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有云:身无彩蝶双飞意、心有灵犀一点通。宝玉和黛玉之间在天长日久、耳鬓厮磨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皆是通晓心意、触动肝肠,真是心意相通时、几处泪沾巾,这些浓情蜜意,宝钗大概永远不会懂。 其一、初见之刻,似曾相识。 爱情总是那么奇妙,似乎是前世注定。在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见到宝玉的时候,两人便同时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鉴于众人对宝玉“混世魔王”的形容,黛玉心中正疑惑着“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谁知此时宝玉刚好进来,“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亦是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两人“确认过眼神,遇到对的人”。 在得知这样一个天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宝玉满面泪痕,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黛玉亦是被宝玉的痴狂行为吓得,淌眼抹泪的哭了半天,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首、以泪报恩自此始! 其二、隔窗听言,触动肝肠。 宝玉虽是出身官宦世家,却是个叛逆公子,对仕途经济很是厌弃。在第三十二回中,贾政传宝玉去见登门拜访的贾雨村,宝玉心里十分无奈。 在一旁的湘云劝宝玉,“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登时怒怼称自己为“爱哥哥”的小萌妹:“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并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 这些话都被前来探望宝玉的黛玉隔窗听见,黛玉真是“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不觉得已经是泪珠滚滚。 这样的并未当面的说出的话语,比当面说出的各类爱语,还要甜蜜十万八千倍。同样对仕途的不屑,使宝黛在三观上的契合,显得那么一致,那么同频共振。 其三、送帕题诗,我心依旧。 因为金钏的投井自杀和忠顺王府讨要琪官两件事情,宝玉挨鞭子至屁股开花,只能卧床静养。黛玉红肿着眼睛前去探望,对宝玉说了“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此时恰巧凤姐将至,黛玉恐凤姐调笑她,便急忙从后门出去,探病传情只进行了半个篇章。 晚上,宝玉怕黛玉挂念,便支袭人出去,让晴雯给黛玉送去了“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晴雯非常不解,宝玉胸有成竹地说“你放心,他自然知道”。果然,黛玉看到这两条旧帕子,“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随即抛珠滚玉只偷潸,有了肝肠寸断的“题帕三绝”。 宝玉之所以给黛玉送了两条“半旧不新的帕子”,就是要回答了黛玉“我是不会改的”,你的宝玉“还是原来的宝玉”,真可谓:“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 令局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旧帕子,却传递了两个知心人无限的情思和眷恋,实在是心有灵犀、你意我明。 其四、为花伤悲,意趣相通。 心灵的契合,皆在点点滴滴之中。在二十三回中,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看书,看到“落红成阵”,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使花瓣顺水而下。 而此时黛玉也是“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要去葬花瓣。二人还在桃树下边同读了《会真记》,美景仙侣,此景只能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连对小小一片落花的态度,两人都是不谋而合,价值观和意趣超然一致。让读罢《会真记》的黛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其五、你词我意,同悲同叹。 在五十八回中,宝玉由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想到了不久的“绿叶成荫子满枝”,不仅“对杏流泪叹息”,看到有鸟雀在枝乱啄乱啼,心下想道: “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 这些与黛玉的“葬花吟”中,“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之句,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传意,词达情,在诗词上宝黛竟也是这般的心意相通,悲悯同音。 作者:温暖前行,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