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时期“淘金者”者的路途有多艰险?

 思明居士 2018-12-28

漫长而遥远的距离,使渴望发财的胡商得想尽办法维系安全。他们得应对沙漠、戈壁、盗贼和饮水问题,还得处理好与沿途各政权、部落的关系。基于这些考量,胡商在跋涉的路上,往往由多人组成商队。最富有的胡商会自养保镖。穷一点的胡商也会掏钱向富有的胡商寻求保护。

一路上,向导与武装人员一路跟随,必不可少。商队里的护卫首领,通常手握千里眼,身处商队中间位置,行使着调度与分配职责。一路上,他会骑马远眺,提前探知路程危险。

 

胡商陶像

“每支商队的骆驼数目多寡不等,有五十头,一百头,甚至多达一千头。”总是结伴而行的商队,大多规模庞大,这能增强商队的抵抗力量。有使团加入的商队,规模便更加庞大了。这种商队,“少则数百人,多则五千人。”商队的实力与经验,也吸引着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学者、工匠、传教者等,纷纷搭载加入进商队的驼队中。

如此多的商队成员,不是单一的民族与身份。混合的民族、多样的身份可不是只为着“国际化”好看。这也是从商队的安全出发,利于沿途处理好人际关系与语言环境。

胡商的商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域、国家和民族。他们分别熟悉着沿途各地的风俗和人情,各有门道协助着商队顺利通行。即使当初来自五湖四海,可从进入商队那一刻,每一个成员均承担着保护商队的责任,同时,他们也接受着商队的庇护。

靠着成员们的关系,商队小心翼翼地打点着沿途各政权、各部落的关系。粟特商人是商队中的代表人物。长时间处于外族控制和良好经商环境中的粟特商人,头脑灵活很会察言观色。他们懂得顺应讨好,靠贿赂和低眉顺眼,努力建立着良好的经商环境。

一路跋涉一路安排,这还远远不够。路途中,商队很是低调谨慎。他们喜欢沿着山边路线前行,以便能找到水源,还有利于躲藏。不过,危险的情况仍旧避无可避。

 

《周书》

从敦煌莫高窟《胡商遇盗图》中可窥见,遭遇盗贼的商人,只能无可奈何地献出货物,祈祷神灵护佑。《周书·吐谷浑传》记载:“凉州刺史史宁觇见知其还,率轻骑袭之于州西赤泉,获其仆射乞伏触扳,将军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匹,杂彩丝绢以万计”。可见,即便是使团商队,也会因得罪、没讨好其他政权而遭受伏击。

 

《胡商遇盗图》

不过,如此多困难都不能吓退以粟特商人为代表的胡商。胡商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中原土地上,他们的往返,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贸易的繁荣。也有中原商人去西域淘金,不过数量却远不及胡商到中原的人数与规模。究其原因,皆因当时的中原地区经济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更为吸引异国商人。

幸在骆驼这吃苦耐劳的伙伴,始终忠诚地伴随着胡商,伴随着商队。它一直不离胡商左右,驮载繁重的人与货物。从后世出土的墓葬艺术可看到,骆驼的形象与胡商紧紧捆绑在一起。那驼峰上的货物也清晰可见,有驼囊、丝捆、丝绸,有织物、毛毯、皮货,还有兽瓶、长颈瓶,这或许是真实记录,也或许是艺术家对商队的艺术创作。

不管怎样,“骆驼载货”成为人们记忆中来自胡商的印记。尤其那道“驮载丝绸”的形象,更成为极具象征意义的造型。

尾随骆驼,牛、马、驴也是胡商的路途伙伴。只不过,在马车、驴车、牛车驮载货物的同时,马还被人们选为乘骑工具。

紧绷的精神,路途的疲惫,始终笼罩着那一个个渴望发财的胡商。或许只有跨入河西走廊那一刻,才能得以稍微缓歇。而坚韧又孤傲的河西走廊,则默然注视着土地上那些热闹的人与事。

行走至河西走廊,胡商会选择稍作休息,或开始贩卖商品。的确,河西走廊是当时中西往来的商业大节点,这里拥有提供食宿的地方,也有贩卖商品的场所,这一切,吸引不少穿梭来往的商人、使者、僧侣居住下来,成为他们长期工作生活的据点。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不止的中原无暇顾及河西地区。河西地区归入五凉政权的控制之下。基本稳定的五凉政权,在动乱的社会环境中护佑着丝绸之路的通达。东西贸易中的河西地区,地位节节提升。除河西走廊外,被人们广泛知晓的驿站也提供着商队的给养。可是,只有进入中原王朝统治地区,才能享受到这种福利。风餐露宿,更是胡商与商队的常遇境况。

由于当时中原政权各据一块,胡商中的粟特商人开始琢磨开辟新的丝绸贩运路线。果然他们开辟出新的贸易路线,这条新路线与河西走廊平行,被称为“吐谷浑道”,或“河南道”。

一言:《历史的风尚·魏晋南北朝》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研究生 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