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分享: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21)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上)

 罾事物语 2020-12-01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21)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上)

王东海

【原文】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注释】原按:“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而重”,“冒而肿胀”当是“冒风而肿胀”。

肺主气,为金脏,外合皮毛。肺中风邪,风为阳,能耗液;肺司呼吸,秉下降之常,故口燥而喘。肺主天气,头亦主天气,肺为风中则气伤而上逆,头运(摇晃)而身重也。肺中风邪,外应皮毛之气不行,冒风则气聚而成风水肿胀也。

【原文】肺中寒,吐浊涕。

【注释】食入于胃,由脾气输化而上归于肺,肺主布散下降而归膀胱。肺为寒中,则功用全失,寒性粘滞,气聚而液不行。肺开窍于鼻,故浊从鼻出为涕也。

【原文】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注释】浮之虚,气脱于外;按之弱,气损于内;下无根者,根气已离,不能复续,故曰死。

【原文】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注释】肝为风木之脏而主筋,其经与督脉会于颠,开窍于目。风中于肝,故头目瞤动(瞤[shùn],瞤动:肌肉掣动);两胁乃肝经循行之部,肝病则气机不行而作痛则伛行。肝木之邪犯土,土虚则求其助,故嗜甘也(甘入脾土)。

【原文】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

【注释】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恶抑郁,喜条达。肝中于寒,不能遂其条达而太息;其经循两胁,牵引胸痛而不得转侧也;肝寒传胃则胃气不得下行,故食则吐也。

【原文】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注释】肝脉当微弦,弱者弦之反象,为肝气虚,不能施展其曲直之用,按之则如索之劲而无和缓之胃气,而有但去不来或曲如蛇行,而无和缓之真脏脉也,故曰死。

【原文】肝著之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注释】著者,驻也,乃肝部之气停著不行,故常欲人蹈其胸以畅其气,但亦非实邪,其休作有时;在未苦之时,欲饮热者,凡著而不移者,为阴,热者为阳,阳能胜阴也。

【原文】旋覆花汤

施覆花三两、青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方解】旋覆花苦辛咸,苦辛能开通气机,花主散以通络;青葱辛凉,善通肝络;新绛亦活血通络之品,使著者行之之义也。

【原文】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吐。

【注释】原按:此条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原文】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注释】心为火脏,寒中于心则火热内郁,则如啖蒜之感。若心阳素虚者,则寒入而病剧,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虫蛀之隐约流连不已;脉浮者,寒有向外欲出之势,自吐乃愈。

【原文】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动,其脉弦。

【注释】人身之阳气,皆心所主,心体阴而用阳,心伤则体用皆虚,小劳易倦,劳则阳气升浮于上,则头面赤。阳浮于上,则阴凝于下而重也。心血少,则阳热自盛,故心痛而烦热也;当脐跳动者,心为脾之母,心伤则脾土无以资生而自虚,则肾水无制而乘心体之虚而上干;其脉弦者,弦为阴脉,又主饮邪。

【原文】邪哭则魂魄不安,气血少也。气血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注释】原按: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黄帝内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也”。

心主一身正阳之气,阳气者,神也。神乃阳气精华结构而成,但赖阴精以守之,才能安其舍宇。神者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用不失则神明不乱;气血不虚则神气自豪。心伤则气血虚弱则神自怯,而阴精之守乏力,因之阳神散漫,则左股之肝魂、右肱之肺魄而妄动不安,不能主持正常之功用无故而邪哭,总由肺气肝血皆少,若正阳壮盛,阴邪潜消,何惧之有!衰则神怯而生畏,在阴阳二者,互为胜负,或因人事而五志过极则阴阳各造其偏。若心阳衰者,则阴邪扰之,则神明不能自主,则为“癫”,若心血不足而阳邪独亢,而神无阴精以守之,不能制躁越则为狂也。

【原文】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注释】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脉无和缓,真脏脉见,故主死。

讨论交流请加作者微信:w15973406013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