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花袭人名字的玄机

 p0oouuu 2018-12-31

《红楼梦》中袭人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三回,提到她前后有过两个名字,还简单提了一下袭人这个名字的来历,书中是这样进行描述的:

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这里提到了袭人的名字来自一首古诗,“花气袭人”是指散发着花的香气之意,没什么让人感觉特别,就是个有些女人味的名字,只不过这个名字的发音让人读起来怪怪的。这里还提到袭人本姓花,所以书中有时也被人称为“花大姐”,后来又知道她有个哥哥叫“花自芳”,感觉挺象女人名字似的。松樵认为,袭人这个名字的来历很不简单,并不是因为来自古诗,作者在小说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这里面大有文章!

第二次提到袭人名字的来历是在第二十三回,宝玉被父亲叫去训话,颤颤兢兢,如履薄冰,“一步挪不了三寸”,好在贾政这天心情不错,态度也算和蔼,只是传达元妃谕旨,让他和姐妹住到大观园里好好读书,不要淘气。“宝玉连连的答应了几个‘是’”,末了,贾政还是骂了宝玉一通“畜生”。

贾政这回冲宝玉发火的原因是因为袭人这个名字,这算是个小插曲,不过却让宝玉出了一身冷汗,好在贾政还算和蔼,而且王夫人又在身边,总算有惊无险,安全过关。第二十三回文本是这样描写的:

夫人道:“明儿再取十丸来,天天临睡的时候,叫袭人伏侍你吃了再睡。”宝玉道:“只从太太吩咐了,袭人天天晚上想着,打发我吃。”贾政问道:“袭人是何人?”王夫人道:“是个丫头。”贾政道:“丫头不管叫个什么罢了,是谁这样刁钻,起这样的名字?”王夫人见贾政不自在了,便替宝玉掩饰道:“是老太太起的。”贾政道:“老太太如何知道这话,一定是宝玉。”宝玉见瞒不过,只得起身回道:“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王夫人忙又道:“宝玉,你回去改了罢。老爷也不用为这小事动气。”贾政道:“究竟也无碍,又何用改。只是可见宝玉不务正,专在这些浓词艳赋上作工夫。” 说毕,断喝一声:“作业的畜生,还不出去!”

贾政每一次冲着宝玉发火,虽然看上去都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原因都很类似,可实际上作者每次想表达的目的并不是一样的。从表面上看,宝玉居然给自己的丫头取这样“刁钻”的名字,显示出纨绔子弟的日常生活实在是太无聊了,全无求上进之心,因而让贾政又气又恨。其实这回贾政对宝玉的教训,是一种对读者的暗示,让读者一定要好好地想一想袭人这个名字的本意,千万不要当成闲文来读才是。

小说中第三次提到袭人名字的的来历,是宝玉跟朋友们吃饭做酒令的时候,是从蒋玉菡的酒底里说出来的,而且还引得薛蟠在一旁起哄,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作者再次提示我们对袭人这个名字要高度注意。这个情节出现在第二十八回,文本是这样描述的:

(蒋玉菡)说毕,便乾了酒,拿起一朵木樨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众人倒都依了,完令。薛蟠又跳了起来,喧嚷道:“了不得,了不得!该罚,该罚!这席上又没有宝贝,你怎么念起宝贝来?”蒋玉菡怔了,说道:“何曾有宝贝?”薛蟠道:“你还赖呢!你再念来。”蒋玉菡只得又念了一遍。薛蟠道:“袭人可不是宝贝是什么!你们不信,只问他。”说毕,指着宝玉。宝玉没好意思起来,说:“薛大哥,你该罚多少?”薛蟠道:“该罚,该罚!”说着拿起酒来,一饮而尽。冯紫英与蒋玉菡等不知原故,云儿便告诉了出来。蒋玉菡忙起身陪罪。众人都道:“不知者不作罪。”

可见袭人这个名字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必需先从这个线索入手进行分析,看看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第三次提到袭人名字来历情节,作者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巧妙地将蒋玉菡与袭人之间建立起联系,用来暗伏后回二人将结为夫妻——作者总是在这样很随意的细节中不知不觉为后回埋下各种伏笔,所以我们务必非常留心。作者提示我们:“袭人”这个名字的本意就是出自那句旧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来自陆游的诗《村居书喜》: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松樵从这首诗里看不出什么特别的暗示来,应该讲的是春天来得非常快的意思。不过大家注意:“花气袭人知昼暖”和“花气袭人知骤暖”这两句有一字之差,一个是“昼暖”,另一个是“骤暖”,其实两个意思还是有区别的,一个指的是白天变暖,另一个指的是快速变暖,不知道作者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也许又是通假字。

我们还是先将重点放到袭人这个名字上来,看看她的名字到底有什么不一般的含义。

其实,袭人这个名字是在影射薛宝钗,而且影射之深、之巧妙令人惊讶,然而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如此说来,欲知花袭人名字的玄机,我们必须从薛宝钗身上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

第七回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情节,也是多少年来没有人太在意的内容,读者们往往认为这是在瞎扯,其实非常有深意,我们有十分的必要转换思路,重点地分析一下这个情节。这一回里,周瑞家的来到宝钗的住处,于是两个人聊起天来,宝钗跟周瑞家的说自己从小有一种病,而且需要吃一种奇怪的药才能治,还需要终生坚持服药。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因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的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宝钗的病居然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真是太奇怪了,完全违反基本医学常识,读者千万不能简单一带而过,不要以为这是作者在瞎忽悠——书中越是这样奇怪的地方,越是作者有不可直接告人的自信想传递给我们。

好在宝钗的这股“热毒”发作起来没什么特别吓人的表现,不似吸毒者犯了毒瘾。“热毒”在中医里是指“温毒”,指火热病邪郁结成毒,西医上认为是肺部或气管有炎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现在需要打抗生素才成,然而宝钗的这个病可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治不了她的病。

宝钗忽然提到了“秃头和尚”,他应该就是前面提到的仙师“癞头和尚”,他跟“跛足道人”时不时在书中露脸,或明或暗,乐此不疲。这位“秃头和尚”很喜欢在书中到处管闲事,不但管俗界的婚姻大事,还时不时给人治病,专治疑难杂症,什么都会几手,而他给宝钗治病的药方实在太离奇了——实际上这其中有很多象征意义。

宝钗说自己的病是请“秃头和尚”来医治的,普通医生治不了,可见不是一般正常人得的病,而且她的病需要终生服药。这个“秃头和尚”算是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但却治标不治本,治病不除根。

宝钗吃的药也非常古怪,不但配制复杂,而且用料更不可思议,还要有那么多的时间限制,能配出来都是个奇迹,第七回文本是这样描写的: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子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

这段描写虽然很长,而且相当夸张,但却非常重要。作者意在告诉我们,这个“冷香丸”绝非是人间之药,所以读者不要把宝钗的病当作普通人身上的病来理解。但很可惜,一直以来未见有人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可笑的是有人还专门写文章来研究宝钗到底得了什么病,怪不得作者自题偈云“谁解其中味”!书中说宝钗的“热毒”是“无名之症”,这本身就是告诉读者不要太当真。

宝钗的体质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那就是“怕热”,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能够让她得病,所以得吃“冷香丸”去热,宝钗还提到“十二分黄柏”,这个就是清热燥湿的。关于宝钗怕热这一点,书中有一个情节专门告诉了我们,就是宝钗意外发火的那一回,应该说这非常值得大家玩味。

第三十回,宝玉因说话不当,惹得宝钗大怒,来了个“借扇机带双敲”,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钗天生怕热,这在书中我们隐隐的可以感觉到,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她为什么怕热呢?这与她的天生从娘胎里带来一股“热毒”不无关系,相映成趣,其实这其中有很多含义。

大家有没有发现:“冷”是宝钗体质、人品以及性格的主基调,她吃的药是“冷香丸”,她的住所、穿的服饰、甚至她写的不少诗中,都与“冷”有关,所以也被称为“冷美人”。第五回的曲子《终身误》,称其为“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她又姓“薛”,谐音“雪”。第四回“护官符”里又有“丰年好大雪”,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到宝钗仿佛就是“冷”的化身。第六十五回,兴儿说过这样的话:

“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

“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兴儿的话居然透露出这么多信息,居然把宝钗的特点全都说出来了,我们一直以为这只是玩笑话呢。

“冷香丸”的制作过程中提到的那些时辰也都非常独特,感觉是根本没法配成,周瑞家的还说过:“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没想到宝钗居然在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这运气实在是太好了,不知道宝钗把配好的药吃完了怎么办?万一往后没有这样的好运气,这药配不出药来,那岂不要了宝钗的命?

宝钗说那个和尚“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这个仙方“冷香丸”是用很多花配成的,这种配法应该是人世间没有的,其中包括:白牡丹花蕊、白荷花蕊、白芙蓉蕊和白梅花蕊,吃的居然都是花蕊,这可都是花的最精华的部分,读者千万不要把这些花真当成制药的原料来理解,因为花在书中是有特殊含义的,而宝钗又是出了名的不喜欢花儿粉儿的女人,实在是太另类了!这些是在说明什么呢?

宝钗介绍了自己的病和“冷香丸”的制作工艺过程以后,在第八回有一条批语说得非常有意思:“以花为药,可是吃烟火人想得出者?诸公且不必问其事之有无,只据此新奇妙文悦我等心目,便当浮一大白。”

这个批语明确告诉我们,人世间根本没有这样的病和药,不要对此太认真。批语是在强调宝钗发病的时候要吃大量的花做的“冷香丸”,质言之,宝钗实际上吃的是大量的花。所以,重点应该放在“花”上,而不是放在“药”上,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宝钗将“冷香丸”吃下去以后,还真有效果,书中第七回是这样描写的:

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猛一看感觉象是支气管肺炎,吃下“冷香丸”也只能缓解一下,但吃完以后宝钗身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居然出现了“副作用”,这怎么讲呢?第八回有描写说很清楚: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 宝玉道:“既如此,这是什么香?”宝钗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是我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

吃完这个“冷香丸”以后,宝钗身上发出来的一种香味,是“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怎么感觉这么吓人呢?作者在描写这个香气时,还是没有忘记突出一“冷”字!

宝钗不吃“冷香丸”时应该是发不出这种冷香的,所以宝玉问她熏什么香时她才说:“是我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这也证明宝钗自身不会发出香气,而是吃了“冷香丸”导致的。这实际说,是“花”做的“冷香丸”吃下去以后,从宝钗的身体发出的冷香。这里有条批语非常重要:

“这方是花香袭人正意。”

这条批语明确地把宝钗和“钗副”袭人的名字的影射关系给指明了,作者为了说明这一点费了太多的笔墨,绕了一个大圈子,现在总算是让我们找到了正题。

这样看来,袭人的名字是在影射宝钗吃“冷香丸”以后的药物反应,也就是说真正“花气袭人”的是宝钗而非袭人!我们要注意的是,宝钗发出的香气并非是类似盛开的鲜花那样自己发出来的,而是吃下花做的药以后再从体内发出的被消化的花的香气。直白地讲,宝钗体内发出的香气,并非自产,而是吃“冷香丸”以后的“副作用”,这一点很重要。

薛宝钗身上“花气袭人”这个特点,涉及到薛宝钗本性的很多方面,并非仅仅局限于“冷香丸”—— “冷香丸”只不过是作者绞尽脑汁构思的薛宝钗本性的一种象征。(据兰国沧海客《红楼‘梦’已完 —— <</span>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