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流产是自然流产的一种,是指孕妇连续叁次或叁次以上,在怀孕的同一时期出现了胚胎停止发育、流产的现象。大多在妊娠4~10周出现,其特点是每次流产往往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临床症状以阴道流血,少腹坠痛及腰部疼痛为主,是妇科较为常见又难治的一种疾病。本病多因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子宫或宫颈发育异常,宫腔粘连及子宫肌瘤等。近年更发现与染色体异常有密切关系,约占5%左右。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习惯性流产,中医称为“滑胎”或“数坠胎”。“滑胎”首见于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妇产科专着《经效产宝》。古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如《医宗金鉴》曰:“怀胎叁、五、七月,无故而自坠,至下次受孕亦复是,数数坠胎,则谓之滑胎。”《叶天士女科全书》曰:“有屡孕屡坠者,由于气血不充,名曰滑胎。”这表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发生原因及临床证象已有一定的认识。现代中医对本病的临床报道较早,50年代就有人用泰山磐石散治疗本病。60~70年代,有人用黄体酮注射足叁里以预防本病的先兆流产。80年代以来,临床研究日益增多,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发现菟丝子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对妊娠起着重要作用;证实寿胎丸加味煎剂的安胎作用,主要是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活动,使其保持安静,加强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并具有雌激素样活性,促进子富生长发育。 中医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有明显的疗效,且无副作用,总有效率在90%左右。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筛选有效方药,深入研究治疗机理。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素体虚弱,肾气不足或阴虚内热引起。此外与孕后起居不慎,房事不节,情志不调或跌仆损伤等均有密切关系,使冲任二脉受损,胎元失养,致屡孕屡坠。冲任不固,肾失封藏为其主要病机。现分述如下: 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原因 1、 遗传因素:如果胚胎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出现异常,就会导致胚胎发育不良。这是流产最常见的原因,在自然流产原因中占60%-70%,约2-4%的习惯性流产与遗传因素有关。 从西医角度来看,流产的原因众多,可概括为: (1)遗传因素:基因异常为自然流产的最常见原因,早期流产时染色体异常者占50%—60 %。染色体异常可表现为数目异常(如单体、三体、多倍体)及结构异常(如断裂、缺失、易位、倒位)。染色体异常的胚胎多数被自然淘汰而流产,极少数发育成畸形胎儿,甚至出生后存活。 (2)外界因素:化学物质(如铜、有机汞、铅、DDT、烟雾)、物理因素(如放射性物质、噪音)可直接作用于胚胎、胎儿或通过胎盘间接损害胚胎、胎儿。 (3)母体因素:①全身性疾患加急性传染病时,高热可引起子宫收缩,细菌毒素或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危害胎儿。②严重贫血或营养不良时,可致胎儿缺氧、影响胎儿生长发育。③生殖器官疾患,如各种类型的子宫畸形、子宫发育不良、宫腔粘连、粘膜下子宫肌瘤,可影响胎盘的形成与功能;子宫颈闭锁不全或深撕裂时,因不能承受宫腔内压,易致胎膜破裂而发生晚期流产,④内分泌失调,如卵巢黄体功能不足,致使蜕膜发育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影响胚胎发育。 (4)免疫因素:孕期中母体免疫抑制因子(如封闭抗体)产生不足,母儿双方免疫不适应,以致胎儿遭受免疫排斥而流产。 (5)血型不合:母儿血型不合可使胎儿发生免疫性溶血而死亡,常致晚期流产。 (6)父方因素:如菌精症,可干扰孕卵着床,感染胚胎而导致流产。 【类证鉴别】 1.堕胎:为妊娠12周以前流产,一般胎儿尚未成形,妊娠试验阳性或阴性。 【辩证施治】 本病以虚为主,与肾肝脾的关系尤为密切,即便属于外伤或中毒等为患,亦因体质素虚有关,故治疗上以补肾固冲、补气养血为主。胎漏、胎动不安的治疗以安胎为主,根据病因不同,分别治以固肾、补脾、养血清热等大法。 “虚则补之”是滑胎病证的治疗原则,具体实施治疗时须注意孕前的调护与孕后的保胎治疗相结合。一般多主张,一旦确诊妊娠即开始服药,直至超过既往滑胎月份又未见胎漏,胎动不安征象,方可减少服药次数或停药观察。一旦坠胎小产,其当务之急在于尽快排出离胞尚未坠下的胎块,也即去胎益母,否则会致母体不健,变生它证。产后应视母体情况,酌服益气化瘀之剂而调之,注意小产重于大产,需“十倍将养于正产”。 [肾气不足]孕期阴道下血或少或多,色淡暗,腰酸腹坠痛,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甚至失禁,或曾屡次堕胎,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肾虚胎失所系,故有阴道下血,腰酸腹坠;肾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故头晕耳鸣;肾虚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甚则失禁;舌脉为肾虚之候。 [气血虚弱]孕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或腰腹胀痛,或坠胀,伴神疲肢倦,面色不华,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气血虚弱,胎失所养,故阴道下血;胎动欲堕故腰腹胀痛;气血虚弱,身心失养故神疲肢倦,心悸气短;不能上容于面,故面色不华,舌脉为气血虚弱之象。 [血热伤胎]孕期阴道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伴心烦不安,手心烦热,口干咽燥,或有潮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或弦滑。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阴道下血色鲜红;胎动欲坠故腰酸腹胀坠痛;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安;热伤阴津,故五心烦热,或潮热,口干咽燥、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脉为热伏冲任之象。 [跌扑损伤]孕期受外伤,腰酸腹胀坠,或阴道下血,脉滑无力。跌扑闪挫或劳力过度直伤冲任,气血胎气受损及肾,胎失所系,胎动欲堕故见腰酸腹胀坠,阴道下血,脉滑无力。 [堕胎小产] [滑胎]
从36篇临床报道中,筛选出34首治疗习惯性流产疗效较好的自拟专方,经统计34首自拟方共使用28味药
【单方验方】 1.用苎根50g,洗净,入生姜5片,治跌扑所致胎动不安,腹痛、腹满者。 【其它疗法】 体针 取穴:主穴:分9组。①太冲、曲泉;②阳陵泉、带脉;③神门、少海;④阳池、支沟;⑤阴陵泉、地机;⑥足叁里、天枢;⑦尺泽、太渊;⑧曲池、臂懦;⑨太溪、石关。操作:上述9组穴位,指妊娠或流产好发的不同月份选用不同组的穴位,如妊娠或流产好发于1月,取第1组,好发于2月,取第2组,依次类推。在防治时,具体取法为:预防性针灸,据其流产好发的月份选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叁个疗程。治疗性针灸,在妊娠出现流产的先兆症状时,选与妊娠月份相应组的经穴针刺,隔日1次,不计疗程,当症状缓解后停止治疗,继续观察。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敷脐法:阿胶10g,艾叶10g。先将阿胶烊化,再把艾叶焙干研末,然后将艾叶末倒阿胶液调和均匀,制成糊状备用、取药糊直接涂敷于患妇脐中神阙穴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再以热水袋置脐上药面熨之,每天1~2次。具有温经养血安胎之功效;主治气血虚弱型胎漏,胎动不安。 治疗本病,以预防为主,须于下次未孕之前,加以调摄,俾能增强体质,预防再次流产,并劝告患者从最后一次流产时算起,避孕间隔最好一年以上,以便恢复和修补因坠胎而造成的肾气虚损体质。怀孕后必须节制房事,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七情过度,调摄饮食,不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一旦出现小腹坠胀,阴道流血等症状,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活动,注意营养,再以药物治疗。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95.中医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