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股文的结构与作法

 手提书斋 2023-06-10 发布于浙江

八股文作为明清时代官定的一种科考文体,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僵化的。就其形式而言,文章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法,都需按一定程式去写,所以不少人都把八股文的写作比为诗词中的填词。

八股文的结构,通常可分为两个部分:题前部分和正题部分。题前部分包括破题、承题、起讲等,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解释题义,说明题目本身所包涵的思想内容,并由此引出自己的见解。正题部分要求根据题意阐发儒家的有关思想,表达作者的认识,文字要用对偶,通常要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作成八股,这是全篇文章的重心。八股之后要有结语,结语要总括、照应全文。此外,文中还有题、出题、过接等名目。下面把各个环节的程式要求及作法,依先后次序略加介绍。

破题

破题要求点破文题的要义,即说明题意。说明题意,必须要与朱熹的四书集注》注释相一致,不准随意解释。写作时这部分内容不能缺少,也不能错解题意,否则叫骂题。因为不作破题,或破题有误,就是忽略了文题的重要性,从文面上看,这是对文题的蔑视。破题限用两句,放在文章开头,文字可用对偶,也可散行。破题最后一字,清代规定要用一个单音虚词,如焉、也、矣等。按功令要求,破题不准直呼圣贤名姓提到孔、孟、周文王、周武王及周公等,需用圣人,遇到孔门弟子如颜渊、曾子等,要称贤者,直呼其名,则是不恭。

破题的文字虽然只有两句,但对文章成败却至关重要。

八股文是给考官看的,破题在文章开头,如果写得精辟警醒,就可以引起考官的注意,并留下好感。清初戏剧家李渔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彀之法。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闲情偶寄》在科举时代,在破题上下功夫常被八股作者当作秘决。八股破题所破题意要注意与全篇主旨相一致。同样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可以写出不同立意的文章。八股文的题目有的很长,包含内容较多,同一个题目可以写出多篇立意不同的文章。例如《大学》中有这样几句话: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些话是讲生财之道的,如果以这几句话为题目,就可以写出若干篇立意不同的八股文。以此为题作破题,在讲清题意的同时,也要注意与自己文章的立意相一致。明朝政冶家张居正、散文家归有光都曾以此为题写过八股文。张居正的破题是:善理财者,得其道而自裕焉。归有光的破题是:传者论裕国之道,不外乎经制之得宜而已。两者都解释了题意,但角度不完全相同,张氏着重在全面讲生财富裕的方法,归氏则只在治理得宜上作文章,立意不同,破题的角度则有别。正因为如此,所以研究八股作法的人都调强,破题两句,要能体现文章主旨,使之成为全文的纲领。倪士毅作义要诀》云:破题为一篇之纲领,至不可苟,句法以体面为贵。要作到命意浑涵而不失于迂,用字亲切而不病于俗。由此可见人们对它的重视了。

破题要破得好,认题是基础。所谓认题,就是理解题意。明人茅鹿门论文四则》论八股认题说:题中精神血脉处,学者须先认得明白了,了悉之心中,方可下笔,然后句句字字,洞中骨理。(见清人高塘编《论文集钞》)这就要求在落笔之前,先要认真思考,在理解题意上多下些功夫,否则便不容易抓住要领。

破题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明破、暗破、顺破、倒破、正破、反破等等。如八股文选《大题文府初编》中,以《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两句为题的八股文,共收七篇,其中破题各不相同。清代同治进士陈康祺文(见本书八股文选读)破云:为学而惮其苦,圣人以'时习诱之焉。破题不从文题中的字说起,却从其反面的字着眼,这便是反破。嘉庆举人高凤台(浙江山阴人,官内阁中书)破云:说(悦)因学而生,唯时习者能之也。这是正破。明人赵时春,少年时聪明过人,九岁应童子试,八股文已作得很好,考官疑其有人代作,当场以为题令其作破题,赵应声破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接着考官又以他的名字赵时春三字让他作破题,赵又立答:姓冠百家之首,名居四序之先。一时传为佳话。这个故事,见载于清人梁章钜的《制艺丛话》。赵作的两个破题十分巧妙,前者借用苏轼《韩文公庙碑》中的两句话,百世师指孔子,句中暗含子曰之意,后者用姓冠百家之首暗指字,因为字是《百家姓》的第一字。用名居四序之先暗指时春二字。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四序之先。这里用的都是暗破赵是明人,当时破题末尾不要求都用虚词

承题

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思。承题一般用四五句话进一步说明题义,并根据所破题义指明作者文章主旨,开头用等单音虚词,末一字用等虚词。承题提到尧、舜、周公、孔、孟等圣贤时不讳其名,可直呼尧、舜、孔子、孟子,此与破题要求不同。上引陈康、高凤台二人《学而时习之》文,其承题分别为:

夫以学为苦者,非学中人也,子故有望于时习者耳。

(陈康祺文)

盖说(悦)亦说其所学耳,苟既时习矣,岂犹有不说者哉?(高凤台文)

以上两个承题均说明了作者文章的主旨,陈文着眼于学习中的关系,而强调不能以学为苦;高文则着眼于时习的重要,突出了只要坚持时习,就能得到偷悦。两者立意不同,所以承题也有不同。

承题的文字从破题而来,行文须要注意破、承之间的关系。八股作者常常追求二者相反相成,如正破用反承,顺破用倒承等等,要求二者如双龙抱珠,忌讳破自破,承自承,所以旧时论八股作法者,常以破承为名,一起论述。

起讲

破、承之后是起讲,起讲也叫小讲,其主要内容仍是进一步发挥题意。起讲开头多用且夫尝谓若曰尝思等双音词,所以批评八股的人常把八股文称为且夫调或且夫、尝谓之文,这里含有鄙视的意思,实际作法不一定都用双音词,用等单音字也可。

明人八股起讲比较简单,一般用三五句就可以了。清代较复杂,多用十句左右,根据内容可以伸缩。起讲的文字与破、承在文字上的明显区别是起讲要开始人口气,即用古人语气行文,可用排偶,也可以散行。试以陈康棋《学而时习之》文之起讲为例,略加说明:

若曰,今人后古人而生,乃不啻先古人而没,斯非善效古人者矣。盖与古人争千古,在争百年,与古人争百年,在争一日。志士多苦心,故志士惜日短尔。

这段起讲,在谈了学习的苦与乐之后,提出了在学习上争时间的问题。前后十句,这是摹仿孔子的口吻写的。起讲的文字要求层次清楚,有些八股文研究者认为,八股文全篇要讲究起、承、转、合,起讲的文字讲条理、讲层次,也要有起、承、转、合的关系。陈康祺的这段起讲条理很清楚,其中有起、承、转、合的关系:三句是”“,以假设的形式提出问题加以判断。盖与四句是,指出与古人争短长、不应争先后,应争抓紧每一日的时间。最后两句是,使文章回到了破、承中提出的上去。

上述三个部分都是在说明、解释题意上作文章,不要求作者发挥,文章还没有讲到正题,所以这是题前部分。

以上三个部分作完,按照程式要求,要有一两句或三四句过渡的话,把文章引入正题,这一两句或三四句过渡的话叫入题题也叫“入领题落题领上题的作法一般是题目有上文的(如以不亦说乎为文题,上有学而时习之),要领上文正题;题目有下文的,要照应下文;有上文兼有下文的(如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之语,如以先王之道为文题,则题目有上文也有下文),这类题目题要点明本题所论内容的界限。

分股

以上几个部分作完,文章就进正题了。按程式规定,八股正题要根据题意加以具体发挥,阐述作者对题意的理解和认识,表现作者对经典的看法,要用古人口吻阐发儒家思想。所谓代圣贤立言,主要体现在这一部分。这部分内容要用对偶的文字,通过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这八股来表现。在这八股之中,起二股之后有出题中二股后二股中间可有过接出题过接可用散句。下面把正题各部分略加说明。

1起二股

起二股也叫初股初比提比,每股四五句乃至八九句。起二股内容一般以总论、虚说为主,不宜写得太实,要点出题意而又不把题意说尽,为后文留下余地,文字亦宜短不宜长。

起比之后通常要用一二句或三五句散句点出题目,叫出题点题,有的在入题部分已经点题,此处即不再用出题。出题与入题不同,入题重点在从题意上把文章引正题,出题是从文字上把题目点出来。例如陈康祺《学而时习之》文,出题的文字是:学非可以艰苦辞也,而在课之以习:习非可以勤苦间也,而在策之以时。”“学而时习数字在各句中分别点出,所以叫出题

2中二股

中二股与后二股通常是发挥题意的主要部分。中二股前边如有点题,则紧接题目从正面加以发挥。点题之后,作者心中要有一个为什么,即文题为什么要这样讲,中股要回答文题中提出的问题,要把题目中的所以然阐发清楚。如果作者对儒家典籍理解不深,就不会说出什么真意,只好围绕题目字面的意思,敷衍成文,科举场中这类空洞的文字最多。中二股、后二股是阐发题意的主要部分,写作时须注意二者关系。写中股要为后股留有余地,如果文题是两扇题”(学而不厌,人不倦之类,中股可在上半题上下功夫,后股在下半题上多用笔墨。中股文字可长可短,短的每股四五句,长的可达十几句。

3后二股

后二股可以尽力发挥,要把题意说尽说透,通常每股十来句到二十几句,如果中二股发挥较多,后二股也可略短。此二股从中二股承接而来,中二股没有说到或说得不够的意思,要说、说尽,可以通过联想等,拓宽题意,使题意显得更加丰满,也可以就前边的议论加以咏叹、发表感想。所以后二股常是作者最用力气苦心经营的部分。后二股开头常用虚词,如果文意是进一步发挥的,常用“且”“或如果是承前说明原委的,常用“惟”若此是故等字。后二股的文字通常较多,所以也叫后二大股。

4束二股

前六股意犹未尽,可再用束二股收束;言已尽,则可照应破、承、起讲,总括全篇。束二股通常都较短,一般每股二三句或三四句,所以又有束二小股二小股之称。因为它在文章末尾,作者不能因其短而有所疏忽。徐弦《论文》说:一篇文字,英华多在七、八比上露工,若前面文如锦绣,而至此卑弱,终是虎头蛇……以奇思粹语,层次迭出,方为作手。(见高塘编《论文集》)徐氏把这两股的重要性说得过于夸张,未必全对,但八股作者常在此处留心,那是没有疑义的。

束二股在八股程式中不是定格,有些八股文章,六股已把题意说尽,束二股可以略去;有的不作束二股,而用两小股插中二股之后,称作中二小股,这是变格,都不违反功令要求,清代后来之八股文多作六股即因此。

()收结结语或落下

明代八股常在文末作大结,大结可以兼及时事,后取消。但结尾处仍须有一两句话收束全文,这叫收结。题目有下文者,可总括上文或推阐余波。有的要照应下文,因而又叫落下。收结处多用散句,不用排偶。

以上是八股文程式中各个部分的大致情况,其中成股的文字以八股为常式,亦可有变化,两扇题题目由平列的两个意思组成,如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之类可以作两大股本书八股文选读中的唐顺之三仕为令尹即两大股文,根据题意和文章内容写成四股、六股亦可。个别以记叙或歌颂为主的文章偶句与散句交插使用,形式可适当灵活。本书八股文选读中,方舟的归与归与》一篇,以记叙、咏叹为主,完全以散体文字行文,这是允许的。有些塾师从难要求,有时让学生写十股、十二股乃至二十股的八股文文章,如关中书院主讲路德编的训蒙草》中,多为十股以上的文章,这是供士子练习用的,科举场中通常不准用这种形式。

八股文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全篇文章的逻辑关系要清楚,要讲究起承转合起承转合也叫起承转,八股文中的起讲和八股中的长股(多为中、后股)多有起承转合关系,但这样做容易造成文气不畅,因而也有人反对在长股中强调这种关系,而只重视全篇文章的起承转合。高塘说:

今作手于中股,每言起、承、转、收之法,不如于起后不用承用开,或于承后不用转而用开更为灵妙。盖承只申明上意,开则另辟议论;转只拍到本位,开则或于对面、旁面另拓出一层也。知此,则一股中叠用开笔,自能波澜叠涌。前人多用短股,以通篇为起、承、转、收。今则长比排偶,以一股为起、承、转、收,多犯四橛之病,与前后神气不贯。若能讲究篇法,不呆作中股,板起、承、转、收之法,亦甚妙也。

(《论文集钞·文法集说》)

从高塘的这段议论中,人们可以看到明清八股作者对于起承转合的态度。高塘反对长股中使用起承转合的方法,认为这样容易犯四橛之病(文中形成四根孤立的橛子),这是很有道理的。今人常常借用八股术语,用起承转合评论文章,大都是指全篇文章的逻辑关系。

综观八股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谓起承转合,破题是解释题意的,这是八股文章的;承题、起讲进一步阐发题意,从而引出入题的文字,承题起讲“入即是八股文的:用排比、对偶写的八个段落(八股),阐述发挥作者的认识,这是八股文的;文章末了的收结落下,收束全文,这是八股文的

八股文的程式是吸收了古代诗文的写作经验制定出来的,它所规定的文章结构,做为文章的一种思路,条理是清楚的,它使用的某些方法,如破题承题出题过接等,一般文章也经常使用,其弊病主要在于它的程式化。文章写作是有规律和法则的,但如果把某种规律和法则当作一成不变的程式和教条,只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文章有法,而又无一定之法。八股文之所以没有生命力,从形式上说,就是因为它违背了文无定法的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