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底了,看着各位大牛学霸晒出的动辄一年上百本书的光辉业绩,再看看自己未完成的读书计划,你的知识焦虑症是不是更严重了? 问题在于,如果纯粹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为读书学习本身而读书学习,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伪学习”。了解自己的到底需要什么,奔着充实提升能力而学习,才是“真学习”。 以下几种常见的“伪学习”,你有没有中招: 你的手机里是不是存了很多这样的干货:“10分钟掌握运营技巧”,“一张思维导图教你学会沟通”,但实际上除了存下来,从来没有发挥过实际用处; 你是不是参加了无数个打卡群,学习社区,公开课,训练营,开始兴致勃勃,后来兴致全无; 你是不是趁着打折,买了一堆《失控》、《爆裂》、《未来简史》这类代表“未来趋势”、“科技前沿”的书籍,可是买回来就没有打开过。 陷入“伪学习”误区的人,依然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掌握知识本身,而从来不去思考这些知识是我当前需要的么?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他们在意的是干货、打卡和买书这些行为本身,然后产生一种“我在认真读书,我在努力学习”的错觉。然而这样“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发现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接着备受打击,热情消退,最后什么都没完成。 “伪学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所接受的十多年的应试教育,我们在学校塞了一脑袋知识,考试拿到不错的分数,以为这就是学习。 而当你开始工作后,你会发现人生真正的考试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你需要的是一些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如何和意见相反的同事沟通保证项目顺利进行”,“专业意见和上司意见有冲突的时候怎么办”,“两种数据处理方式到底选哪一种”,“如何在一份漂亮的部门工作计划既表明业绩又提出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成人的学习,必须从应试教育下的“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发展,需要什么,你就去学什么和用什么,用最高效的方式,把知识内化成能力。初入职场,大家的起点相近,但这种成人的学习能力会最终决定你的发展速度和高度。 如果是实用类的书籍,比如一本《PPT制作指南》,你不用从头学到尾,只需要翻到自己最急需的那个问题,一边看一边修改;发现自己不擅长处理冲突,一本厚厚的《沟通的艺术》,看完目录就可以先看冲突解决的相关章节,紧接着就在下次沟通时试试是否有用。 如果是文学小说之类的,就得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随心所欲的读。如果心领神会,自然可以一口气读完,如果是《追忆似水年华》这种长篇巨著,读不下去只能说是还不适合现在的自己,完全可以先放一放。实在感兴趣,也可以用看电影、看解读的方式先浅层次学习,然后再循序渐进。 具体到读每一本书时,可以试试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的方法:对内容做减法,对时间做加法。 根据 “二八定律”,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其实只有20%,最重要的20%=你最需要的20%(当然了,专业学习考试不在此列)。 在开始读书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想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要非常具体的写出来,例如在读《沟通的艺术》之前,我想了解: 自己日常沟通时是不是说的太多了? 意见不一致时别人到底在想什么? 和上司发生冲突时应该怎样继续? 对阅读时间做加法的意思是,规定你的阅读时间,而不是阅读内容。“这个月我一定要读完5本书”这种计划笼统又很难执行,但如果你规定自己:接下来的20分钟,我要读这本书;以及,每天晚上的8点到9点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时间,就会很容易做到。 “一个月读5本”太过于模糊宽泛,会对你产生一种“这很难”的心理暗示,但每天几个20分钟,会让你从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逐渐养成习惯形成本能,不知不觉中,你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新的一年,从“心”开始,学会学习,学以致用才是成年人学习正确的打开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