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老城厢的生活【圖文】

 還舊樓主. 2018-12-27
 
    老城厢总是令人留恋的。虽然黄浦江边上的这片地方和这座城市其它地方一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里终归还是带着老上海的生活印记。老房子、老街、老店、熟悉的面孔、每天都要走几遍的小路……住在这里的人感觉也有点不太一样,多了那么点古旧的风范。
 
    “城”和“厢”合并在一起
 
    说起“老城厢”,对于不少上海人来说可能是一个看似清晰却又有些模糊的概念,最主要是不清楚它所指的到底是哪块区域。
 
嘉庆年间上海县城图
 
    老城厢泛指原来南市区一带的旧城区,是由“城”和“厢”两个独立区域组合而成的。城——原来的上海县城,即现在的人民路和中华路环路以内的区域,也是上海曾经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带。厢——上海县城外十六铺码头到高昌庙(江南造船厂)的沿江地带,那曾是上海经济支柱航运业的主基地。
 
    经历了数百年积淀,那片土地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上海最平民化、本土化的生活状态,在那里,你能找到传统的、粘稠的、极富人情味的上海生活,也能发现被忽视、被遗忘、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
 

旧时上海城门

 
    再说“城”和“厢”,两者原是由一道城墙分割开的,即上海县的城墙。明嘉靖年间为抵御倭寇侵袭, 1553年(9月开工,12月建成)在黄浦江边筑起了一圈围长9华里的圆形城墙,并在城墙外围挖了一圈护城河。之后数百年间几经改造,至1910年5月时上海城一共有了10座陆门和4座水门。
 
上海最后一段城墙及大境阁
 
    清末北邻上海县城的租界发展迅速,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县城里的破旧和拥挤。许多人认为城墙极大地阻碍了上海县城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拆去城垣,环筑马路”。
 
老城厢的日常
 
 
    近360年历史的上海城墙最终在1912年被拆除,护城河被填没,合并筑成了今天的中华路和人民路,城厢的两片区域也正式连接到了一起。
 
    府谷街上的“混堂”
 
    混堂是对老上海公共浴室的称谓。这不仅仅是解决洗澡这件事,而已经成为老城厢的一种生活方式。“孵混堂”有它的讲究,老浴客到了那里并不急着洗完出来,老早在混堂工作的人是要跟着师傅学好几年才能出师的,还有各种外面人不懂的“切口”。
 
 
    混堂的水第一道虽然清,但是水硬,洗了之后皮肤会觉得干涩。所以老浴客都知道,水是洗到第三、第四道,已经开始发混,但不是浑浊得特别厉害才是最好的。头道水叫“生水”,洗到混了的才叫“熟水”。
 
府谷街位于董家渡一带,小南门以南
 
    对于老浴客来说,府谷街上的丽水浴室是一个熟知的去处。府谷街很窄,道路两旁又摊头林立,一个人过都嫌挤,而府谷街50号门口人进人出煞是闹猛。
 
    几乎每天要来这里的老周住小南门,早晨去公园锻炼身体两个小时,随后到菜场逛一圈,回家做午饭。吃完饭约摸是11点50分,骑上“老坦克”,沿着黄家路到董家渡路,转进府谷街,抵达丽水浴室。快则三四分钟,慢则七八分钟,看心情,但风雨无阻。以前他住南仓街,更近,走走两分钟。
 
 
 
    泡得浑身舒坦以后,老浴客笃定地躺到沙发榻上,喝茶、看报、捏背、扦脚、嘎三胡。嘎三胡自然用上海话,家长里短、社会轶闻、各种羡慕嫉妒爱和恨。如果80后、90后贸然闯入,听着他们闲聊难免会吃惊——原来家事国事天下事,上海话都能表达得清爽又妥帖。
 
    其实随着条件的改善,家里的卫生设备远比大众浴室好。老浴客舍不得的,除了恒温的汤池,就是老邻居间的亲密感。水世界是个小社会。“你们年轻人勿懂的,混堂混堂,就是要混。”老周说,“记牢一句闲话:只有人脏水,没有水脏人。”
 
 
    乌师傅当年经层层考核进入丽水,“格辰光附近居民没有独立卫生间,汏浴就要到大众浴室。生意勿要太好哦,尤其是逢年过节,队排得老长老长。”据估算,鼎盛时丽水每天接待3000多人。
 
 
 
    住在与文庙一巷之隔
 
    王乐的家与文庙一巷之隔。他当时是一名从这个上海老西门文庙边的院子走出去的知青,在外生活工作了29年,2000年回上海定居。儿子比他先回来几年,而妻子则是退了休才到上海和家人团聚。
 
 
    他们的房子是由一落十来米宽的瓦房用木板隔成的五个单元之一,它又进一步被隔成上下两层。楼下一间高约两米,宽两米,深五米。最靠里的一张大床撑满了房间的全部宽度,占据了房间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房间门口架着一部木梯子,需要手脚并用爬上阁楼。这是另一间卧室,由于斜屋顶的缘故,可以走动的面积比楼下更小,但是屋顶高处却很高,天光从一扇老虎窗照进来。两层都没有卫生间,厨房搭在屋外,两平米,刚够一个灶台和一个站立的身位。
 
 
    因为房子小,平时家里有人的时候房门都敞开着,碰上邻居正陆续回家,不时会向屋里打招呼。尽管说的都是家事,一家人全然不介意被外人听到。似乎是狭小的居室和杂居的环境,让他们对私密性的看法与商品房里的人们不同。
 
    早几年,王乐家是院子里唯一有圆台面的,邻居要请客都会来借。如果他自己家请客,则会把圆台面摆去邻居家——等于是向邻居借房间。邻居会提前吃完饭出去散步,把自家房间让出来。还曾有过邻居家结婚客人太多,因此借了好几个邻居的房子,每家摆一桌。
 
 
    想改善住房条件,但又舍不得这片地方。“都拆掉,就不是上海老城厢了,不如叫'黄浦新城’、'南市新城’算了,全都割裂掉了”,王乐说,“看到说这儿的几条街要保护,我心情也很复杂,我也不想走,希望它改造好,但前提是把居住条件改善,但现在住在这里实在是不方便。”
 
 
    他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老西门,曾是环城里商业最繁华的地段,一批老字号的总店沿中华路排开——乔家栅、大富贵、全泰、老同盛。“我发现上海的商业模式改变了。以前都是线型的,现在都变成了点状,都跑进商场了,马路上没人了。”
 
    逛逛文庙小吃
 
    这些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美食,但承载的是许人的童年记忆。
 
 
    在学生时代揣着15元就能在文庙里吃撑了!
 
    从香酥鸡开始,一路吃到寿司、臭豆腐、巧克力奶昔……
 
 
    现在流动摊头都已经没了,整条街上也只有2、3家还在做着这些油炸食物,卖的依旧还是那些小时候最喜欢的香酥鸡和鸡翅。
 
 
    一份香酥鸡现在是10元,撒点辣椒粉、胡椒粉就会很好吃。
 
 
    文庙菜饭可是远近闻名!一家环境不怎么样,不点汤就不能堂吃,老板有时候还有点傲娇的菜饭店。
 
 
    菜饭+乳腐肉+黄豆骨头汤=最佳搭配,菜饭里没有肉,但时用了猪油还是挺香的,饭粒也颗粒分明,一小碗就是二两。腐乳肉的汤汁蘸着菜饭,不知不觉就能吃下一大碗。
 
 
    骨头黄豆汤是6元,性价比还是蛮高的,汤挺浓的,有一块骨头,黄豆也煮得很酥。
 
 
    这家就是80、90后们的撸串圣地!放学去吃上几串再回家才过瘾
 
    也算是十几年的老店,从烧烤摊也逐渐变成了2层楼的店面了。
 
 
    烤鸡心、鸡胗、鸡翅、牛板筋……每样都上一遍才叫爽快。
 
 
    没错,这里就是转角处的章鱼小丸子、寿司、手抓饼和奶昔店!
 
 
    章鱼小丸子是7元一份,还是蛮便宜的,现做现卖,听着滋滋声响就食欲大开了。
 
 
    每一个小丸子里都有一粒章鱼丁,一份有8个,上面还有柴鱼片、海苔和色拉酱。
 
 
 
     还有胖子面,就在电线杆和小弄堂的门口,家庭式的面馆,浇头都很划算,浓油赤酱的。
 
 
 
    另外,出了文庙往前一点的大富贵酒楼,也都是许多人一直从小吃到大的经典美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