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说|骆新:教育的本质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老王abcd 2018-12-29

导 语

从主持人到新闻人,骆新凭借着睿智幽默的主持风格和独到犀利的评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他曾说,如果不做主持人,他会选择做人文学科的大学教师、学者。

“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在本文中,他追寻教育的本质与价值,从教育的发展变化中,探索未来教育的方向。

诚然,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再囿于校园,而我们认知世界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如何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多元化媒介环境中,保持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本期的新春年会单元,骆新将与同学们分享他对媒介思维的深刻见解。


师说|骆新:教育的本质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分享 | 骆新

资深媒体人、东方卫视首席记者

易居沃顿平台导师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在过去和未来其实都没有区别,它都是让你能够发现自己,而不是成为另外一个人。具有独立个性的创造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当中唯一的意义。

所以,教育是希望让孩子对一门知识产生兴趣,这是所有当老师当父母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很多老师说要教孩子一辈子,我想说:“你教不了孩子一辈子,现在孩子的知识比你都要丰富。”

当他有兴趣去学习,知道自己在一个完整的谱系当中,他研究的某一领域可能只是他的一个毛细血管,他会想不断地往里面深挖。

而且我认为未来的跨媒介是很重要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后人们不需要再对某个精准领域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所有创新都在边界处,在交界处。

教育还有一个本质就是让孩子能够选择什么是善良,而善良的前提是多元,要让他们接受多元化的思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夫子在两千年前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教育原则,这个原则过去没有变过,未来也不会改变。

今天的教育太概念化了,大量的教育沉浸在文字、概念里面,破坏了孩子的直觉,告诉你要固化成某种思维来思考问题,要尽可能地变得更理性。我一点也不排斥理性的重要性,但我认为理性不应该成为天真和感性的障碍物,因为只有充分的感性才会变得更理性。

这是今天所有教育的弊端,你会发现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大学,他们所有的创作变得越来越趋同化,而不是变得求异化。在我看来,只要这个求异不对社会构成伤害,就应该要肯定它的意义,并进行鼓励。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四个字:以身作则。

教育的基本逻辑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德有一本书叫做《文化与承诺》,她认为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农耕社会生产力变化很小,所有人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天象种粮食。所以,谁活的时间长,谁就更有发言权。Teacher在中文里是“老师”,即晚辈向长辈学习,这是米德所说的“前喻文化”

工业时代,工程师跟技术员彼此要同时来为一个事情互相学习,共同促就,好比做设计,既需要有设计师,还得有结构工程师,米德把这叫做“并喻文化”(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

今天的变化就更大了,我女儿出生于1994年,但我明确地跟大家说,我的很多认知已经跟不上她了,因为她完全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时代(后喻文化,长辈向晚辈学习)。这个时代的教育,不再是谁天生给谁当老师了,学习也不再是单单学习某种概念,我们更加要掌握的是思维方式。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并不是说“我想了我就在”,而是“我怀疑,我才在”。他认为:“这个世界一切皆可怀疑,只有怀疑本身不能怀疑。”那么在信息时代,我们如何重新认识教育,构建认知体系?

教育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前两年从英国引进了一部话剧,叫《战马》,写的是一战的故事。对一战的历史,很多的年轻人已经不太知道了。

怎么去让年轻人知道呢?《战马》通过给观众增加直觉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

这匹马是由演员来扮演的,不是真马,但这匹马,却形成了人们对这部话剧,乃至这一段历史的深刻关注,它让很多年轻人,甚至孩子开始重新理解一战的历史。

师说|骆新:教育的本质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我相信没有任何一本关于一战的书能够比得上这样一部话剧,没有任何人的讲述,能比得上这样一匹“马”对观众的影响力更大,对吧?

这就是直觉,让你们能够看得见一战,听得见一战。

我在想,难道这不应该就是我们教育的基本逻辑吗?激发你的联想,激发你的直觉,让人更好地去理解问题的本质。

举个例子,你知道人工智能翻译的逻辑吗?

最早的人工智能翻译是基于语法和单词的原理。比如说“吃苹果”——“我”是主语,“吃”是谓语,“苹果”是宾语。 问题来了,“中国队大胜美国队”,谁赢了?中国队赢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谁赢了?还是中国队赢了。

上海人喜欢说:“你不要太可爱哟!”,如果用原来那种基于语法和单词的翻译方式,那就是让你变得可爱一些的意思喽?其实不是,“你不要太可爱”和“你可爱”是一个意思。你会发现用语法跟单词来理解意思不行了,可是今天我们学语言,还是通过记语法,记单词。

第二种方式,就是搜集所有人对这个事情的观感——“趋向所指”,这是个语言学概念,搜集所有的描述方式去翻译。那么这又会出现一个新问题,我们要采取更多的范本去理解它的意思。假如遇到像普罗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文学巨著,可能没有足够多相关的现成的语言可以去解释它,我们该如何去翻译呢?感受意境吗?

最新的方式叫“跨媒介推理”。我们来举个例子,现在有三样东西,有图形,有颜色,有声音。请问它合起来在表达什么?——吃苹果。这就是现在人工智能进行语言翻译的逻辑。

师说|骆新:教育的本质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吃苹果的跨媒介推理

感受生活

沈从文先生在当语文老师的时候,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这个屋子的空气是什么样子?

你们会如何表达呢?

《悲惨世界》里面的冉·阿让是这样说的:我们是穷人,你们是富人,我们是用皮肤感知温度的,而你们则是用温度计。

语言是表达的工具,但是今天很多时候,我们把对词汇的理解等同于对生活的理解了。

可这样的话,“死亡”如何理解呢?

师说|骆新:教育的本质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这是一个摄影师所拍的死亡肖像系列,他拍摄了这些人弥留之际的样子,通过这些影像你可以去想象这个人的一生,体味生命逝去的感觉。这种感受,有时候不是用语言可以描述清楚的。

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读书越晚,反而开悟越早,因为书本会破坏人的直觉,消灭人的感受力。

以前我们学古诗,更多的时候是基于文字的理解,但是中南民族大学的一位王老师通过百度地图把所有诗人走过的路都标了出来。

师说|骆新:教育的本质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在这个图上,你会发现李白为什么那么苍凉,杜甫为什么那么优伤,苏轼为什么那么豁达,都跟他们走过的路有关系。

所谓不远游,无诗情,没真情,无诗意。写《游子吟》的孟郊,46岁才中进士,52岁的时候被发到江苏溧阳当一个小官。离家将近30年,生活极度困顿,他想起当年离开家乡的时候,跟妈妈说等我以后发达了,我来看你,可他妈妈已经鬓发苍白,这是一种怎样的凄凉?

我们从小就背《游子吟》,可是如果你不知道这个诗的背景,又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孩子思念母亲的感觉呢?

师说|骆新:教育的本质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法国哲学家伯格森说:“我们很多的分析,很多的学习方式,只不过是用了一些人所共知的概念来包围美,但是我们从未抵达过美。”



恢复天真

我们需要通过新的更强烈的方式去理解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社会学,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文学……而不是仅仅透过书本上的概念。艺术负责不断地去探索人类表达的边界,而技术,则为此提供可能。

还有一部剧叫《Sleep No More(无眠之夜)》,是一个浸入式的戏剧。它不是只在一个舞台上表演相同的剧本,它的舞台是一整栋建筑,你可以随机从任何一个场合进去,跟着不同的演员走,今天看的戏,跟明天看的戏,全都不一样。

师说|骆新:教育的本质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随着全景摄像机的出现,浸入式体验将会是戏剧影视行业的未来,传统的二维的蒙太奇,一定会在十年之内被打破。

日本的初音未来(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是一个虚拟的人,她的音乐以及她的形象都是由人工智能和各种声音技术完成的,她曾经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做过表演,几万人到现场观看。

师说|骆新:教育的本质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这样的技术,通过激发我们的直觉,能让每个人对自身之外的更加广阔的世界产生真切感受和不同理解,能让人变得更加包容和善良。

一切的教育,若不是以培育人的多元化思维为目的,都是不善之举。换句话说,多元思维甚至是善良的前提。

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她说:“我们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的道理。

只有天真你才有可能成为奥威尔,只有天真你才有可能成为爱因斯坦,只有天真你才有可能成为李白和杜甫……今天的你,还有这份天真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