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股文写作技巧系列

 文明世界拼图 2019-01-02

八股文写作技巧系列-转自天涯

                      注:图为清八股文名家《熊伯龙八股文集》。

多看多写
    在撰写这个题目之前,笔者倏然想起一则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好学上进的青年,总觉得自己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剑之功。也应该下点功夫学点真本领。于是他走出家门,遍访名师。结果经过三年时间的刻苦钻研,终于学会了一门“斩龙”的技能。回到家乡时总免不了向乡亲们炫耀一番。这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问:“我们虽然钦佩你的斩龙技能,可是世上有龙吗?”这个青年一下子恍然大悟,心想,可不是怎么的,世上哪有龙的存在呢!

由此使我产生这样一些怪异的联想,如今再说“八股文的写作技巧”是不是诱导人去学习“斩龙”的本领呢?思来想去,我又觉得这样比附未免牵强,其实完全是两回事儿,“龙”是根本不存在的,而八股文毕竟在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中,占据科场五百年,发挥过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便读者明白了八股文的写作技巧,谁也不会去钻那个死牛犄角,一门心思地去写作八股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地说,你如果掌握了八股文的写作技巧,就等于获得一把打开八股文奥秘之门的钥匙,不仅可以增强古代常用文体写作的基础性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自己学习古代的传统文化的热情,进而推动中国科举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那么究竟怎样去学习和掌握八股文的写作技巧呢?八股文怎样才能写得出奇制胜?是科举时代许多人殚精竭虑、日思夜想的问题。沈虹台总结出的“十要”可视为八股制义的度人金针。文云:

文要布置。文章最要相生次序,如先虚后实,先略后详,此其常也。亦有先实后虚,先详后略者,则其变也。知此布置,则文有起伏,有首尾轻重,徐疾各得其所。

文要开合。一篇中自有开合,一股中自有开合,如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正题先反,反题先正也。

文要照应。照应则文字谨严,不至汗漫而不可收拾,然有起缴照应者,有前后照应者,有一股中自照应者,在人善用之耳。

文贵错综。同股长短相间,用句偶散相生,则错综矣。

文要清新。凡作文须要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之意,韩退之所谓惟陈言务去,正此意也。

文要无中生有。古文如欧公《朋党论》,东坡《范增论》,皆得无中生有,时文则荆川尤众。

文要尔我相形,如本当说东,然单说东,则或意不明,气不扬,则当以西形之。如本说西,欲如此,然单说已欲如此,则或意不明,气不畅,则当以人亦欲如此行之。孟子今王鼓乐先王以仁义二章,皆此法也。

文要华瞻。东坡与侄书曰: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斑澜。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汝之见我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把旧时应举文字看,主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但当学此。

文要咏叹。咏叹文法多施于先实先详之文,以意尽而若未尽,故再申数语以咏叹之,则文有余波。不至索然无味。有一二句冷语咏叹者,有五六句雄语咏叹者,有流水联咏叹者,有两实股咏叹者,随题而用不可执。

文要模写。作文须设以身处其地,目击相事,体贴一段精神出来。如告君父,须写出忠剀意思,如论时事,须写出利害意思,如论小人,须写出巧媚隐伏意思。论君子,须写出不易坦实意思。人能模写得出,即为好文矣。欧公《宦者论集》,东坡《谏用兵书》所宜熟玩。

文要圆熟。文章硬涩,只是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做多则其间利病,不必待人指摘,自能见之。东坡云:新诗如弹丸,盖言贵圆熟也”(见《塾课分编注释·先正论文》)。

就我个人写作的体会而言,无论写什么体裁的文章,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如果概括地说,其实就是一句话,四个字。即:多看多写。就像《四勿斋随笔》中苏文忠对孙莘老说的那样:“作文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则自见之”(见梁章矩《制义俗丛》卷二)。也就是说,看得多,写得少,时间一长,必然会眼高手低。看人家写的东西,也感觉不出怎么样的出彩,可是这个文题拿到你的手里,你可能抓耳挠腮,硬是写不出来。即使勉强写出来,也绝不是精彩之作;反过来说,根本没有读多少书,对《四书》、《五经》的内容更是知之甚少,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硬要写出一篇八股文来,显然这也是办不到的,其原因就是你的写作已经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中国科举教育的实践证明:凡是出类拔萃的八股文名家,都是“多看多写”的努力实践者。





八股文写作技巧系列-转自天涯

 

注:图为清代状元吴鸿的八股文集

难在破题

要想写好八股文贵在认题,也重在认题。所说的“认题”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说,其实就是对八股文的文题必须有透彻的把握。因为无论是破题、承题、起讲,还是在此之后的提比、中比、后比,束比,都离开不一个“题”字。刘熙载说:“文莫贵于尊题”见《艺概》卷六)。一篇合乎程式的八股文在正文里,必须将题义说全、说透,说深,“将题说得极有关系”。不然的话,何“尊”之有?因此说,文题是八股文的灵魂,是代圣贤立言的基础。

所谓代圣贤立言,具体体现在八股文的写作上,就是进入起讲以后,用现在的话说,就要“进入角色”了,必须顺着两千多年之前那些圣贤的思路,模仿他们的语气进行写作。如果题目用的是孔子、孟子或曾子等人的词句,那么写作者“代圣贤者立言”,如果题目用的是权臣、悻臣或者狂士的词句,写作者也要装扮成这些家伙,按他们的想法和口吻去写作,而且必须做到“文必肖题”、“文必如题”(见刘熙载《艺概》卷五、卷六)。也就是说题有形貌,行文时必须与之相称;行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口气、声音、神采等都要与题目中的人物一模一样;题义中有的,文中必须要有;没有的,文中不能有所添加。否则就是“减题”或“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题、肖题和如题,是八股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明代著名的八股文大家之一茅坤说:“一曰认题,题中精神血脉处,学者须先认得明白,了了悉之心中,方可下笔,然后句句字字洞中骨理。予尝论举子业,浅视之,则世所剿袭贴括亦可掇一第,苟于中得其深处,谓之传神可也。孔孟学问宗旨虽同,其部深浅大小亦自迥别,学者苟以孟子论学之言掺入孔子,便隔一层矣。予故论为文须首认题”(见王步青《分课小题续编·先正论文》)。既然说“认题”如此重要,决定着八股文写作的得失成败,那么在八股文写作中究竟应该怎样“认题”呢?概括地说,有这样几句话:认清题面,认准题意;找准题位,熟悉题型。讲实字,以观义理;讲虚字,以审精神。

刘熙载说:“题有筋有节,文家辨得一节字,则界画分明;辨得一筋字,则脉络贯通”(见《艺概》卷六)。具体地说,一个题目到手以后,必须全面、细致、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弄清楚某种实理宜发,某种虚神宜摹,某一字不可滑过,某一句不可着迹,只有这样才能认清题面,认准题意。再此基础上,再细致体味本题之上下文的基本含义,弄清它们的主旨与本题的内在关联,究竟怎么做才能融合本题所在的句的、章的、节的主旨,章旨在本题者,阐发本题的义理;而在上下文的,则必须用本题去统摄它。至于说熟悉题型,也就是说什么是单句题,什么是连章题,什么是截搭题等,都了然在胸,一看即知。如果分辨不清题型,就不可能选择好合乎本题的写作方法,要想写好,是根本不可能的。(见龚笃清《八股文史探》)。因此,过去写八股文的人首先要过好“认题”这一关。




八股文写作技巧系列-转自天涯
                                   贵在承题

 

知道什么是承题以后,很自然会联想到怎样写好承题?因为破题只有两句,只能包括大意,所以其意义比较浑融,不可能把题目中的所有字眼都破透,接下来的任务就由承题来担负了。因此说,承题时就要把破题中的主要字眼,拈出一二,加以说明,承题的主要任务是把重点引向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谈化文题在原书的原义。在这里,先看三则乡试中的承题,为了使读者看出它与破题必然联系,也将三则破题引述如下:其文题是《六十而耳》(二节):

⑴ 圣人示人以化神之境,终其身于学了。(破题)

  夫耳顺则化从心,所欲斯神矣。必六十七十时始克及之,学焉可以巳乎?(承题)

            ――主司汪 程墨

⑵ 由耳顺以及从心,圣学一天德也。(破题)

  夫圣者希天,耳顺也,从心也,至六十则纯于理,七十则全其功矣,圣学何莫非天德哉。(承题)

            ――第一名,作者:张潮普

⑶ 知与行各造其极,圣心妙于时矣。(破题)

  盖耳顺,则心无不通,而知之至矣,不逾矩,则心有所范,而行之安矣,然必至六十七十也,所谓妙于时圣乎。(承题)

            ――第五名,作者:程琰

这三则承题均选自乾隆刻本《直省乡墨得珠》,也就是说都是举人的优秀试卷。写得好的承题,必须与破题相关照,一般地说,如果是正破就要反承;反破的话就正承。顺破的话就逆承,逆破的话就顺承。分破的话就合承,合破的话就分承。总而言之,承题目多为明承,并且一起一伏,相互照应。

梁素冶说“如遇长题不能逐句承出,则宜择关切重大者笼括之。承题最忌平头、并脚,平头者,平头者,领头数字与破题领头数字相同,如破题领头用圣人,承题领头亦用圣人是也;并脚者,煞尾数字与破题煞尾数字相同,如破题煞尾用而已字,承题煞尾亦用而已字是也。起头用夫字者,承、破意而指点之辞也;甚矣字者,承、破意而恳切言之也。破题于圣贤帝王诸人须用代字,不可直指其名,承题则直言之,如尧、舜则直呼尧、舜,孔子则直呼孔子,其余诸人效此,无复避忌也。(见梁章矩《制义丛话》卷二三)。

如果文题中涉及到上文,那么承题的第一句必须从本题说起,即便是与上文关系密切,难以撇开上文,也要先承本题,然后再倒入上文,这样才能使其题位不乱。明代的八股文,往往都在承题的结尾处,领承上文,这样的体式比较精善。其原因就是在未顺口气之前承领上文,其上文在上,本题在下,体裁比较顺当;如果考虑到顺口气,而在一开始就领上文,那么就本题在上,而上文在下了,其结果是义理倒置,体裁乖舛。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成化、弘治之前的八股文,多是这种体制。如茅坤《何哉君所为轻身至君无见焉》,承题云:“夫君之欲就见贤者,固其好善而忘势,而鲁臣卒沮之,岂非吾道之将废也欤?此臧仓所为谗孟子于鲁平公而为之言也。”唐翼修云:“前辈起讲过于简短,则不易学。承题长而条畅,何必不学?况于三四句之下,即原题亦不嫌其过长也”(见梁章矩《制义丛话》卷二三)。

在科举考试中,有的人就是因为一个承题,就被胡涂考官所录取。历史上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个僻远的小县,在童试考试时,参考的人数勉勉强强达到所规定的名额,所以说在录取过程中,考官只看破题和承题作得说得过去也就录取了。考官在审阅这个小县考生的试卷时,均是看完破题和承题也就不再往下看了。其中有一份试卷在承题后特意大书了“且夫”两个字,考官顺手批阅道:“大有作起讲之意”。于是把这份试卷选拔为榜首。虽然这近乎一个笑谈,但也说明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承题在八股文写作中,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一个环节。


写好起讲

八股文写作技巧系列-转自天涯

 

起讲在明代万历之前,称其为发凡或者“原起”。那时候的八股文在承题之后,还要有一段述说圣贤为什么发出题中之意的原题,但万历之后,原题就取消了,而是在承题之后直接就进入口气,也就是起讲。

起讲虽然是八股写作的第三步,但它是整篇文章发挥、阐述的开始。据李延罡所引《八股程式》说:“起讲居其先,何言乎?起讲以题意自此而讲也,责浑圆而忌浅陋,贵高朗而忌浮游。其间有承上留下之互异,起收反正之不同,作之者当使爽心而快目,不然起不动人,后虽可观,无足尚矣。”既然说八股文“代圣贤立言”,就要在行文过程中,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破题和承题之后,从起讲开始,就真的要进入角色了。作为八股文的作者,从起讲开始就得仔细琢磨,怎样摹拟用圣人的口吻说话,而且要说得滴水不漏。八股文有一种特有的语气词,也可以称作发语词,就是在开口之前,用一个约定俗成的语气词引领下文,类似于我们现在口语常用的“要说”、“按说”、“总之”这样的一些话,也就是行文中所用的“夫”、“盖”这样的一些发语词。

一般地说,起讲宜虚而不宜实,宜简而不宜详,写的好的往往都是开门见山,短短的几句话,就把想说的话提纲携领地讲出来,并由浅入深地阐述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显得井井有条,避免头上安头、屋上架屋的毛病。起讲最忌讳的是“犹抱琵琶半掩面”,想说又欲言又止,总是给人一种蒙头盖脸的感觉。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爽快人要说爽快话。如《童蒙金镜》有一篇章题为《学而时习之》的八股文,其起讲是这样写的:                                                                                       学贵时习,圣人深为人希望也。(破题)

学而时盖时习者,学力纯功也。学而时习,夫子所以深为人望也。(承题)

若曰:天下之生而明善生而复初者几人哉?下此则有需于学焉。荑恐诵读既加,而不能继其功焉。而不能永其力焉。虽亦未始非学乎。宠幸不学者无异矣。(起讲)

阅读这样的八股文,就感觉不出有叠床架屋之感。《旷视山房课儿草》中说:“起讲更须擒题醒豁,不可一句说尽,转折分明,不至泪没以后渐回力量。扩而充之,便是煌煌大文。不至走入空滑浮泛,此蒙养之功也。”由此可见,起讲写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篇章八股文的优劣成败。能否做到“擒题醒豁”,是八股文起讲部分写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八股文作者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文章的主题应该在起讲中确定,它就像人的脑袋地一样,精思妙义先从这里产生,因此说,高水平的起讲,应该扼住全文之纲领,并总括全题,包笼全篇大势。起讲开头有用一、二句浑起的,也有拈出题目中的一、二个字明起的,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把想说的话说清楚,但又不能把题义说尽。

起讲的方法很多,一般地说,如果题目无上文的话,可采用题前宽说法、题前补衬法、就题虚起法、虚取题神法、借宾陪主法、借主定宾法、援古证今法、引经断事法、推原来历法、故说疑案法、急擒题字法、讲首先虚笼下意,后转入本题法、双起侧落法、两路顺衬题情法、两路反衬题情法、反题说法、开合法、反挑法等;相反如果有上文者,可采用从上文退入本题法、即上文别出本题法、将上文黏合本题法、将上文陪讲作一家宾主法、暗顶上文不露字眼法、讲首顶远脉、讲末顶近脉法、借势点出题面或带出题字法、单顶上文竟全不及本题法等。所有这些方法,其目的就在于安顿上下文,既不让书义颠倒,又可以留有余地,不至于将题义说完。正常的起讲都在七八句之间,就是较长的也就是八九句而已。



入题的写作

在八股文写作过程中,起讲之后就进入“入题”阶段了,往往都是用一二句或者三四句过渡性的语言,把题义领入到八股文的正文之中。因为它正处于咽喉的地方,所以出入吞吐都得经过这个地方,应该说,它是起讲与提比之间的重要纽带。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入题“要领得起”,意思就是它必须使题前部分与正题部分结合得天衣无缝。

入题的具体方法,龚笃清概括得非常好。即“题目有上文者领上文以入题;无上文者,可虚虚叫起本题为入题;无上文者而有下文者,则要照应下文,领题后仍要留出下文地步;题目有上文兼有下文者,则领上入题划清本题所论内容的界限,意思仍要留照下文。有从本句领者,或逆题下截而入,或顺题上截而入,但都应相起讲之势而为之接应,才不脱节。若全章或连章之题无上下文者,则用浑括领起以入题。若题目字数多,而应有下文者,应从上文串到本题末句,或明点末句之字,或虚笼末句之义,以清题界,仍宜落在题前。”(见《明代八股文史探》)。

从所知见的明清八股文范例看,有的作者根据行文需要,也有不写“入题”的,而是起讲之后,直接进入“提比”的写作。从而可以看出,尽管八股文有严格的写作格式,但“文无定法”的规律似乎在八股文的写作中也是可以遵循的。



八股文写作技巧系列-转自天涯

 

提比的写作

以上说到的都属于题前部分,应该说是布置于八股文正文之前的格式,从提比开始,才算正式进入八股文的正文写作阶段。到这一阶段,就要根据题前部分所破解的出来的题义,围绕所确定的主旨,对儒家的微言大义进行阐发,以表现作者对儒家经典熟悉与把握的程度。

从整体上说,提比、中比、后比、束比,每比分为两段,这才称其为八股。每股短则一二句,长则一大段,还可以拉长分割,大股中夹小股。种种花样只是以对偶分解题意。相对两股的构成,有七种方法:剖一为两,补一为两,迴一为两,反一为两,截一为两,剥一为两,衬一为两。八股结构的一种说法是要有“起、承、转、合”,这个格式当然是古已有之,但是直到八股文才算固定下来。具体地说,从全篇来讲,起讲为起,提比为承,中比为转,后比为合,其间的内部联系相当紧密;如果往细了说,提比、中比、后比之内也各有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

对于题比,《八股程式》上说:“宜领上文,间提本题要字。”又说:“贵乎能留也……贵乎能继也”等等,意思是说,提比承接起讲,为八股之首二股,实际上是文章发挥议论的开始,所谓“留”,就是给后面留有余地;所谓“继”,就是使后面便于衔接,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提比相当于总论,不能写得太实,又不能写得太长,只要把题意写出来也就可以了。为中比和后比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提比的具体写法往往是一意生两意,或者一比反,一比正;或者在起处反,收处正;不同的题目采用不同的方法。为了使感兴趣的读者玩味揣摩,引述一则张之洞所写的提比,文题为《子曰中庸之为》,文云:

古帝王执中同其操,建中历其学,而坊情正性,复合天下之。智愚贤否,以大其裁成,故首出有圣神而无党无偏。四海共仰,维皇之极。

古帝王庸言有必谨,庸行有必严,而家塾党庠,复统万世之。父子君臣,以立之准则,故躬行有天子而教忠教孝。群黎其喻,天道之归。

此题出自《论语·雍也》,原文意思是:孔子说,天下最适中、最平常的道理,算作极好的德行。但我看现在的人,少有这个道理,已经很久了。张之洞以此为基点,生发议论,二比论说都有次第,并两股对仗得十分工整。对仗工整对八股文的写作来说,是基本要求,只要是大致工整也就可以了。





八股文写作技巧系列-转自天涯

中比的写作

有的八股文,在提比之后常用一二句,或者三四句散句醒出全文之文眼,称其为出题,也叫作点题。有的文章在入题时已经点题,当然就没有必须画蛇添足了。中比是全文的最主要部分,阐发题中要旨的主要任务就由中比承担。《吴南旧话录》所引《八股程式》说:“中比居中,在人则为腹,固无所不包也。题之虚者,委折以得其情;题之实者,精核以明其义,以两股为准。三股、五股以至七股、九股、流水股各出者,则题之长短不一。”

这段话回答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阅读古人所写作的八股文,经常发现从形式上看有时候并不都是八股,也就是说,所谓的“八股”并非就是机械的八股文章,而是要根据题意而确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是可以自由伸缩的。启功先生曾经说过“至于必须八股,那属于发命令挟制人时所规定的苛刻要求之一,在早期考场中也不完全这样。相题作文,题中两项论点,即作两大扇,题中三项论点的,即作三大扇,也被允许,并非从来未见的。只是越往后来,要求愈苛,应考作文的人谁也不敢冒险云作罢了。更有只有六股的,童生(青少年初次应考的)的考卷,作不出八条的只作六股也可以。”见《论八股》)老先生所言极是,但有一点,参加童试者,不只是青少年,无论多大年龄都可以参加,都视为童生。但是不管怎么说,要是到了考场上,特别是乡试、会试的考场上,还是应该恪守“以两股为准”的原则,否则还是算作违式的。

中比既然相当一个人的腹部,所以包容的内容比较多,也可以说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既然关上锁下,又要精确地论述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论述时要为后比留有余地,不宜完全都是实笔实写。具体写作过程中,可以正起,也可以反起,一般地说,正起则反承,反起则正承。当然也有中比全反,到后比才正写的。往往自己觉得怎么顺手,就采用相应的写作方法。在这里,不妨列举一个八股名家唐顺之所写的中比,题目是《一匡天下》,文云:

虑王室之衰也,于是乎有葵丘之会焉,誓之以五命之严,申之以载书之信,而以下陵上者始之所惧矣。

虑彝狄之横也,于是乎有召陵之师焉,连八国之援以催其锋,许屈完之盟以怀其德,而以裔谋夏者始知所警矣。

这个题目出自《论语·宪问》,中比从所以“一匡天下“的原因,说到其正面的题意。这是明代八股文中比的形态,从对偶上看,并不是显得十分的工整,因为两股对仗并不求其非工整不可。但仔细琢磨,又觉得其非常符合沈虹台所说的《论股法》,即:“有轻叙,有重发;有照应,有宾主;有反复,有疑问;有流水,有推说;有锁上,有起下;有转换,有操纵;有一层,上一层”(见《塾课分编注释·先正论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