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66讲 《运笔论》 其由数意

 長江頭 2019-01-01

一、原文

試言其由,略陳數意。止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書贊》、《太師箴》、《蘭亭集序》、《告誓文》,斯並代俗所傳,真行絕致者也。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從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

二、注释

①《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楷,世传系王羲之亲书于石。唐太宗李世民购王羲之书作皆纸本,独此为石刻。原石与太宗同葬昭陵,后陵为五代十国时期耀州刺史温韬所发,得此石,石已破裂。宋代为高绅所得,束之以铁,其末行仅存《海》字,因而拓本称《海字本》。其后不知所亡。

②《黄庭经》:王羲之书,末尾署有书写日期和地点:“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山阴县写”。

③《东方朔画赞》:王羲之书,小楷。上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是书与王敬仁”题款。王修殁时,其母纳入棺中,以之殉葬。一说真迹传至唐代,藏于内府。现得见者皆刻贴。

④《太师箴》:王羲之书,今无传本。

⑤《兰亭集序》:王羲之撰文并书。行书,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生平得意之作,书成后数度謄写均不及草稿,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极好王羲之书,竭天下之力搜之,当时为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弟子辨才所藏,不肯献出,太宗使侍臣萧翼诈取之。其后据传与太宗同葬昭陵,致使真迹永失。今传摹本有虞世南、欧阳询、禇遂良、冯承素等摹本。

⑥《告誓文》:王羲之撰文并书。真迹原藏唐内府,后失不传。今传本为旧拓翻刻。

  郁:郁闷气愤而不能发泄。

   从横争折:指书写笔画随着书写内容的情感起伏作较大幅度和较大力度的回折。墨迹为“从”,当属“纵”,笔误。

⑨私门诫誓:关起门来,在自己家里发誓。“私门”,猶“家门”,与官府之“公门”相对而言。“诫誓”,发誓。

⑩情拘志惨:情绪无法发泄,神志惨淡。    

三、译文

历代书法家如此之多,为什么只有王羲之的书作会得到后世人们最广泛之推崇呢?现在试谈谈其中的原由,并对这些原由做几点简略陈述。以王羲之所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六篇书作为例,这六篇书作均为民间广泛流传的法帖,是学书人临摹学习楷书和行书的最好范本。书写《乐毅论》的时候,笔墨间反映和表现出的是一种内心的郁闷与气愤,想发泄而又无法发泄的情感;书写《东方朔画赞》的时候, 笔墨间表现出了对东方朔的为人处世的认同与赞美之情,其运笔用意又显示出了瑰丽奇特的情感;书写《黄庭经》的时候,笔墨间又体现出了一种愉快高兴而无物无欲的思想情感;书写《太师箴》的时候,思想与嵇康产生了共鸣,笔锋随着书写内容的情感起伏作较大幅度和较大力度的回折;到了为《兰亭兴集》作序的时候,则寄情山水,笑傲人生,神情奔放,心手双畅,笔墨随着思绪的飘逸而纵情挥洒;当关起家门发誓不复做官时,则心情沉重,神志惨淡,想发泄又无法发泄,这一思想情感全都体现在他的《告誓文》的笔墨之中。

四、品评

“试言其由,略陈数意”句。“试言”,谈一谈,说一说。“其”,指的是上一章中所提出的问题,即为什么只有王羲之的书作会得到后世人们最广泛之推崇?“原由”,原因。“略陈”,简单陈述。“数意”,几点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历代书法家如此之多,为什么只有王羲之的书作会得到后世人们最广泛之推崇呢?现在试谈谈其中的原由,并对这些原由做以简略陈述。

“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句。“止”,仅,只。“止如”,仅以此为例,只以此为例。《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六篇,均为王羲之传世名作。其中前四篇为王羲之书,后两篇为王羲之撰文并书。“斯”,这些,即这里所提名的六篇王羲之书作。“并”,同时。“代”,时代,每一个时代。“俗”,普遍,广泛。“传”,留传,传播。“真”,楷书。“行”,行书。“绝”,最好的。“致”,达到,实现。这句话的意思是:以王羲之所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六篇书作为例,这六篇书作均为民间广泛流传的法帖,是学书人临摹学习楷书和行书的最好范本。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句。《乐毅论》,夏侯玄 著。夏侯玄(209—254年),字太初,夏候尚之子,夏侯霸之侄,曹爽姑姑的儿子。少时博学,才华出众,精通玄学,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乐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燕上将军。公元前284年,乐毅率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首战于济水之西,大败齐军。乐毅遂遣还各诸侯军队,率燕军陷城夺地,半年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三城未克。前278年,齐国大将田单进行反间,燕惠王派骑劫为大将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欲加罪于自己,遂弃燕而西向去赵。乐毅奔赵后,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后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怫郁”, 郁闷气愤,而不能发泄。王羲之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人,书写情感受到了书写内容的感染,运用自己的笔墨在为乐毅鸣不平。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写《乐毅论》的时候,笔墨间反映和表现出的是一种内心的郁闷与气愤,想发泄而又无法发泄的情感。

“书《画赞》,则意涉瑰奇”句。《画赞》即《东方朔画赞》,晋夏侯湛著。夏侯湛,西晋文学家,字孝若,谯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文章颇有文采,以《文选》所载《东方朔画赞》最为著名。“瑰奇”,瑰丽奇特。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有“大隐隐于朝”之才能情性。《画赞》序文曰:“先生瑰玮博达,思周变通,以为浊世不可以富贵也,故薄游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颉顽以傲世。傲世不可以垂训也,故正谏以明节。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诙谐以取容。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驰张而不为邪,进退而不离群。若乃远心旷度,赡智宏材。倜傥博物,触类多能。合变以明策,幽赞以知来”。序文又曰:“仆自京都言归定省,睹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徘徊路寝,见先生之遗像;逍遥城郭,观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怀,乃作颂焉。”赞曰:“矫矫先生,肥遁居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涅而无滓,既浊能清。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写《东方朔画赞》的时候,笔墨间表现出了对东方朔的为人处世的认同与赞美之情,其运笔用意又显示出了瑰丽奇特的情感。

“《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句。《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写。讲述道教养生修炼的道理,其中又吸收了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黄庭”一词见于汉代。五行学说中土居中,色尚黄。古人认为,黄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士族文人多尚老庄学说,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文学家喜好《黄庭经》,或写法帖,或为文作序,王羲之就是书法帖者。“怡”,快乐愉快。“怿”,喜欢,高兴。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写《黄庭经》的时候,笔墨间又体现出了一种愉快高兴而无物无欲的思想情感。

“《太师箴》,又从横争折”句。《太师箴》,魏晋时期思想家嵇康著。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由于他采取不与司马氏政权合作的态度,终被司马氏政权迫害,惨遭杀害,死时年仅四十岁。当他被捕下狱时,太学生数千人为之请愿,要求留下他当老师。《太师箴》通过赞美传说中的古代社会,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特别是对司马氏“竭智谋国”的行为作了抨击。嵇康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下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王羲之的思想与嵇康的思想有许多相同相似,在书写的时候,产生共鸣是非常自然的事。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写《太师箴》的时候,思想与嵇康产生了共鸣,笔锋随着书写内容的情感起伏作较大幅度和较大力度的回折。

“暨乎《兰亭  兴集》,思逸神超”句。“暨乎”,到了。《兰亭兴集》,即《兰亭序》。“思逸神超”,思绪飘逸,神情奔放。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兴集》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兰亭,山清水幽,风景秀丽。此会乃风雅集会,引觞曲水,畅叙幽情,何其乐哉!王羲之作为此会的组织者,乘着酒兴,即席挥洒,何其快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为《兰亭兴集》作序的时候,则寄情山水,笑傲人生,神情奔放,心手双畅,笔墨随着思绪的飘逸而纵情挥洒。

“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句。“私门”,猶家门,相对于官府之公门而言。“诫誓”,发誓。“私门诫誓”,关起门来,在自己家里发誓。“情拘志惨”,情绪无法发泄,神志惨淡。王羲之与王述有宿怨,后来王述做了扬州刺史,检查会稽,正好是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管着王羲之。王羲之深感在王述手下做官对自己是一种耻辱,便称病辞掉了会稽内史的官职回家赋闲。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在父母坟前发誓后,写下了今生不复为官的誓言,即《告誓文》。王羲之虽然也做官,但它的骨子里是文化人。文化人追求的是正直与正义,做官讲究的是实际与权谋。追求很美好,但却不能改变现实,当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候,必然“情拘志惨”。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关起家门发誓不复作官时,则心情沉重,神志惨淡,想发泄又无法发泄,这一思想情感全都体现在他的《告誓文》的笔墨之中。

上一章讲了王羲之书法艺术得到后世人们最广泛之推崇的原因:“岂唯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这一章则是对王羲之书法艺术“情深调合”的具体说明。即“试言其由,略陈数意”。

这一章前半部分孙过庭一口气列举了《乐毅论》等六件王羲之传世书法艺术作品,并且指出,这六件书法艺术作品是“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所要说明的问题是,王羲之是书法人心目中的宗师,书法人的普遍认同就是最好的理由。后半部分则具体说明了王羲之六件书法艺术作品中各自的“情深调合”。孙过庭指出,王羲之在书写不同内容的时候,随着书写内容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书写思想情感,在具体书写时有着不同的运笔用意,而且能将自己内心深处的书写情感通过自己的笔墨巧妙地表现反映出来,使不同内容的书法作品涵泳着不同的“书法艺术语言”,以此达到其“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书法艺术创作目的。这些书作均是王羲之书法艺术“情深调合”的最好见证。

通过品评,清楚地看到“书圣”王羲之在没有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可依据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书法艺术天才和聪明智慧,已经感悟到了“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一中国书法艺术之旨,在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自然地、自觉地将自己的这一感悟贯穿体现在了自己的书法艺术作品之中。孙过庭用事实说明了王羲之书法艺术作品的“情深调合”,而王羲之书法艺术作品的“情深调合”则让人们坚信了王羲之于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书圣”地位,同时也让人们坚信了孙过庭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正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