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像花一样的梁实秋

 颜梦竹 2019-01-02

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先生在台北病逝,享年84岁。

梁实秋,祖籍浙江杭州,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7岁时便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第一篇翻译小说。1923年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获哈佛大学英文系哲学博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在任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时,属下有一位叫李云鹤的女图书管理员,她后来的名字叫江青。晚年的梁实秋有一天一边看公审江青的电视,一边对他的妻子笑言:“当年,在青岛大学,她忽地向我借两角钱。我问她干什么用,她说是买酒心巧克力吃。她借了钱,到现在还没有还我呢!”

“九一八”事变后,青岛大学的学生参加抗日活动 ,遭到校方禁止。闻一多和梁实秋此时都站在了校方的立场上。不料,学校的处理引发强烈反弹,校长杨振声被迫辞职,闻一多和梁实秋也成为学生们攻击的主要对象。学生甚至打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的条幅。一次,学生们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旁边写着“闻一多与梁实秋”。见状,闻一多很严肃地问梁实秋:“哪一个是我?”梁实秋苦笑道:“任你选择!”

梁实秋归国后不久,在上海《复旦旬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受到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的梁实秋在文中把伟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大大攻击了一番。其时,恰值鲁迅刚刚从广州来到上海,推崇卢梭的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自然深为不满,在梁文发表一个月后,鲁迅写下了《卢梭与胃口》的杂文,发表在翌年的《语丝》周刊上,从而揭开了与鲁迅先生之间关于文学的阶级论与人性论的论战。初出茅庐的梁实秋怎能抵挡得住鲁迅先生的如椽巨笔,最终被打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然而造化弄人,如今梁实秋的作品堂而皇之地入选中学课本,与当年的老对头分庭抗礼,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不得不让人感叹世事沧桑!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并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他在类似发刊词的《编者的话》里写下一段文字:“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这在当时“抗战高于一切”的大环境下无疑是不合时宜的,颇有些“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味道。在重庆的左翼作家们闻风而动,新仇旧恨加在一起,又一次“痛打落水狗”!

梁实秋自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在《莎士比亚全集》完成的庆功宴上,他幽默地说:“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他必须没有学问,如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了。第二,他必须不是天才,如果是天才,他就去写小说,诗和戏剧了。第三,他必须能活得相当久,否则就无法翻译完。很侥幸,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我才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

梁实秋晚年时,与之举案齐眉半个世纪的原配夫人程季淑突遭横祸,对他打击很大。但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的是,在他71岁时,竟然爱上了小28岁的演员韩菁清。而他的一大批已经有相当高社会地位的学生,竟然打着“护师团”的旗号,反对他的黄昏之恋。1975年,他们顶住了各方压力结婚了,而后相濡以沫共同度过13年。

梁实秋晚年接受记者时,记者问他有无遗憾?梁实秋说:人生焉得没有遗憾,按照不如意事常八九的说法,遗憾的事儿 可就多了。我不那么悲观。我认为遗憾的事儿大概不出几类: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前也有同感。

冰心曾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