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输不起,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太行森林 2018-12-28

你还记得,孩子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情景吗?

还记得他第一次因为比赛输了而哭鼻子的样子吗?

当孩子比赛输了,你是笑着说没关系,还是批评他没做好?




许多家长反映,自己孩子常常“输不起”。拿最简单的“石头剪刀布”游戏来说,如果孩子输了,就会一脸不高兴,甚至走开说“不玩了”,或者哭闹着说“不算”,要求“重来一次”。无论是孩子在与家长的互动中,还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这种情况都时常发生,并集中出现在诸如下棋或跑步这样的竞赛类游戏中。



面对孩子的“输不起”,家长们反应不一。一部分家长以安抚孩子的消极情绪为首要目标,忽视了对孩子“输不起”现象的教育,要么退让,要么妥协。例如:“不想玩就不玩了,我们玩别的去。”家长明确表示支持幼儿退出游戏。其中一些家长还会选择妥协策略,重新与孩子玩一次,并有意输给孩子。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会以对孩子“输不起”现象的教育为重,无论孩子如何哭闹,坚持维护既定结果,且拒绝与孩子重新竞赛。  


成人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孩子也一样。每个人进入学校,就不得不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


若不能正确面对竞争,孩子容易产生过度紧张、生气、说谎、攻击等负面行为,极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太多因无法正确看待竞争而产生的悲剧。15岁学生把同班同学刺死,只因为对方比自己优秀。成绩不如别人,孩子不是想办法进行自我提升,而是迁怒他人,甚至造成极端的行为。


这些问题不出在竞争本身,而是孩子没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竞争所带来的结果。


竞争不是打败对手

而是自我成长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阿米尔汗饰演的男一号是众人眼中的“天才”,天赋固然是他人生开挂的钥匙。但在电影中,更吸引观众的是他对自己喜爱的事情的专注和对知识的渴求。相比之下,男二号的人设则功利许多,一直持着“打败别人,才能成功”的人生信条做事情。


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代表了两种面对竞争的不同心态。一种是把竞争看作是自我的成长,而另一种是寄托于打败他人获得的成就感。


竞争路上

不要忘记孩子的快乐


在《奇葩说》第四季中,傅首尔谈到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优秀”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奋斗目标,仅仅是因为妈妈告诉她,要“争气”。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努力地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但同时,她成为了一个“成功,但不快乐”的人。


童年时本来应该属于孩子的快乐,却因为父母的一句简单的话而被剥夺。孩子学习成绩没达标,我们经常听到有的父母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要变成……”“你不好好学习,难道要像……一样垫底吗?”“你看看人家……你学学人家……”


话语中常常表现出家长对“别人家的孩子”的渴望,以及对另一类职业或者某个群体的贬低。


这样的话语,换来的可能是孩子的愧疚、不安和自卑。


快乐 享受=正确的竞争观念


让孩子学会竞争固然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正确的竞争观,如何享受竞争的快乐。什么是正确的竞争观?简单地理解,就是打败别人,不会趾高气昂;被别人打败,也不会沮丧和自我否定。


本来人生就是不可能场场都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




我们没办法让孩子一生无敌,但我们可以教会他们笑对输赢的智慧。失败了没关系,再来一次就好! 


赢了也别急着骄傲,说不定你需要的是更厉害的比赛,来帮助你成长。


01

倾听孩子,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首先,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孩子。“输不起”的孩子非常希望自己能赢得比赛,每一次失败都给他带来了挫败感。研究表明,当一个灰心丧气的孩子感到安全时,他就会开始发脾气。孩子发脾气时,家长需要靠近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我们可以抱着孩子对他说:“我理解你想赢的心情,输了比赛,你感到失望、难过,是吗?”或者只是简单地抱着孩子,让他进行情绪的宣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应该阻止孩子,殊不知,这些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在家长的关注下,孩子痛快地发脾气,就能重新感受到家长的关爱,从而排除烦恼,变得放松和乐于合作。


当我们真正倾听孩子,他就会逐渐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因为孩子将习得我们对待他的方式,将来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02

以身作则,陪伴孩子慢慢成长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对输赢过于计较,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想孩子能“输得起”,家长就需要具有宽阔的胸怀,在为人处世上不要斤斤计较,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孩子考试考了98分,家长不能把眼睛只盯着那丢失的2分,而是要肯定孩子在学习上的努力,鼓励孩子继续加油,同时引导孩子分析哪里可以继续完善,这样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得到提升,才不会因为“输掉”2分而沮丧。


03

角色扮演,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面对“输不起”的孩子,家长不妨试试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主要功能在于:把故事里的角色,跟孩子联结起来。这种联结,能够促使孩子把自己代入故事情节中,去体验故事角色的情绪、情感,将自己与故事角色对照,从而产生好感,乃至共鸣。潜移默化的教养就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悄悄地发生。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家长可以把故事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演绎得绘声绘色,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有趣的方式,而不是板着脸的说教,孩子就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困扰,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和感受,孩子的同理心也会得到培养。



04

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


虽然要尽可能协助孩子成功,但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过分刻意地为孩子排除一些在正常环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难,当孩子遇挫时,父母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给孩子自己面对失利的空间和机会。父母尽量不要直接替他解决问题,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引导孩子去思考,然后让他自己去执行解决的办法。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都来自于遭遇过的挫折,当他的经验足够丰富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05

培养成长型思维


孩子输不起,真正的原因在于:孩子只看到了比赛的结果,没看到比赛的过程。




成长型思维,简单来讲,就是相信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付出努力,就能进步。 与之相对应的,是固定型思维,认为许多事情是一成不变的,之所以会成功,完全靠天分、运气等无法控制的因素。


提出成长型思维的德韦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拼图实验。两组儿童完成拼图测试,分别得到“你是聪明的”和“你是努力的”两种不同的称赞。然后,他们再自选做一组拼图,更容易的或者是更难的。结果,选择截然不同。前一组的孩子大部分选更容易的,而后一组,则大部分选择了更难。因为第一组的孩子,想保持“我是聪明的”形象,而简单的事情更容易做得好;后一组的则想继续挑战自己,因为是“努力的过程”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棒。因为一句称赞的不同,孩子的行为模式完全不同。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德韦克教授在ted演讲上,说过一个故事: 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学生毕业前,要通过一系列课程考核。如果某一门课没有通过,成绩是“not yet”(暂时未通过)。 这个做法非常绝妙。 因为,如果成绩是“failed”不及格, 学生会想:我是失败者,我能力不行,我就是学不好的了。但如果成绩是“not yet”暂时未通过,他们就会明白,我暂时还没有到通过而已,下次还有机会。Not Yet(还没有)这个词,非常强大,它背后所传递的是:你只是这一次不行,不是你不行。再试一下,再努力一下,或许,你就能做到了。


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当小孩垂头丧气地告诉你他“不行”时,请告诉孩子,“你只是暂时还没有学好数学。”“你只是暂时还踢不好足球”“你只是暂时写不好字”。这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过,有时,仅仅是言语上的鼓励,只说“你再努力点就好了”,并不足够。孩子不断重复错误,只能原地打圈圈。这时,还需要我们有策略地推孩子一把,让他们再试一次。


孩子“输不起”的背后既有儿童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长价值观的影响。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付出持久的爱心和耐心,只要我们努力去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并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恰当的情绪反应,同时以身作则,给孩子传递正确的输赢观,孩子就能顺利迈过这道坎,学会积极、勇敢地面对失败,成为一个“输得起”的孩子。

义方家长网络学院,尊重孩子成长规律,抓住成长关键期,每年培养孩子8个好习惯,一个月系统培养一个好习惯,从简单入手,30天循序渐进操作方案,简单有趣,轻松有效果。想要系统学习或了解更多,您可以进入义方书城购买相关主题陪伴成长操作手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