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历史名人遇上科举:聊斋先生蒲松龄(二)

 昵称25382711 2019-01-02

话说二连案首的蒲松龄傲气满满的进入考场,怀着无比自信的心情打开试卷审题,只见“早起”二字。小蒲微微一笑,瞬间领悟到“早起”这两个字的含义,这是《孟子·离娄下》里“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著名的故事里的原句“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标准的套路是先回想孟子想表达的道理,再背诵出朱熹对孟子的解读,围绕这几点按着八股格式写篇议论文就算完事儿。

然而才情满盈的蒲松龄忽然灵光一闪,年轻气盛的他决定打破传统,冒险一试,“我要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科举考试里写小说的人 !”(虽然不能保证有没有前人也这么做,但是至少那些人并没有让后人记住)

写小说可不是件容易事,因为必须要按照八股的格式写,也就是说要写多少字,写几段,每段里句子的长短都是有限制的。但是大佬就是大佬,区区形式上的限制阻挡不了泉涌的才思。这篇小说除了不是议论文,合乎了一切要求。

但是蒲松龄真的就不怕被判个零分么?这种危险也有,但小蒲具备的两个条件让他敢放手一搏,二连案首的身份以及年轻的资本。

有道是“人不轻狂枉少年”,这一次蒲松龄也狂了也压中了。主考官施闰章开通,没有寻常腐儒的保守气息。他一拿到蒲松龄的卷子,非但不怒,反而大喜。蒲松龄的文章虽然不太正规,但每一个点,施闰章都能get到,深得其趣味。于是施闰章在卷子后面批到:“首艺空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移风易俗。”随即判为满分作文。

蒲松龄县试、府试、院试连着拿三个第一,这叫做“小三元”,是极难得的荣誉。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来形容蒲松龄此时的心情再合适不过。

蒲松龄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靠写小说拿了满分作文的人,被历史所铭记。但是,就像他的学习历程一样,这件事也完全没有效仿的价值。这就是命运以及时代的垂青。顺治是个重视个性发展的时代,别具个性的才子蒲松龄最是那个时代的宠儿。

然而,蒲松龄盛极而衰的转折人生也就此开始。

顺治十七年,年轻的蒲松龄依然如往常那般,风风光光参加乡试,却落榜而归。乡梓震惊,但却没太大轰动。乡试和前面几场考试不一样,这是与全国的精英一起竞争,难度极大,谁也没法保证一定能过。

到了康熙二年,蒲松龄再赴考场,仍旧铩羽而归。当年的小三元早已成为过去。

时代已经改变,康熙不同于顺治,强调八股必须回归到义理上来:“文章以发挥义理,关系世道为贵,骚人词客,不过技艺之末,非朕之所贵也。”

什么诗啊,小说啊这些与治理国家没什么关系的东西都被排在末尾。蒲松龄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文艺上,可见科举不中实在料想之中了。

蒲松龄当然清楚自己要调转方向,把精力放在义理八股上,但是从小就养成的脑回路要想扭转可实在太难。他可以压着性子老老实实的写八股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中规中矩,毫无灵气,凭借如此的平庸的文章中举实属不易。

康熙五年、十一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蒲松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经历了太多次失败,蒲松龄却也从未放弃过,他写的自勉联也留名文史,至今仍普遍被用在高考作文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科举的失败并不能否定蒲松龄真正的才能。如果自己无缘于仕途,那不如做些真正喜爱的事吧。在这期间,他完成了《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聊斋系列。这些作品才是他灵魂的栖息之所。《聊斋志异》里或幽默,或批判,或诡怪,或长情的故事无不体现着他鲜活的色彩。

康熙五十四年,蒲松龄与世长辞。一个受困于时代的天才的一生就此完结。

回顾他的一生,蒲松龄终归是没翻得过“五指山”,但他并非是因科举失利而哀怨生活的人,灵动的心也从未因为贫苦的生活而黯淡,他自始至终都拥有一个爱好广泛的有趣灵魂,他也从未放弃为考取功名而努力。

虽然生前未享富贵,但身后芳名垂青。

不过,若一切都可选择,于蒲松龄而言,他是选生前富贵还是身后芳名就不得而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