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桥金清港社区, 有群能干的“三叔婆”

 窗前有树905 2018-12-27

“三叔婆”钟伟平正在查阅调解档案。

本报记者颜玲佳文/摄

路桥有句俗语“三叔婆,在行人”,说的是三叔婆很能干,没什么事是她解决不了的。

为了使社区工作中难以解决而又发生率很高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得到有效调解,2015年12月14日,路桥区金清镇金清港社区成立了“三叔婆工作室”,由23名社区工作者组成。

如俗语所说,“三叔婆”们是调解纠纷的行家,这个工作室成立三年来,成功调解了60多起矛盾纠纷,其中许多案例是顽固的“老问题”。

化解矛盾

社区里有一对梁姓兄弟因为家里宅基地问题,不和已久。自社区工作者钟伟平1999年入职以来,已近20年了,兄弟俩一直僵持不下,矛盾难以调解。

钟伟平和同事们花了很多力气,多次调解,每次谈到差不多了,快要签协议了,就会有新的矛盾产生。直到今年下半年,其中一方有明确谈判意向,钟伟平再联系另一方,那时另一位兄弟已去世,由他的子女代为谈判。这次调解,从上午谈到下午,钟伟平讲得至情至理,把因果利弊作了分析,终于在当天结束了谈判,双方达成和解意向,并签署了调解协议。

除此之外,在“三叔婆工作室”,还有各种类型的纠纷,比如赡养老人问题、婆媳矛盾、邻里纠纷,不一而足,其中许多问题往往无法“一次性解决”,甚至是“没完没了”的。这些问题需要“三叔婆”们有持续的耐心,做好长期调解的打算。

社区内有一户人家,老人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希望年迈的母亲把财产做明确分配后,再协商老人的赡养问题,但遭到姐妹们的反对,兄妹之间常常为老人的赡养发生争吵。

“三叔婆”得知情况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儿子开始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一段时间内,家人相安无事。但过了些日子,新的矛盾又爆发,儿子跑来找“三叔婆”们理论。当事人不知从哪里听说,外人传言自己不赡养母亲。经过“三叔婆”的一番劝说,当事人终于平息了怒火,开始跟“三叔婆”们聊起家常,变得有说有笑了。“三叔婆”的工作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很多案例暂时调解了,但说不定什么时候,矛盾又会爆发。“这就是我们的生活,问题起起伏伏。”“三叔婆”钟伟平坦然地说。她在2011年考取了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在考证的过程中,她学习了许多调解矛盾的方法,对于社区工作很有帮助。如今,许多问题,她已能驾轻就熟了。

“纠纷并不可怕,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越来越多人信任我们,周边地方的人都来找我们调解矛盾。”“三叔婆”郑冰霞笑着说,“问题解决了,他们宽心了,我们也高兴。”

打开心结

“三叔婆”调解记录有厚厚的一叠,里面记录的事,在外人看来,都是鸡毛蒜皮的事,但这些小事,对于当事人和社区工作人员来说,却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大事。

今年7月17日上午,有居民到社区反映,后街住着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他的儿子与保姆因为琐事发生矛盾,正在家里吵得不可开交。听到这个消息后,“三叔婆”们立即来到这户人家了解情况。

原来,老人的儿子看不惯保姆,一来打扫卫生不尽职,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另一方面,他觉得保姆手脚不干净,他给父亲买了一件一千多元的衣服不翼而飞,怀疑是保姆所为。

“三叔婆”们分别向双方了解情况,耐心劝导,保姆表示自己以后会注意房间卫生,尽量打扫干净,那件丢了的衣服,也被保姆找了出来。就这样,一家人的心结打开了。老人的儿子很感谢“三叔婆”的帮助。

为了让调解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金清港社区还专门设立了调解室。当事人进入调解室,一眼就能看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干戈为玉帛”几个字,墙上还挂着版画《六尺巷的故事》,画的是古代两位邻居筑墙分别退让三尺的故事。常有当事人感慨:“六尺巷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应该学习古人的宽宏大量,世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三叔婆”的事迹经传播后,椒江、温岭等地的一些人也找上门来。他们说,明知“远水救不了近火”,还是想来向“三叔婆”倾诉苦衷。“三叔婆”们总会热心地为他们“指路”“解闷”,安抚他们的情绪,打开他们的心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