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011年12月5日领悟到{2011}品茗律后写下的关于{2011}品茗律的人与环境部分,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的,日期是12月8号、9号、10号。
2011.11.08 增城 久违阴雨天
地点:增城老P茶室,时间:16:00,室内温度:26.6℃,室内湿度:73.8%RH,环境气压:1005hPa。
老陈午饭后急冲冲赶往深圳会和小新,今天约好老P讨论测试问题,下午赶去增城的路上,阴雨连绵,望着阴霾的天空,小新有点闷闷不乐,咋就今天赶上阴雨天呢?小新的心思老陈当然明白,这对茶友常年论茶,老陈对小新的担忧完全了解,阴雨天气会破坏小新追求的茶香展现,但并不影响老陈追求的口感愉悦性。
百来公里的路程很快到达,老P刚从云南回来不久,老友相见自然开心不已,话题很快从云南转入今天的正题。
今天我们能三人联测茶品吗?小新很急的问老P,只见老P抬头看看仪表,低头摆弄一会仪器,说:宏观参数中的一个不合测试规范的要求,除非我们采取处理措施,不然测试不规范,测试数据也没有参考价值。小新有些愕然,迷惑不解地看着台面上的温湿度计:这里有啥讲究的?老陈有些不以为然:喝茶的吗,还要看什么宏观参数?
老P笑笑:测试数据都与外部环境相关,我们必须尽量减低外部环境对测试数据的影响,因为外部环境是边界条件,并不是茶本身的因素,但是,当我们探测茶本身的因素时,如果外部环境不当而影响测试数据,那么,数据本身就没有参考价值了。我们生活的物理空间诸种宏观性质中,温度与湿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很大,而H值的测试恰恰是人摄入茶汤后生理的反应,所以我们先要了解一般生理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测试规范,这样测试数据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可重复性就会大大提高而保持一定的精确性。小新扫了一眼温湿度计,突然哦了一声:我明白了,老P你是说温度、湿度有个配合问题,我知道环境中湿度太高人体是以出汗的方式来散发热量,但是出汗显然是存在个体差异,这样的测试数据可能没有参考价值,如果控制在不出汗或者微微出汗状态,那么数据的可靠性就大大提高了。哈哈哈哈哈,老P对小新的敏锐是有所了解的,由衷的开怀大笑:对,果然是高材生。
老陈有些不以为然,常年生活在香港这个高湿环境,出汗有什么出奇,夏季动一动出汗,喝茶出汗,是几乎天天发生的事情,不过想想,今天老P和小新的那番话似乎环境温度、湿度关联了测试数据的可参考性,也就放弃反驳,心想:难道要控制环境来进行测试?老陈喃喃自语后又环视老P的茶室:也没见有啥特别的设计啊。老P看出老陈的心思,说:这样吧,我们先从一般的人体生理学入手,建立测试规范的必要性我想大家都理解了,但是建立规范需要遵循的原则,则是生理学上的前人数据和结论了。
说到这里,老P拿出一本书:《体温生理学》
老P这时候有点严肃起来,似乎带点痛苦地说到:常年测试,感到必须将环境的宏观参数控制在一个范围内,时间长了领悟到可能是个关于人体的基础代谢问题,必须在人体基础代谢最稳定的区间来完成测试,而人体基础代谢与环境的关系,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没有专业的测试手段与环境,长时间慢慢探寻环境宏观参数的配合时,才发现,在这本书里,已经有了相关的图示。小新惊愕地说:这意味着浪费了时间,探求这方面花费的时间。是的,老P对浪费的时间有点可惜状:还是要多看前人走过的路,科学就是知识的积累啊。如果都从头做起,那我们也许一事无成。小新有点感慨地点点头。
一个关键的“环境温度对代谢量和体温的影响”,说着,老P拿出一个放大的图示来
这个图示很重要,它说明存在一个热中性温度区,在这个区域内人体的基础代谢是最稳定的、而且是人体新陈代谢率处于最低的外界环境温度区域。小新这时大叫一声:啊,我明白你寻找这个外界温度区域的意义了,H图的测试本身就是茶汤摄入人体后带给人新陈代谢的影响,如果环境造成新陈代谢本身的不稳定,势必影响测量的精确性,找到一个热中性温度区,在这个区域里人的基础代谢率最低而且最稳定,那么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就大大增加了。小新因兴奋而涨红了脸。老P不紧不慢地指向书中这段话:通常在热中性温度区,人和动物消耗的氧气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生热量也最少,机体不必产生更多的热量或依赖冷却机制以保持舒适,所以热中性温度区又叫做热舒适区
不过,老P似乎有点不放心地说,这本书的这个图示引自另外一本书《特殊环境生理学》
老P拿出伊藤真次的图示如下
三本需要的书籍,我们都看过了,也相互印证对比了一下,环境温度对代谢量和体温的影响图示,来源于(日)伊藤真次的《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但是缺乏对应温度点的直接测量值,引用伊藤真次的图示的《特殊环境生理学》这段的文字描述,和引用《特殊环境生理学》的《体温生理学》的这段文字描述,关于人体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描述相同,均为:27~29℃,未见伊藤真次的描述。《体温生理学》关于下临界温度和上临界温度的数据(哺乳动物、鸟类、人类)比较丰富,伊藤真次关于下临界温度的极地及热带的数据(哺乳动物)比较丰富。不过,说到这里,老P补充说道,环境参数的控制,我们知道了第一个,但是,考虑服装的散热性将使我们陷入无法考量的境地,因此规则上应该是裸露皮肤,短衣短裤。啊,小新又叫出声来:连这都要考虑进来啊。不过小新很快就明白过来,毕竟他学的是理工科,散热不佳的话,皮肤表面接触的服装与皮肤的交界处会形成与外界环境不同的微环境。老陈则陷入沉思,缓缓望望窗外黑沉的夜色,心想下面还不知有多少需要规则的地方,这学理工科的搞起研究来,没日没夜倒也能理解,咋感觉怪怪的?测试还要裸露皮肤,短衣短裤都要考虑。茶不就是茶香和口感嘛,带来愉悦性就是好茶,几十年都是如此判断的,看几天好了,看能折腾出啥名堂来。老陈想着想着差点笑出声来。
天色已晚,看看时间不早了,老P说,大家回去休息吧,明天我们继续其他测试参数的解释工作。老陈,小新同时说:好。怀着复杂、不同的心情,老陈和小新离开了老P的茶室。
2011.11.09 增城 阴雨
地点:增城老P茶室,时间:19:00,室内温度:24℃,室内湿度:70%RH,环境气压:1006hPa。
晚饭后三人聚齐,接着昨天的话题,老陈还想着好笑的测试要裸露皮肤,短衣短裤问题,不免先问个清楚:就先说测试着装吧,老P微笑着对老陈说:这些都有道理在里面,等我慢慢道来,也许是我考虑的过于极端,不过测试的时候反正是一个人在可控房间内,这个可控的意思大家一听就明白,就是控制房间的宏观环境参数,如果对数据的产生具有正面的影响,我们何不采用呢?今晚要讨论测试过程中需要控制的第二个环境参数:环境的相对湿度,目的很显然,就是防止环境不当使得测试过程中人体产生热积,这对H图的有效性具有灾难性的后果,老陈你长期生活在香港,对环境的相对湿度应该深有体会,对于生活在广东、香港地区的人来说,一年中大约有一半的时间都会感受到环境湿度对人体的热舒适性产生影响,我们先谈谈人体热舒适这个概念。我们知道,人体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这也就不断地产生热量,在进行人体自身生理调节的同时,也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保证人体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到外界环境中去,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热量在体内经组织传导和血液循环进行传递的过程,传到体表的热量按不同的散热方式:辐射、对流、传导和水分蒸发等。可控环境下,最优先关注的就是水分蒸发与环境参数的关系,这是因为水分蒸发分为不显汗和显汗两种形式,如果存在显汗形式的水分蒸发状态,那么人体的差异难于被考量进来,如果仅仅是不显汗的水分蒸发形式,问题就小些。老陈关注的测试过程中的服装问题,就是这个要点的推论而已:尽量裸露皮肤,避免服装引起的人体热积,也避免不同服装问题的考量,短衣短裤就没什么特别的了。但是,不显汗形式的水分蒸发是和环境密切相关的,我们昨天说到测试过程中的第一环境参数选择是根据人体基础代谢最稳定的环境温度区间,那么我们只需在此环境温度区间去选择相应的环境相对湿度范围就可以了。而这个环境相对湿度的选择和环境中的人体热舒适密切相关。目前广泛使用的热舒适评价指标是PMV,一种预测平均投票数,综合了人体变量和环境变量六个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代表同一环境下绝大多数人的热感觉,GB/T
18049-2000中这样描述PMV:PMV是一种指数,表明预计群体对于下述7个等级热感觉投票的平均值 +3 热,+2 温暖,+1 较温暖,0 适中,-1 较凉,-2 凉,-3 冷。PMV指数是通过估算人体活动的代谢率及服装的隔热值获得,同时还有几个环境参数 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相对空气流速及空气湿度,这里,服装问题我们可以忽略了,空气温度我们选择了范围,平均辐射温度也可以忽略(我们明天再谈这个问题),相对空气流速也可以忽略掉(可控的环境),剩下的就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代谢率(人体活动也不用考虑,我们测试的时候是基本静坐的姿势),再就是空气湿度了。哈哈哈哈哈哈哈,老P大笑起来:老陈老陈,现在明白那些规则没?我们正是想要消除一些无法考量进来的因素。老陈这时也来了兴趣,变换了一下坐姿,认真听起来。老P继续说明:除了PMV指数,还有一个PPD指标:预测不满意百分比,来表示人群对环境不满意的百分数,一般推荐取PPD为10%,即允许有10%的人不满意,这时的PMV指数在-0.5~+0.5区间,这个规定蛮有趣的,我们常听这差异那差异的,不满意的人在那10%里,我们可以不听,哈哈哈哈哈。老陈和小新这时也跟着大笑起来。言归正传,老P认真地继续讲解:现在我们重点要考虑环境的湿度选择范围了,有了这些指标就好办多了。这时老P拿出一篇论文的复印件来,摊开了论文中的一个表格
你们看看,根据刚才所说的关于PMV指标和PPD不满意百分比,现在可以做出一个论断来,老P鼓励老陈道,老陈凑前仔细看了看表格,说道:室内空气温度30℃,轻风下,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范围是43~57%,微弱风下是43%,室内空气温度32℃,轻风下只有41%。小新也点了点头:对。呵呵,没想到复杂的问题居然就这么解决了,老陈感叹道。老P接着说:虽然这篇论文的测试没有在我们的第一参数(27~29℃)下进行,不过我们可以估算下我们需要选择的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范围,按照趋势看,如果可控环境存在轻微风,那么大约在50%RH。这个选择符合我们测试过程中的感觉,仅有轻微的显汗水分蒸发现象。老陈和小新同时出了一口气,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别急下结论,我们巩固下这个结论,老P说着又拿出 GB/T 18049-2000来,指着一个图表:人处于坐姿时,座椅可提供 0 clo 至 0.4 clo 额外的隔热值,何况我们可以选择透气良好的藤椅,还有这里,汗衫 0.04 clo ,短裤 0.06 clo ,看这个图示:
阴影区表示最适温度的舒适范围±Δt,其中 -0.5 < PMV <
+0.5 ,相对湿度为 50% 。轻微的主要为坐姿的活动,met=1.2 。1 met = 58.15
看着老陈、小新兴奋的笑脸,老P开始总结道: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广东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白天环境的温度都在30℃左右,这就需要借助空调来降温,将测试环境温度调整到我们的宏观控制第一参数:27~29℃之间,保险起见,在27~28℃之间为佳,温度梯度不大,这样空调的风量无需过大,也间接控制了环境的平均风速是轻微风,借助空调降温有个好处就是可以附带将测试环境的相对湿度降下来,一般夏季广东白天的室内湿度常常在 60~80 RH ,实践中控制在空气相对湿度为 50% RH 毫无困难,宏观控制的第二参数也解决了,一箭双雕呢,哈哈哈哈哈。小新兴奋的有点涨红了脸,说:那么我们明天可以开始测试茶品的H图啦?老P摇摇头:不行,解决了可控环境参数,还有其他重要的东西要考虑。老陈不解地看着老P,心想:这家伙花样到挺多。老P说道:今天不早了,明天我们开始讲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测试时间点的问题,那是个内源性的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小新一下子明白过来:哦,除了稳定的基础代谢(测试时的环境温度范围)及不显汗水分蒸发散热(测试时的环境相对湿度范围)外,不考虑这个因素,确实不行。老陈不解地望望小新,小新对老陈说:你忘记测试茶品的H图是啥?喝过茶汤后的体温变化线啊,如果人体体温昼夜节律不考虑进来,体温的叠加就会影响H图的可参考性。哦,老陈忽然明白了过来,心想:天啊,世界原来如此复杂。
2011.11.10 增城 阴雨
地点:增城老P茶室,时间:19:00,室内温度:26.6℃,室内湿度:73.8%RH,环境气压:1005 hPa。
两天来,好像看世界都不同了,老陈走入老P茶室之前,和小新说道,小新不以为然地回应:寻求方法嘛,数据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世界是复杂的,数据的局限性很大,但是能有效描述与接近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好方式,比如解决环境的热舒适问题,尽管是寻求不显汗的环境参数,解决的方式用的是统计学的方法和投票机制,今天的话题还在生理学领域,我们随老P一路走下去,思考下以前我们看问题的局限在那里,或者是个眼界问题,我们知道的世界还太窄。
入座后,老P直接切入今晚的正题,拿出个图表来:这是普通生理学书籍上关于人体体温昼夜节律的图示
图3-1 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图示
老P扬扬手中的一本书 《生物节律与时间医学》
老陈看了看体温昼夜节律的图示说:嗯,明白老P强调测试时间点的选择问题了,就是说,即使我们没有摄入茶汤,如果我们在中午某个时机开始测量体温,那么也会出现和H图同样的体温线,而且也存在有效突破和有效穿破37℃线,形成一个没有摄入茶汤的H图,这样就显得有点荒谬了。哈哈哈哈哈,三人同时大笑起来。老陈你说的很对,这些细节,都必须被考虑进来,测试数据才有说服力,老P扶扶眼镜继续说道:节律现在被考虑进来了,但是有些细节还得搞清楚,比如,生理学书籍上说的体温,是指什么,人体体温分布是个场,各处都不相同,虽然血液的循环将体内各组织器官的热量带向体表,但是人体的体温分布还是不均匀的,而且在各种环境当中还存在自有的体温控制机制,生理学上将右心血液的温度代表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临床上通常采用测量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来表示体温
(二) 平均皮肤温度,不同部位皮肤温度的差异很大,所以需要测算平均皮肤温度(mean
shin temperature,MST),即尽可能多测一些部位的皮肤温度,然后求平均值。为简便计算,可将体表划分为头、上臂、手、胸、背、大腿、小腿、足等8个区。在每区选一个测温点作为该区的代表点,测量该点的皮肤温度,将各区测温点的实测值分别乘以该区占总体表面积的比例,然后将这些数值相加,便得到平均皮肤温度(
式中0.2和0.3分别为各区占总体表面积的比例系数。
3.2
式中的
图3-2 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体温分布 至此,老P合上书籍说:我们知道了存在一个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在认识这个节律的同时,我们还讨论了关于人体正常体温和测量时需要注意的人体外部环境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被考虑进来,就是这个人体体温昼夜节律的稳定性问题,也就是节律的内源性这个概念,说着,老P又指了指另外一本书的书签标记处:生物节律是生命活动的固有规律。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存在生物节律,这已为大量的观察和试验研究所证实,并得到普遍的承认。至于生物节律是机体本身固有的一种规律,还是机体对环境周期性变化的反应,或者说,生物节律是由内源性机制发动和控制的、机体主动的规律性变化,还是外环境周期性变化所造成的被动结果,虽经长期讨论,迄今仍存在不同观点。但是,经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研究,目前普遍认为:尽管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早期来看,地球物理因素的周期性变化是生物节律的根本起因,而且至今仍对生物节律有主要影响,但现存生物的绝大多数生理节律,已是由机体中有测时功能的机构所发动和控制的内源性节律,即是机体生命活动主动变化的固有规律。如果说生物节律是周期性变化的环境影响的结果,那么,当机体处于环境因素恒定不变的条件下时,其生物节律即应不再存在,但实验结果并非如此
小新这时叫了起来:老P你是想说,除了我们测试时必须要避开体温昼夜节律的体温高点,选择体温下降时段进行测试外,还要注意的问题是关于人活动与否和体温昼夜节律的关联,现在看来这个关联不存在,因此测试数据更加有参考意义吧?对的,老P点点头:这个问题还必须深入讨论一下,为将来数据的可参考性加大保险系数。我们现在考虑的各种因素,是我们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并不是说只有这些问题需要被考虑,进一步的扩展是必要的,也是为了更加充分地考虑相关问题。
小新有些不解:老P,你好象话中有话。老P回应小新说:是的,我们经常问自己,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能干什么?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那么,现在我们在干什么呢?一下子还不能看清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是在更大的一个蓝图上工作,这个蓝图就是当我们将一个整天问题分割开部分后,所有被分割的部分集合构成一个架构,在这个架构上我们来绘制蓝图。小新不解的问:蓝图?对,老P微微笑了笑,说:蓝图,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哲学层次上去理解,我们现在还没有展开这个部分,但是,我们可以先描述一下就当下来说具体的步骤。我们三天来讨论的问题,其实是关于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对吧。哦!小新敏感地叫了起来,对!实际上H图的形成和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直接相关的,是其中摄入茶汤后“加载”在正常体温波动之上的“茶的效应”,我们就是用这个效应来“衡量”茶的好与差,进一步的扩展人体体温昼夜节律的问题,就是将尽可能应该被考虑的影响因素考虑进来,不明说的、而应该知道的问题的存在,作为一个“背景”,呵呵,这时你老P经常的用语,“背景”,很有意思,一下子说不完全、不完备或者不清晰的影响因素,归入“背景”,这样我们可以轻装上阵,待影响因素“爆发”出来,我们再将这个不能忽视的影响因素明确考虑进来。
哈哈哈哈哈,老P对小新有点刮目相看了:小新,你勿被我套入我的框架内,你还是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我展开总体架构上蓝图的这个局部,是为了展示我们思考的方向。说着,老P拿出两个图示来: 图3-3 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图3-4 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示意图
一般生理学教科书上关于人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宏观图示基本差别不大,只是侧重点不同及宏观项目的缩减,注意,在我们未来的蓝图上,关于人体体温环节的基点就是这种能量的来源与去路的宏观演示,看热量在那里产生,以及我们如何尽量降低个人测试过程中的相关因素的无穷差异带来的影响。抓住主要的影响因素,将无法完全描述、无法完备描述、甚至是没有清晰描述的影响因素暂时放入“背景”中去,并不是因为“背景”的存在或者“背景”的不确切,我们就不能进行我们的工作。我们现在稍微在生理学意义上,作些概念的严格表述:即使在安稳地睡眠,为维持体温、心脏的跳动及肌肉的紧张状态等,也仍需要能量。为维持生命而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代谢量称之为基础代谢量。该量为精神及肉体都处于安静状态,同时消化系统也处于停止工作状态下的仅为维持生命所必要的能量值
测试规范一:测试环境温度范围为27~29℃, 一般选择在28℃以下 3.3
测试规范二:测试环境湿度控制在50% RH左右 3.4
测试规范三:测试环境微风或者轻微风 3.5
测试规范四:静息 3.6
测试规范五:消化系统停止工作 3.7
测试规范六:测试时间点的选择在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处于下降过程时, 体温未摄入茶汤时,一般不超过36. 8℃ 3.8
测试规范七:测试时,着装为背心、短裤,尽量裸露皮肤 3.9
如果仔细观察图3-3和图3-4,在能量释放阶段,就有热量产生(也就是自然界没有卡诺循环),这个地方是我们能直接观察与测量的,在能量的转移和贮存方面,我们无法简易测量获得其值,当作“背景”去考虑了,在利用阶段,肌肉收缩、合成代谢与生长及机械能等产生的热量,也是我们能直接观察与测量的,这样在一个大的(能量贮存)“背景”下,我们的测试规范就是尽量减低那些能被我们观察与测量的热量在无穷因素影响下的差异,获得相对可靠的测量数据。在蓝图中,生理学上的认识将不断增加测试规范的项目,直到将重大的影响因素都考虑进来。
小新想了想说:生理学意义上的测试规范,概括了大概是最重要的参数了,其他的,比如海拔(这包括了环境气压的影响)、四季、人工控制环境的差别等,都在“背景”之中了。对,老P回应到: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背景”有什么,也就是我们说的无穷因素中现在能被考虑进“背景”的因素。
考察环境温度对基础代谢的影响:这点在3.3中已经被考虑了,
考察食物导致的产热作用:消化食物引起的代谢增加与每159J(热量单位,焦)的食物增高核心体温0.01℃相一致或大约食物热量的10%~18%。然而,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仅仅引起代谢率增加4%
持续1小时,蛋白的消化可增加30% 并持续数小时。核心体温的增高又可反过来引起外周皮肤的血流和温度的增加。禁食可以降低核心体温和肤温。人类的摄食行为存在明显的近日节律,白天高而晚上通常较低。食物产热效应也表现出近日节律,表现为相同的食品在上午生热作用最大,下午较少,晚上最少
测试前摄食尽量注意随季节减低蛋白食物的摄入量 3.10
考察肌肉活动导致的产热作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明显。只要轻微的肌肉活动即可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影响能量代谢;运动强度越大,耗氧量增加越多,产热量越多。剧烈运动时直肠温度甚至超过41℃,肌肉温度可达42~43℃
考察体温测试点的选择:热生理学家通常所说的体温是中心温度和皮肤温度的加权平均值。尽管中心温度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通常通过测量直肠温度来评估),并且皮肤温度从身体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变化相当大,但是体温(
体温的测试值是用腋窝温度近似替代的 3.11
考察光环境: ●保持节律有条不紊的关键是光照。大多数人造光源,调节生物钟运转的能力不强。理由是,它缺少可对节律发生影响的波长光能量。《时间生物学》崔允文
参考文献
【1】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
【2】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21
【3】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20
【4】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21
【5】吕永达,霍仲厚主编。特殊环境生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05
【6】吕永达,霍仲厚主编。特殊环境生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05:P94
【7】(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
【8】(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P100
【9】(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P100
【10】冯雅,刘才丰,除湿是解决室内热环境的有效措施,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1年2月 第23卷 第一期
【11】冼励坚主编,生物节律与时间医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07:P158
【12】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9
【13】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12
【14】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13
【15】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13
【16】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13
【17】冼励坚主编,生物节律与时间医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07:P4~5
【18】(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P24~25
【19】(日)伊藤真次著,吴今义译。人体昼夜节律。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04:P140
【20】(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P44~45
【21】王正荣主编,时间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7:P148
【22】(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P46~47
【23】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29
【24】(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P45
【25】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29
【26】Roberto Refinetti 编著。近日生理学(原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8:P179 【27】崔允文 《时间生物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P 156
【28】崔允文 《时间生物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P3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