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要领!终于明白了!

 杜锐洪 2018-12-31



《黄帝内经》诊断技术



1、凡治病必察其下。                         

2、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3、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涩者,皆难治。                  

4、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火芮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侧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举两解不属。     

5、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6、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7、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形气相关,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8、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9、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 脉未盛,经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10、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11、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必败,败者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12、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     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13、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其所病矣。        

14、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15、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 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16、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17、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8、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 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夹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 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字子处也;颧者,肩也;     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藏六府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                            

19、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20、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点击链接感动中国!他天生“无臂”,却顽强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守护大地,照顾病母,激励无数网友……


《黄帝内经》诊断五步骤

1、分别阴阳。

2、审清浊。

3、视喘息,听音声。

4、观权衡规矩。

5、按尺、关脉,观厚、沉、滑、涩。


《黄帝内经》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经典著作。它以气、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将辨证论治作为它的诊疗特点,通过长期观察人体生命现象以及反复验证总结医疗实践的过程,并将其上升至理论高度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这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方法论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中医理论基本原则和重要学术观点。例如“天人合一”等思想形态在现代仍具有前瞻性。特别是中医四诊,它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朴素的性质。医家与患者接触过程中,运用四诊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分析综合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及时准确作出判断。中医四诊的基本原理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四诊中如何从现代观点看望闻问切:


望诊是指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所有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用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的诊疗手法。《灵枢》有云:“诸阳之会,皆在头面,故面统属诸阳。”手足三阳经的会合之处,均在头面部。所以人体面部统属一身阳经。若见“胃热则面赤如醉人”,此为足阳明胃经实热证的典型表现。又若发现体表温度较高,大量不停出汗,病人极度口渴,嘴唇干燥,脉洪大而长。综合以上表现说明病者热中经络,选用白虎汤。《素问·玉机真脏论》有云:“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邪气盛而正气虚弱时,应当泄其邪气,来匡扶正气。说明治疗疾病时如果药性不够猛烈,药效较为缓慢,反而会使病情更加严重。正气日渐虚弱,病情将难以好转。


闻诊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内经》有云:“弦绝音嘶,病深声哕,明讲深察,不可违悖。外感风寒,大荤不戒,浓味恣啖,声哑而咳。喉痛而干,病属初起,不同于前,速疗易治,不可不辨。”肺协调而发生声音。遇风邪,寒或热邪,可能发生咳嗽,痰涎壅盛。声音嘶哑,这是实证。或由于阴虚虚火旺,也多发生声音嘶哑,此为虚证,临床上根据其他兼证加以鉴别,以最终确定证候,有效地治疗疾病。


问诊医者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现在症状、治疗经过等,以诊断疾病。《灵枢·师传》:“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患问所便,使其受病本末,胸中洞然,而后或攻或补,何愁不中乎!”古代医家很早便开始重视疾病发生、发展,并发现其与病患当前阶段的社会、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情绪的高与低会影响人体的机能,人的活动,好的正能量情绪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激励人去努力。消极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会减弱人的体力与精力,活动起来动作缓慢、反应迟纯、效率低下。中西方医家对疾病和环境关系的看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脉诊是指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营气》云:“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脉管包裹精气,是精气日夜不停运行的通道。而血是营气的载体,营气是血在脉中运行的动力。气血相合而成形。当人体失血过多,脉管内血减少,此时脉象如同草穗中空之状,似于捻葱。


《素问—微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诊病不问疾病发生发展时间,是否有精神方面的刺激,饮食起居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是否中毒或被毒所伤,只是诊察寸口,怎么可能正确判断症候,病种,从而解决病人的痛苦呢?说明当时就已发现并总结出对于疾病诊断要四诊合参。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