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材料的,能向八股文章学什么?(附案例)

 快乐者生存 2023-07-28 发布于北京

我们这些写材料的,没有什么大的追求,稿子能对领导口味就是最大的表扬,如果会后再有几句吹捧点赞,那就真的比吃了蜜还要甜

不过,仍然有不少人对写材料的还存有些许偏见,有时候一篇打磨了半个月的稿子拿出来,本来想寻几句认可,没想到只换来一句:八股文章,有啥看头!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发表了《反对党八股》,这是一篇酣畅淋漓的反八股檄文,每次读完都有大快朵颐之感。毛主席这篇文章共分八个部分,每部分标题都是八个字。这是巧合吗?不是!

为什么他要这样写?因为他要以八股的形式反对八股,此所谓“以毒攻毒”。

为什么他能这么写?因为他老人家看过八股、懂八股,所以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们要反对一样东西,一定要了解这样东西。不能连八股文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上去就扣帽子、打棍子,那样既不符合基本法,也不符合唯物辩证法。

八股文从明朝成化年间正式形成,到光绪三十年寿终正寝,前后共计五百多年。我一直琢磨,一样东西存在了这么久,都能跟孙悟空坐牢的时间并驾齐驱了,那么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带着这一念头,自己陆续读了几本介绍八股文章的书,其中金克木先生的《八股新论》精简清通,启功先生的《说八股》生动活泼,张中行先生的《闲话八股文》观点新颖,邓云乡先生的《清代八股文》钩沉发微。

断断续续读了一年多时间,离登堂入室尚有一百多公里,但一个观点逐渐在自己的脑海中清晰起来:八股文绝不是一无是处,八股文对公文写作大有益处。

01八股文到底长啥样

八股文为啥叫“八股”?“股”就是大腿。百度百科上讲:这类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所以叫八股文,这就有点望文生义想当然了。

八股的“八”并不是指文章共有八部分,而是说文章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四组对偶句构成,四组对偶就是八段话,所以叫八股文,也叫八比文。

不过百度百科也没有全错,八股文的结构共有五大块,分别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收结

什么是破题?就是一刀斩开题目的“包浆”,迅速准确地抓住题意、揭示题旨。

八股文对破题有明确要求,必须一针见血、手起刀落,2句之内必须完成。

什么是承题?破题之后必须马上接住,这是文章承上启下的关键部分,要求衔接自然、通畅连贯,当然也有篇幅要求,3句话必须讲完。

什么是起讲?八股文的考试范围仅限于《四书》,作文章叫代圣人立言,不能讲你自己的话。所谓“起讲”,就是要摹拟孔子、孟子的口吻说话,当时叫作“入口气”。

起讲句数可长可短,明代八股起讲常用三四句,清代稍微加长,一般不超过十句话。

什么是入题?前面三部分都是凉菜,这才是货真价实的正餐。“入题”是八股文的主体,你的思想、观点、见识,都要在这里展示。

用什么形式展示呢?随便写可不行。这部分对格式有严格要求,必须写四组、八段句子,并且每一组都要严丝合缝地对仗,字数要一样、结构要一样、句法要一样。

这四组对偶句,根据前后顺序分别被称为: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起股。第一组对偶句叫起股,也叫初股、起比,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领下文,所以又叫提比。

中股。第二组对偶句叫中股,这一部分一般比起股略长,论证的力度也有所加强,一般从正面发挥题意,直接回答“为什么”。

后股。第三组对偶句叫后股、后比,这是八股文的高潮部分,要求作者竭尽全力,深入透彻地论述题意,把前面未尽的意思发挥到极致。

束股。最后一组对偶句叫束股,它就像泥瓦匠最后的“填缝”,或是对前文未尽之意作补充说明,或是最后总结陈述,篇幅相对较短,一般两三句就够了。

什么是收结?就是八股文的结尾,用一两句简短的话作为对全文的总结。明代这一部分叫大结,可以根据题目抒发自己的见解,清代予以废止,所以这部分篇幅很少,一般两三句就要收掉。

以上是八股文的结构介绍,下面,咱们对照一篇范文加深下认识。这篇范文就是号称明代八股四大家之首王鏊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当年他正是靠此篇文章,考取了1475年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成为探花郎。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题目出自《论语·颜渊》篇。原文为: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是鲁哀公与孔门弟子有若的一段对话,鲁哀公觉得国家饥荒、财力不足,想对老百姓加税,有若依照儒家“君民一体”的主张表示反对,认为“百姓足则君足”。

我们看看王鏊是怎么作的这篇八股文章: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注:以上是破题,简单直接,就两句话。)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注:以上是承题,是破题与起讲之间的过渡,让论点更加清晰圆满。)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注:以上是起讲,注意“盖谓”二字,这就表示要“入口气”了,不是我王鏊在讲话,我是代孔孟圣人讲的。)

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注:好,现在正式入题,上面这两组对偶句就是“起股”。)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注:起股之后不是中股吗,这句咋没有对偶呢?在股与股之间是允许有散句来衔接过渡或转折的,这个叫“出题”。此处为转折段,前面讲百姓富足,下面转折到君王富足。)

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所有也。

(注:以上是中股,意思是说,君王的财产不一定要放在国库里,放在老百姓那里也算您的财产。)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注:以上是后股,意思是藏富于民,便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战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注:以上是束股,一般八股文束股部分都是言简意赅,以筋骨见长,而王鏊此文则将重头戏放在了束股上,浓墨重彩两组大对偶,这是妥妥的炫技啊!)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注:以上是收结,再次回归论点,藏富于民远胜加税。)

02写材料能向八股文学什么

八股文与公文有着一种很微妙的血缘关系。一方面,八股文是公文的前辈,八股文的祖师爷是王安石,当时他老人家搞变法,废除唐代沿习下来的诗、赋、帖经取士的办法,以“经义”试士,这就是八股的前身。说白了,八股文也是一种公文

另一方面,八股文不属于诗词歌赋或散文中的任何一种,它是一种为科举考试而诞生的专用文体,所以我们既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它,也不能用政论文的尺子去丈量它。

但我们可以用扬弃的角度去审视它,毕竟一个存在了500多年的文体,一定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了四点:

第一,要向八股学“写短”。把文章写长不是能耐,写短才是本事。八股文=臭又长,这是对八股最大的误解。八股文都是短小精悍的,清代顺治朝规定八股文章以450字为限,康熙时改为550字,最终定为700字,比我们的高考作文还要少100字。

严格的字数限制,使得八股文变得“字字千金”,写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仔细斟酌,否则超一个字就是废卷。大家可以看看明清文人的文章,很少有长篇大论的“雄文”,这不仅仅是“纸贵”的原因,更多是八股训练的产物。

以八股中的破题为例,明确要求以两句为限,或“开门见山”,或“当头棒喝”,如老吏断狱,必须“一语破的”。再看看我们现在一些文章,上来先讲讲背景、扯扯由头,再分析下形势、谈几点体会,都两三千字了,还没进入正题!

稿子是长了简单,还是短了简单?当然是写长容易、写短难。写短必须确保“理尽一言,语无重出”,不仅要有高度的提炼总结能力,还要把每句话都讲在点子上,这是一件容错率极低的工作。在这方面,我们的确要向八股文学习。

第二,要向八股学“口气”。前文已经讲到,八股文专门要求“入口气”,不能用自己的语气讲话,必须代圣人立言。这不跟我们写领导讲话稿是一个道理吗?

写稿子最大的矛盾就是写稿人与用稿人的身份错位:写稿子的不用,用稿子的不写。这也是刚入行的新手最难过的一关,这种身份的错位,不是简单几句“关起门来当领导”“一旦下笔、自提三级”能解决的。

而八股文则是现成的教材,它硬性规定每个人必须要用孔子、孟子的腔调下笔,并且要做到口气自然、浑然天成。随着对领导的熟悉、文稿技巧的成熟,“口气自然”并不难达到,但“浑然天成”就很难了。

“浑然天成”最大的难点在于入口气的“入”字。它不是简单的模仿圣人的口气,而是要真正站在圣人的位置上,用圣人的身份、圣人的思维、圣人的神态去讲话。只有形神兼备,才能浑然天成,否则给自己提拔多少级都没用。

第三,要向八股学“技巧”。张中行先生讲,八股文是中国文学史上形式最严密的一种文体,几乎吸收了所有文学体裁的表达技巧,堪称文学技巧上的集大成者。

正如《儒林外史》鲁编修所讲: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

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夸张,不管是诗词歌赋、骈文散文,在八股文中都能找到,对我们写公文大有裨益。

从文章布局来看,八股文上来先“破题”,紧跟着“承题”,然后起讲、入题,最后收结,起承转合、环环相扣。这一点很重要,不少稿子单独一句、一段来看都很好,但通篇读下来,总有“疙瘩”之感,多半是“承”或“转”出了问题。

从语言结构来看,八股文把对偶声律技巧用到了极致,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平仄押韵。对仗的实用性就不用说了,这是做标题的基本功。现在写稿子几乎很少有人谈到平仄押韵问题了,这个其实很重要。

老舍先生专门讲过平仄的运用,他说,“张三李四”就是比“张三王八”好听。因为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扬抑。

他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写作技巧,就是在文章结尾的最后一个字尽量用平声,这也是八股讲究的“仄起平收”,用仄声起讲、平声收尾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这不就是对联嘛,没错,对联就是八股文的副产品。

我们写稿子没必要专门研究声韵,但稍微懂点平仄,还是大有好处的。比如,如果知道“仄起平收”的道理,那么讲话稿最后一句话你就会明白,“谱写***崭新篇章”要比“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调门更亮,因为前者是用平声收尾,后者是用仄声收尾。在发音规则上,你已经占了先机。

第四,要向八股学“思辨”。作八股文,不仅是戴着脚镣跳舞,更是戴着脚镣站在火圈里跳舞。当年的读书人写八股文是极其痛苦的,这种痛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破题的洞察力。八股难,破题更是难上加难。八股考试题目严格限制在四书之中,这四本书加起来不到六万字,考来考去题库就见底了。为了防止考生押题,朝廷想了很多办法,从开始的用一句、数句为题,到后来的一节或全章为题,最后更是憋出了大招,那就是——截搭题。

就是把两句不连贯的连在一起当题目,有时是上一章书最后一句连下一章前一句,有时是一章中前一句连下一句前半句,有时是前一句后半句连下一句前半句,总之就是生拉硬拽。

面对如此题目,没有专门的训练是不行的。明清的读书人从小就苦练破题,最后能高中进士者,全部达到了“万物皆可破”的境界。

纪晓岚就是此间高手,一次去南书房汇报工作,进门就问:老头子来了没有?没想到乾隆皇帝已经先到,就问他:何谓“老头子”?纪昀当即回答:万岁谓之“老”,元首谓之“头”,天之子而子万民谓之“子”。

还有更离谱的,以刻印本《论语》中章与章之间的标号“〇”为题,一个“圆圈”都可以拿来做题目。但照样有人破得十分漂亮:“圣人未言之先,空空如也。

“圣人未言之先”,是因为《论语》各章的首句常常是“子曰”,作为章节区分符号“〇”肯定是在“子曰”之前的。“空空如也”,不仅契合“圆圈”的题意,更与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的意思暗合,真叫人拍案叫绝。

二是对比的辩证性。八股难,一难在破题,二难在对仗。我们有时候做上几个工整的标题,就要抓耳挠腮了,人家那可是上百字的大对比啊。

刘熙载在《艺概》中讲了对仗的七种方法,即“剖一为两、补一为两、回一为两、反一为两、截一为两、剥一为两、衬一为两”。核心意思跟《文心雕龙》是一致的:意对为先,事对为次;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这里面大有学问,我在前文《第二把符号锤:辩证的魅力》也有提及。以“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为例,“情真意切”比不上“纸短情长”,“红花绿叶”肯定不如“绿肥红瘦”,因为前者是正对,而后者是反对。

对仗,表面看是声音、文字、词语对仗;实质是思维上的对仗。也就是看到一面,马上会想到另一面,看到前,即想到后,看到左,即想到右。做八股,需要极强的辩证的思维,古人为了写好八股文,付出训练是极其辛苦的。

有效的训练,一定是刻意的重复。邓云乡先生用打乒乓球来作比,讲得十分形象。他说,八股文的思维训练就像乒乓球训练,运动员反复抽一个角,不允许自由打,一抽就是几千次、几万次,最后就会得心应手、极为自由,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啰里啰唆写了5000多字,看来至少“写短”这一条,自己还差得很远。以上文字并无给八股翻案之意,八股只是一种应试文章,没必要把它捧得很高,但也没理由把它贬得一无是处。许多人说八股祸国殃民,禁锢了读书人思想,但号称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偏偏是八股高手、时文大家。

怪不得,清代人常说:“聪明人学会八股更聪明,笨人学会八股更笨。”

看来,不在八股,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