守防线外亦是寸功未立,足可见论钦陵之指挥才能。

           乾封二年(667年),阿史那都支、李遮匐率西突厥弩失毕部归附吐蕃。因唐蕃大战缘故,此时该部依然属吐蕃附属,至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吐蕃携此西突厥部进攻安西,高宗任命中书令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 又敕益州长史李孝逸、巂州都督拓王奉益发剑南、山南丁壮,随李敬玄出征吐蕃,唐蕃青海之战爆发。

       李敬玄部统共十八万大军,直扑龙支(今青海民和东南)。唐将张虔勖率部与吐蕃军战于龙支,斩获颇丰。唐军向长安方向报捷,并继续挺进。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彭城僖公刘审礼率一万唐军先锋抵达青海湖以南的大非川(没错又是这里),结果遭遇吐蕃论钦陵主力,发生激战。而李敬玄主力尚未按时到达,并在其后不予支援刘审礼,导致刘审礼被俘虏。李敬玄是纯粹的文官,无将略,为人怯懦,先前不发兵援救刘审礼,此时见刘审礼部覆灭,惊慌之下开始撤退,结果吐蕃方面早有安排,命跋地设率领一部吐蕃军占据高岗阻击唐军,令唐军无法撤退,只得困于承风岭。


 

       此时唐军再次陷入昔日薛仁贵大非川之战的窘境,前有吐蕃主力,后路无法撤退,若不能打破僵局只怕有覆灭之忧。不过吐蕃此时名将辈出,唐朝亦不都是无能之辈。在吐蕃主力开始逼迫唐军主力驻地的危机时刻,左领军将军黑齿常之率领死士五百,于夜晚袭击后路吐蕃军营,吐蕃军人数众多,在黑夜目力不嘉且指挥不畅之下不知袭营唐军不过五百人,引发了混乱,其中吐蕃将领跋地设更是在惊惧下逃出大营,唐军主力十余万方才得以在混乱中退回鄯州,李敬玄本人甚至到最后是一个人逃回的鄯州。

       黑齿常之是百济人,曾任百济地方郡守,苏定方平百济后因唐军发生抢掠烧杀现象愤而举义兵反抗唐军,依靠有利地形据守,居然令一代名将苏定方没有丝毫办法,匆匆回朝述职。后来百济复国势力被唐军彻底击溃,黑齿常之选择了投降唐军,为唐朝效力。青海之战是黑齿常之在西线战场上大放异彩的开始。

       在主力作战不顺的情况下,唐军分路却取得了部分优势,唐将李谨行部在青海击破数万吐蕃军,契宓明(名将契宓何力子)部也取得战果。娄师德收集逃散将士,重整军力,并在其后出使吐蕃,与论钦陵在赤岭和谈。


 

       此战,唐军在一个从来没有过战争经历的宰相带领下,盲目深入吐蕃境内,又盲目的进入了吐蕃的包围圈,最后靠着部分将领的勇猛奋战方没有造成薛仁贵大非川之败那样的惨重损失,但此战唐军集结近二十万大军却铩羽而归,所消耗的钱粮补给可谓天文数字,战败归来后,唐军在对吐蕃战争的局势转攻为守,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开始花心思在河陇地区的防线构筑上,并开始军屯政策,以稳固边境防御。

      仪凤四年,公元679年,青海战后一年,吐蕃赞普芒松芒赞去世,其子器弩悉弄被立为新赞普,便是赤都松赞。论钦陵开始擅政专权,派遣使者向唐朝告丧后高宗遣使前去参加会葬。

      赞普的死并没有阻止论氏兄弟对扩张的渴望,一年后便再次发兵攻唐,不过,那是下章的内容——良非川之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