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96讲 《评书论》玄鉴精通

 長江頭 2019-01-01

一、原文

夫蔡邕不謬賞,孫陽不妄顧者,以其玄鑒精通,故不滯於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聽驚其妙響;逸足伏櫪,凡識知其絕群,則伯喈不足稱,良樂未可尚也。

二、注释

① 蔡邕: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博学多才,通晓经史、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② 孙阳:孙阳(约前680年-前610),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因相马得到秦穆公赏识,被封为伯乐将军,世称伯乐,著有《伯乐相马经》。

③ 顾:环视也,这里指相马。

④ 玄鉴:鉴赏的深奥微妙。

⑤ 滞:滞礙,阻礙。

⑥ 向使:假设,如果。

⑦ 爨:烧火做饭。

⑧ 庸听:指音乐欣赏水平平庸之人。

⑨ 逸足:捷足,指千里马。“逸”,超过一般。“足”,代指马。

⑩ 良乐:既伯乐。

三、译文

蔡邕对音律的鉴赏向来不会差错,孙阳相马也从来没有看走眼的时候。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于蔡邕和孙阳这两个人对于鉴赏的深奥微妙能够做到透彻的了解与熟练的掌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视觉和听觉才特别的敏锐,才不至于被阻礙。假使焚烧好琴材,琴材烧着后发出的那种不同寻常的声音,音乐欣赏水平平庸的人也会惊异那种声音的特别与美妙;千里马饲养于马厩之中,见识平常的人也能看出它比别的马跑的快、耐力好。那么,像蔡邕那样精通音律鉴赏的人就不值得称赞,像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也就不值得推崇了。

四、品评

“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句。“夫”,语气助词,这里起文意转折作用。 “谬”,错误,差错。“赏”,嘉赏、夸赞,“妄”,轻易,随便,荒谬不合理。“顾”,看,环视这里指相马。“者,指以上所说的两件事情,即“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这句话的意思是:蔡邕对音律的鉴赏向来不会差错,孙阳相马也从来没有看走眼的时候。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句。“以”,在于。“其”,蔡邕和孙阳。“玄鉴”,鉴赏的深奥微妙。“精通”,透彻的了解与熟练的掌握。“故”,因此。“滞”,滞礙,阻礙。“耳目”,听觉与视觉。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蔡邕和孙阳这两个人对于鉴赏的深奥微妙能够做到透彻的了解与熟练的掌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视觉和听觉才特别敏锐,才不至于被阻礙。

“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句。“向使”,如果,假设。“奇音”,不同于平常的声音,平常很少听到过的声音。“爨”,烧火做饭。“奇音在爨”。《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庸听”,指音乐欣赏水平平庸之人。“惊”,惊异。“其”,前边所说的那种不平常的声音。“妙响,声音美妙。这句话的意思是:假使焚烧好琴材,琴材烧着后发出的那种不同寻常的声音,音乐欣赏水平平庸的人也会惊异那种声音的特别与美妙。

“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句。“逸”,超过一般。“足”,指马。“逸足”,捷足,代指千里马。“枥”,马槽。“伏枥”,表面意思是伏在槽上吃草,潜在意思是没有奔跑急驰。“凡识”,见识平常的人,一般见识的人。“其”,前边所说的“逸足”,即千里马。“绝群,在群类中出类拔萃。这句话的意思是:千里马饲养于马厩之中,见识平常的人也能看出它比别的马跑的快、耐力好。

“则伯喈不足称,良乐未可尚也句。“则”,那么,与前句中的“向使”呼应。“伯喈”,蔡邕的字。“称”,赞扬,认为。“良乐”,即“伯乐”。因为蔡邕的字为“伯喈”,在前句中已经出现了一个“伯”字,后句中再出现一个“伯”字,用字就重复了。用字重复,文章读起来就缺少了韵味,故而孙过庭在这里就不再用“伯”字,而改用“良”字,称为“良乐”。“良”字用在这里一是避免了用字重复,二是其间还有褒赏之意。“尚”,崇尚,尊重。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么,像蔡邕那样精通音律鉴赏的人就不值得称赞,像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也就不值得推崇了。

通过书法评判品评的两次实验,孙过庭对书法评判品评中时下的“识者”们失望了,最后发出了“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的感叹。从感叹中看出,孙过庭对伯牙是认可的,对“伯子之息流波”也是肯定的。但孙过庭没有效仿伯牙的做法,碎纸掷笔了事。孙过庭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他要寻求解决中国书法评判品评问题的办法。这一章就是孙过庭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具体思路。为了解决中国书法的评判品评问题,孙过庭想到了音律鉴赏和相马,想到了蔡邕和孙阳。他将中国书法评判品评与音律鉴赏和相马进行了类比,他希望中国书法的评判品评也能够出现像精通音律鉴赏的蔡邕和善于相马的孙阳那样的“良评”人物。

为了探寻解决中国书法评判品评的思路和方法,在这一章中,孙过庭首先追寻“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的原因。其中原因,孙过庭找到了,那就是“玄鉴精通”。所谓“玄鉴精通”,就是鉴赏一定要专业,要内行,不能外行。接下来,孙过庭对“玄鉴精通”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通过“奇音在爨”这一典故,对精通音律鉴赏的蔡邕加以赞美感叹。又通过“逸足伏枥”这一典故,对善于相马的孙阳给以赞美感叹。赞叹过后,孙过庭进行了假设,“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对于这种假设,孙过庭给出了一个否定式答案,“则伯喈不足称,良乐未可尚也。通过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孙过庭为了说明评判品评中“玄鉴精通”的重要性,先是进行正面赞赏,再从反面假设否定,通过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玄鉴精通”的重要性,寄希望中国书法的评判品评能有“玄鉴精通”的人物出现。

这一章的中心是“玄鉴精通”,而“玄鉴精通”的典型人物是蔡邕和孙阳,中心句子是“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

蔡邕是如何不谬赏的呢?蔡邕博学多才,著诗、赋、碑、诔、铭等一百余篇,以《述行赋》最知名,其书法造诣也很高深。其书结构严整,体法多变,长于碑记,以隶见长。其书论《笔论》《九势》两篇,对后来书法理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熹平四年(175),灵帝诏蔡邕与唐谿典写定六经文字,部分由蔡邕书丹于石,立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石始立,观看者的车马填塞了街道。灵帝命整修皇家藏书之所鸿都门,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艺,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出身于音律世家,其父棱,所创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与三国魏末嵇康创作的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并称为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后世广为传誉的“柯亭笛”与“焦尾琴”两个典故,当是蔡邕对音律 “玄鉴精通”的有力说明。

《后汉书 ·蔡岂传》注:蔡邑告吴人曰:吾昔尝游会稽高迁亭,见屋椽中东第十六根竹可以为笛,取用果有音。这就是蔡邕所制的柯亭笛。后来“柯亭笛”不但成了美笛的指代,而且还成了良才的比喻。《晋书·桓伊传》:(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唐李縠《浙东罢府西归酬别张广文皮先辈陆秀才》诗:兰亭旧趾虽曾见,柯笛遗音更不传。清纳兰性德《水龙吟·题文姬图》词: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向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

相传有一次蔡邕路经吴县,见一个挑夫在江边用三根木棍捆成三脚架,挂着一口大铁锅烧水。火点燃后,他就挑水去了。燃烧的木材噼啪作声,蔡邕闻声上前一看,原来一块老桐木板正在燃烧着。他连忙把这块木板抽了出来,熄灭了火,双手捧着,仔细端详。这时挑夫回来了,责问蔡邕,为何抽掉生火的木材。蔡邕说:你知道吗?这是一块很好的梧桐木,是做琴的好材料。你肯卖吗?多少钱?挑夫说:既然你有用,就拿去用好了。蔡邕深深地谢过了挑夫。回去后就动手雕琴,因琴尾正好在烧焦的地方,故名为焦尾琴。这架焦尾琴与齐恒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关于“孙阳不妄顾”的史料甚少,唯相马之典故盛传。相传楚王要伯乐为其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辛苦倍至,却没有发现中意之马。一天,伯乐在返回齐国的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不由自主地走近到车前。那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从嘶鸣声中判断,这是一匹难得的良马。伯乐对驾车人说,这匹马若驰骋疆场,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知道,这匹马骨瘦如柴,拉车没力气,吃得又多,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就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马,直奔楚国。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如大钟石磐,回震楚宫。楚王闻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找到了。楚王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以为伯乐在戏弄他。有点不高兴地说:我相信你会相马,才让你去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只是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才这样。只要精心喂养,不出月余,一定会变为另外一番模样。楚王听后,便命马夫尽心把马喂好。月余后,此马果然变得精壮神骏。后来这匹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关于伯乐相马专门写有一篇《马说》,文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的《马说》虽然不是针对中国书法评判品评而发的,但中国书法评判品评与相马是相通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谁是中国书法评判品评之“良评”?如何才能使中国书法评判品评“良评”常有?这正是孙过庭所思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