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工匠(101)盛京满绣传人:祖母为婉容皇后绣嫁衣

 吴越尽说 2018-12-27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晓桐来说,将盛京满绣的工艺技法传承下去,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4月20日,在杨晓桐位于沈阳市浑南区的晓桐绣春秋满绣坊里,摆着她和数十位绣工的满绣作品,包括手绣的旗袍、团扇、绣片、披肩、枕套、钱包、手袋等,绣品在光照下熠熠生辉,缤纷鲜明的颜色在渐变绣法的衬托下,愈加显现出层次感和立体感,因此即使作品是平面,花、鸟、兽的丝缕纹路看上去都呼之欲出。



  “绣工们帮我绣了好多东西,就连我的睡衣都是手绣的。”杨晓桐笑着说,她穿着一件绣满花朵的外套,绣工之精美使人赞叹惊绝。

  满绣是满族刺绣的简称。1000多年前,女真族人根据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在缝制衣服和钉线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手工艺术,经过众多女子的传承和创造,逐渐发展成了以针代笔,用线在织物上缝制图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形式。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建国后,满绣成为皇家文化、地位等级的标志。


  杨晓桐代表作《九龙壁》的一部分


  杨晓桐四岁就被母亲要求学习满绣,那时她没有想到,这会成为她将来热爱的一桩事业。



  杨晓桐的满文名字叫巴彦殊兰,1969年出生,是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她的曾外祖母乌尔古察氏生于1892年,满族正黄旗,从小恪守满族大家闺秀的教育,精通刺绣。祖母哈尔哈觉罗氏,满族正白旗,受到母亲的嫡传,精通满族盘金绣,1921年作为皇后婉容娘家王爷府的绣娘,为婉容绣过嫁衣。母亲舒穆禄氏,满族正黄旗,创造了堆绫、打子、铺绒等技艺,还接受了西洋文化的影像,融入了手工编织技术。




  杨晓桐从小学习刺绣,主要以满族打字绣和盘金绣为主,1992年至今已有上千幅作品,代表作包括《清明上河图》全图等,还曾经给杨澜、章子怡等名人绣制过服装,并培训满绣学员400多人,其中不少人曾在央视为晚会专门绣制演出服装。



  2000年,央视有关方面负责人决定遣散30多名绣工,杨晓桐毅然决定自己花钱养这些绣工,“好几年培养出一个绣工不容易,现在说遣散就遣散,以后你再想找就找不到了。”2000年~2007年,这些绣工们的作品并没有用于出售,杨晓桐把绣品都自己收藏着,或者送人,绣品包括长衣、短衣,后来还有绣制名画、唐卡,多年来也积攒了上千幅作品。



  因为手绣不能清洗,容易缩水,阳光长期照耀下还容易褪色,因此杨晓桐主张让绣工们绣制画作,每次她会找美院学生绘制工笔画,再让绣工按图绣制。满绣渐渐出了名,外交部还曾找杨晓桐根据英国女王的照片定制一幅女王绣品画像,送给伊丽莎白二世。



  多年发展下来,如今杨晓桐的满绣坊已经成了辽宁地区最具规模,代表最高水准的满绣坊,在传承传统满绣技艺与文化的同时,她也注重创新与发展,如为了更便于清洗,杨晓桐开发了机绣用于绣制衣服。



  除了技艺创新,杨晓桐还注重满绣内容对满族文化的宣扬传承。她搜集了乾坤帝的一系列服装、玉玺、印章、宫廷画作等,以及清史记录在册的32位嫔妃衣物的描述记载,并根据有关史实,开始绣制长达500米的清史长卷,计划历时约2年。除此之外,杨晓桐还组织绣工绣制了五百罗汉图。这些创新性的壮举,使满绣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了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这些作品我不会卖,我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且需要有人做这件事。”杨晓桐说。



  为了将满绣传承下去,杨晓桐还计划开设满绣学校、开办满绣博物馆、出版满绣技法书籍,“如果满绣在辽宁彻底遗失,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来说损失太大,就像旗袍本来是辽宁的服装,现在却在上海发扬光大。”

  如今的杨晓桐身体不好,腰椎突出,曾卧床28个月,在卧榻之上她无时无刻不在惦记满绣的传承,“满绣一直是口口相传,有口诀有针法,以前必须是亲生的孩子才能教,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学了,但是必须得传承下去,不能让技法在我这里断了。”



  盛京满绣由于人工成本高,市场售价低,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加之工业化普及,机械刺绣仿真程度高,使这个行业无人从业,传承不易。在走访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故城第一满族村时,杨晓桐没有发现会满绣的人和作品,景点商店里摆放的是苏绣。



  “辽宁省范围内的满绣技艺岌岌可危,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满绣这门技艺就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杨晓桐不无担忧,“我希望喜欢满绣的人对盛京满绣有更深刻的认知,让盛京满绣这项艺术瑰宝得到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