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光月
2014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静海县2014年骨干教师论坛,虽然在最后的总论坛中没能发言,但是撰写的稿件也入选了优秀稿件,并且获得了天津市基础教育“创新论文”市级二等奖。这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成绩,但是我自己很清楚,在撰写论文这个事情上,我还没有打通任督二脉,很多地方存在着困惑。我也曾向天津师大的丰院长和静海教科室的田老师咨询和请教过。他们都认为我该多读读关于理论探究方面的书籍。恰巧在那次论坛活动中,雨亭博士推荐了一本书——《我们如何思维》,这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说实话,平日里忙忙碌碌,这本书买了很久都没有阅读,一是时间不够,二是真的读不太懂这方面的书籍。纠结中,我利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陆陆续续地“磨”完了这本书。总的感觉真的是云里雾里,有的内容很明白,有的地方却觉得很抽象,足以说明自己在这个方面差得太远。
虽然没有完全读明白约翰先生的理论,但就几个点也姑且说说自己的感受,算是做的简单的阅读笔记吧。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即思维训练的问题,逻辑的探讨,思维的训练。在第一部分的第四章学校状况与思维训练中谈到了旁人习惯的影响。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教师——尤其是能力较强的教师,往往靠自己的强项吸引学生学习,用个人的影响力取代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到,当课程几乎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时,教师个人的吸引力往往能起作用。这样,他就越来越多地利用后者,以至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几乎取代了学生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我在反思自己属于不属于这样的老师,如果是,那么很多时候我的教学没有深入到应该有的层次,这样会导致学生的依赖和软弱,这是与学科的目标不相符的。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是学科本身的吸引力,引导学生从学科的特性中习得方法,养成习惯,锻炼思维能力。
在第二部分第七章中提及了归纳性思维运动的引导。“一个人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这取决于他的素质(思考能力,天分),性情,主要是兴趣之所在,阅历,原先处过的环境,专业知识,近来他一直操心或者十分操心的事情,如此等等。”这部分内容让我想了很多,我们如果不能了解班上孩子的真实的内心想法,那么再多的重复话语和作业布置都是徒劳的,因为他(她)根本就没有兴趣,或者说他(她)的兴趣根本就不在于此。其实班主任工作也是相同的。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对自己班内的学生有多少了解,肯定会影响着自己的班级建设,看来今后还要多花时间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这牵扯的精力肯定很多,但一定是非常值得的。
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思维的训练这个部分,因为很多内容联系了我们教学,很能给我们以正确教学的启发。在第十三章中作者提到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妨碍语言的连贯性因而极有害地干扰系统思考的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表述如下:“教师有垄断连贯叙述的习惯。如果把教师一天说话的时间统计起来,同学们说话的时间加以对比,那么许多老师都会感到震惊。而且,学生们的谈话也常常限于用简短的词语或单一的不连贯的句子来回答问题。详述和结论都由教师包办,只要学生的回答中多少有那么一点儿线索,教师便常常给予肯定,然后加以引申,详细讲述他认为学生应当表达的意思。这样,零星的、不连续的叙述的习惯就必然导致理智的瓦解。”读完这段话,我想我们每天得重复多少这样的行为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在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科如此,其他学科亦如此。我们每天滔滔不绝,生怕学生听不懂,弄不清,一直在讲,讲,讲,结果落得自己嗓子失声,痛苦难当,孩子们却得到甚少,思维和语言训练更是无从谈起了。
这本书的很多地方也给了我启发和思考。不过这都是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的,我深知还要多充电,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把教学与思维训练联系起来。所以,今天的阅读记录就是初读的结果吧。今后还要再读这本书,希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