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郎朗自传:钢琴神童的“魔鬼童年”

 donghailongwag 2019-01-01
2008年06月04日15:00  来源: TimeOut    作者:甘丹


 

    郎朗的魔鬼记忆
    郎爸:“过去,我有时也会跟他一起打球,小时候还带他网蜻蜓,陶冶陶冶情操。”
    郎朗:“就两次。”
    郎爸:“以前的事情我已经忘记了。”
    郎朗:“年夜饭前,还要让我弹八个小时候的钢琴,不然不让我吃饭。”
    郎爸:“这是严格要求他,也是希望他好。”
    郎朗:“独裁!”
    郎爸笑。
    郎朗:“以前他很少笑,整个脸都像铜像一样。”
    一个插科打诨地“控诉”,一个似乎不愿多提过去。这是郎朗新书发布会上,在众人面前发生的一幕。
    在郎朗的学琴过程中,父亲郎国任的严厉、迫切,外界早已有所耳闻。但翻开这本自传才发现,那时的郎国任几近疯狂。郎朗用“魔鬼”一词形容九岁时的记忆。
    一次郎朗放学回家太晚,耽误了两个小时练琴时间,父亲在痛骂他以后,竟然逼迫他自杀。“你不能灰溜溜地回到沈阳。”父亲对他喊,“人人都会知道你没考进中央音乐学院,人人都会知道你的老师不要你了。死是你唯一的出路。”
    “吃了这些药片。”父亲递给他一个药瓶——郎朗后来才知道药瓶里装的是药性很强的抗生素:现在就把里面三十片药片全部吞下去,吞下去你就会死,一切都会结束。“在我生命中头一次,我感到了对父亲深深的仇恨。我开始诅咒他。我发誓只要我活着,就绝不再弹钢琴。”
    劝告大家别走极端
    说起这段回忆,郎朗尽量显得轻松,但也不否认自己曾为此受到过极大的伤害,和父亲的关系也一度糟糕透顶。“那个时候他真的很不讲道理,让人很气愤。但现在想来,那都是因为他对我寄予了太多的希望。我父亲也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二胡拉得很好,但因为时代的原因,他们这一代人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于是,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郎朗说。
    现如今,郎朗成名了,过去的不愉快和伤痛好像已云淡风轻,但从自传中依然能看出少年的他所承受的一切。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可以说是他和父亲的隐私,这次却全都袒露在自传里,为什么?
    “为什么我要把这些不好的东西写出来?把这些错误的事情写出来?我就是希望看到的人能够防止这些错误,克服它。”显然,郎朗认为,父亲极端的教育方式并不值得如今的家长借鉴。他说,希望以自己的经历,给现在的社会反思,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不要用太过激进的方式。“追求什么都别走极端,走极端就把自己给害了,走极端绝对是毁灭性的。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放正一点儿,别把自己弄得总像小神人似的。”
    问及郎朗一个很俗的问题,“如果要让你重新选择一次,你会选择钢琴还是童年?”他犹豫一下,没有正面回答,“对我来讲,因为我们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家庭。如果是一个富裕的家庭,用不着这样。我爸也40岁了,还是无业游民,从沈阳来到北京,曾经是一个风光的政府警察,后来要被北京的警察看户口本,还要说“我曾经是警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如果生长在财团家就不会这样,当然我也有可能不会成为钢琴家了。
    如果一定要选,他说,“我还是会弹钢琴吧,但我希望能够留下好的记忆,忘掉不好的。”
    对人生思考的初步
    新书发布会之前,郎朗刚下飞机。从莫斯科的演奏现场直奔北京,没有停歇。这是他现在生活的常态。他还要过一个月才26岁,但远比同龄人经历更多,获得更多。这本自传亦如此。
    许多情况下,出自传似乎都是年老时候的事。26岁难道不是太早了吗?郎朗解释说,出自传,并不是要标榜自己的成就,书里对自己的成功都是一笔带过的。“我曾经很想放弃钢琴,心里也很悲伤,但我走过去了。现在就想以这本书里的内容反思一下,对照一下。算是我对人生思考的一个初步回答吧,仅此而已。”他说,作为一个80后,想写什么就写了,没有考虑太多。
    在自传里,郎朗除了写了自己艰苦的学琴经历外,也提到了自己所接触的许多老师,国内普通的朱老师,国外著名的格拉夫曼。他也因为弹琴,踏上了许多异国的土地,这些都在他的自传里有所记录。
(责任编辑:修子悦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