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85讲 《授书论》 便以为姿

 長江頭 2019-01-01

一、原文

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

二、注释

 偏工:偏面地追求书法艺术中的某些技法技巧。

 尽善:对书法艺术中的各种技法技巧全都能够熟练掌握且能够综合运用。

 学宗一家:学习书法艺术时,效法于某一流派。

 变成多体:将所效法的某一流派的书体字形演变成为多种不同的书体字形。

 随其性欲:随着书写情感以及书写情感的变化发展所形成的书写意境的变化而变化

 便以为姿:按照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字体字形以及不同的表意情态。

三、译文

学习书法的人应该知道,做到对书法艺术中的某些技法技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是容易做得到的,而对书法艺术中的诸多技法技巧全都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能够综合运用那就难以做到了。学习书法的时候,虽然学习效法的是某一家或某一流派,但学成以后,就要将所效法的某一家或某一流派的书体字形演变成为多种不同的书体字形。在实践应用中,字体字形的变化,没有不是随着书写内容、书写情感以及书写情感的变化发展所形成的书写意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并按照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字体字形以及不同的表意情态。

四、品评

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句。“是”,加重语气。“知”,知道,应该知道。“偏”,单独注重某一方面。“偏工”,偏面地追求书法艺术中的某些技法技巧。“就”,完成。“易就”,容易完成。“尽”,全,全部的,所有的。“善”,擅长,熟练掌握运用。“尽善”,对书法艺术中的诸多技法技巧全都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能够综合运用。“求”,追求,要求。“难求”,不容易达到,难以做到。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书法的人应该知道,做到对书法艺术中的某些技法技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是容易做得到的,而对书法艺术中的诸多技法技巧全都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能够综合运用那就难以做到了。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句。“虽”,虽然。“宗”,在学术上或艺术上效法。“家”,学术流派。“学宗一家”,学习书法艺术时,效法于某一流派。“而”,连词。“变”,变化。“体”,书体,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书体。“变成多体”,将所效法的某一流派的书体字形演变成为多种不同的书体字形。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书法的时候,虽然学习效法的是某一家或某一流派,但学成以后,就要将所效法的某一家或某一流派的书体字形演变成为多种不同的书体字形。

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句。“莫不”,没有不,没有不是。“性欲”,书写情感以及书写情感的变化发展所形成的书写意境。“随其性欲”,随着书写情感以及书写情感的变化发展所形成的书写意境的变化而变化。“便”,就。“以”,依,按照。“为”,变成。“姿”,字体字形的表意情态。“便以为姿”,按照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字体字形以及不同的表意情态。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实践应用中,字体字形的变化,没有不是随着书写内容、书写情感以及书写情感的变化发展所形成的书写意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并按照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字体字形以及不同的表意情态。

这一章一共只有三句话,三句话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书法学习中的“偏工”与“尽善”的关系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学成以后的“学宗一家”与“变成多体”的关系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创作实践中的书体变化与达情表意的关系问题。三个问题中既有书法学习中的问题,又有书法创作中的问题,跨度之大,非同小可。三个问题前者均为后者之前提,前者与后者均为因果关系,联系之紧密,很不寻常。三个问题全都是书法艺术中的大问题,是一般书法家难以做到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却又是书法家必须做到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三句话阐述了如此三个问题,真可谓是一字千金。

第一个问题:书法学习中的“偏工”与“尽善”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孙过庭仅仅只用了八个字“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这八个字中用于阐述的只有四个字,“易就”与“难求”。这四个字还可以简省,简省为两个字,“易”与“难”。“偏工”与“尽善”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易”与“难”的关系。“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这句话,意思很明白,道理很简单,一般的学书者都可以理解。对于一般学书者都能理解的问题,孙过庭为什么还要将其作为书法学习中的大问题提出来呢?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不一定去做,去做不一定能做到。反映在书法实践中,就是追求难还是追求易的问题。

学习书法艺术的要求是“尽善”而不是“偏工”,书法家应该做到“尽善”,而不是仅仅做到“偏工”就可以了。这是对书法家的要求,而事实上是书法学习者中有相当多的人达不到这一要求,他们做不到“尽善”,而只能做到“偏工”。一方面是要求很高,一方面是相当多的人做不到,怎么办呢?淘汰,大量淘汰,中国的书法家千百年以来,一直就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前行着,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书法的人很多,而成为书法家的人很少的原因。通过淘汰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呢?问题远不止这么简单,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有那么一些书法学习者,他们并不甘心情愿接受淘汰这一现实,他们不仅对于他们的不能“尽善”不以为然,还为他们的“偏工”沾沾自喜,津津乐道,甚或用他们的“偏工”忽悠鉴赏者和收藏者,而相当多的鉴赏者和收藏者还真的被这些就“易”的“偏工”者们忽悠住了。

孙过庭将“偏工”与“尽善”的关系作为书法艺术中的大问题提出,其目的就是要告诉书法学习者,书法是一门抒发情感表达意境的艺术,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书法艺术必须是多种书体字形的变化,多种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仅仅只靠某一种不变的书体字形,只靠少数单一技能技巧的发挥是无法达到达情表意这一目的。不能仅仅只满足于某一种书体字形的掌握,只满足于少数技能技巧的掌握,而应该追求各种书体字形的多变,追求诸多技能技巧的“尽善”。告诫一些书法学习者不能为自己的“偏工”窃喜,而应该努力做到“尽善”。告诉鉴赏者和收藏者不要被某些书法人的“偏工”所忽悠。

第二个问题:学成以后的“学宗一家”与“变成多体”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书体形式要为书写内容服务和书体形式必须与书写内容统一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没有专门论述,只是将这一思想贯穿于部分章节之中。

书写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书体形式的多样性,而学习书法的人初入书法之门时又都是“学宗一家”,学成以后却面对的是不同的书写内容,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变成多体”,用不同的书体形式去反映表现,只有将自己的“学宗一家”“变成多体”才能与之适应。从“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现在讨论的对象已经不是学书者了,而是具有一定能力水平的学书者,即学成者或者说书法家。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这句话意思很明白,但玄机很深妙。“变成多体”如何变?相当多的书法家不悟,不悟的原因是,他们当初学习书法时没有做到“尽善”,或者是他们所学之宗很可能就是一种“偏工”。对这样一些书法家,他们对“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这句话是很难理解的。退一步说,既就是理解了,也不一定去做,去做了也不一定能做到。客观地说,他们能做到“学宗一家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必须明白,相当多的书法家做不到并不能说明书法艺术的这一要求错了,更不能因为相当多的书法家做不到而人为地降低书法艺术的这一要求。

一方面是要求很高,一方面是相当多的书法家做不到,怎么办呢?要么被淘汰,要么去努力。问题出在相当多的书法家,一是不甘心被淘汰,二是没有“变成多体”的意识。他们只会写“学宗”体,而不会写其它体,也不知道怎么去变体。他们不论写什么内容,也不考虑这个内容在什么地方用,只要提笔就是“学宗”体。更有甚者,他们敌视其它体,敌视“变成多体”。他们认为他们所学之宗是书法艺术中的“正宗”,他们为他们的“学宗”体沾沾自喜。他们用他们的“学宗”体迷幻鉴赏者和收藏者,而相当多的鉴赏者和收藏者还真的就被忽悠了。

大家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的笑容很可爱,但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不论见到什么人,也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逢人就笑,大家会说他什么?一定会说这个人有“神经病”。做人是这样,作书为什么就不是呢?孙过庭将“学宗一家”与“变成多体”的关系作为书法艺术中的大问题提出,解决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简单直白地说,解决的就是书法艺术中的书写 “神经病”问题,其目的就是要告诫书法学习者和书法家,不能仅仅只满足于所学一家书体的掌握,而应该追求书体的多种变化,做一个精神正常的书法家,不要做书法艺人中的“神经病”。告诫鉴赏者和收藏者,要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水平,要追求书法艺术的高品位,不要被某些人的“学宗”体所忽悠。

第三个问题:创作实践中书体的变化与达情表意的关系问题。“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是书法艺术的宗旨,“取会风骚之意”是书法艺术最高层次的要求,“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便是书法艺术的宗旨和书法艺术的最高层次的要求在书法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孙过庭从理论上将这一问题阐述清楚了,但是践行的难度很大。书法学习者书法家包括一些人们所认为的大家,他们做不到“尽善”而只能做到“偏工”,做不到“变成多体”而只能做到“学宗一家”。让他们践行书法的“达情表意”,让他们在他们的书写中“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去“达情表意”难度太大了。                 

一千多年的书法艺术实践告诉人们,问题的可怕和悲哀之处并不在于书法理论践行的难度上,而在于书法艺术发展的导向上。千百年来,尽管一些书法人只能做到“偏工”,只能做到“学宗一家”,达不到书法艺术的高层面,但他们在书法界的地位很显赫,影响很大,门徒很多,市场很广,尤其是他们有一批追随者和吹捧者。这些追随者和吹捧者极尽阿谀吹捧之能事,不仅不以为这些人是书法艺术中的“低能”者,是书法人中的“神经病”,反而标榜赞美这是某某人的个人特色和风格,尊他们为大师,并趋之若鹜。由于书法艺术导向的错误,发展到今天,书法艺术竟然背离了美的轨道,向丑的方向发展,“丑书”人招摇过市,“丑书”竟捧走了“兰亭”奖。每每看到这些现象,书法人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人群中的“智障”和“神经病”人,他们的特色和风格怎么样?比起普通人,比起聪明人,要明显的多得多。为什么没有人去标榜和赞美他们的特色和风格呢?人群中的“智障”和“神经病”人,他们受到的待遇是什么?只能是人群的同情和关爱。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东方文化中之瑰宝,如此神圣的艺术群体中的“低能”和“神经病”者却被人标榜和赞美,学书人竞相“低能”,敬慕“神经病”,这不能说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大悲哀。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书法人的深思,不能不引起国人的重视。

书法是一门抒发情感表达意境的艺术,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书体字形的多样性和表意的情态性。孙过庭将书体的变化与达情表意的关系问题,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艺术层面的问题提出,并强调“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是书法艺术的客观规律,其目的就是要提示书法学习者和书法家,书法艺术的学习和掌握,不能仅仅只满足于某一种书体字形的掌握,不能只满足于少数技能技巧的掌握,而应该追求诸多技能技巧的“尽善”。不能为自己的“学宗一家”窃喜,要“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个,面对诸多不同的书写内容,注意书体形式和书写内容的统一,要“随其性欲,便以为姿”,用不同的书法艺术语言去表现反映不同的书写情感,表达不同的书写意境。提示品赏者和书法评论家,要将书艺水平放在首要位置,注意区分书法作品中艺术水平的高低和艺术含量的多少,要学会甄别那些书法人是真大家,那些书法人是假大家,不要追捧空虚之书名,不要被“偏工”和“学宗”的所谓个人特色和风格所迷惑,不要将书法人中的“低能”和“神经病”人误以为书法大家,更不能因为这些人的书法艺术水平而降低书法艺术固有的客观水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