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覃塘区打造“西江韵”文化品牌的实践与思考

 昵称61603048 2019-01-03

地处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域的贵港市覃塘区,积极探讨珠江-西江经济带县域文化发展的路径,走出了一条以打造“西江韵”文化品牌为主线,能够彰显自身文化元素、自身文化特色,凝聚文化自信,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新路子,推动了基层文化繁荣兴盛。20041月,我从覃塘区石卡镇党委调到中共覃塘区委宣传部工作,现任职务是覃塘区委宣传部副科级干部、理论股股长,20152月定为副处级职级。14年来,见证了覃塘区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478,国务院发函(国函[2014]87号),原则同意《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这标志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西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是广西又一次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框架下,覃塘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发展沿江文化,不断铸就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域文化新辉煌。

一、探索“西江韵”文化发展的路径

覃塘区充分利用地处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地域优势,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以文化引领覃塘发展。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抓组织、创特色、建载体、出精品、勤交流“五位一体”的工作思路,采取强力措施,进一步激发基层文化活力,推动了基层文化繁荣兴盛。

(一)抓组织,壮大基层文学艺术队伍

文化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覃塘区民族风情浓郁,地域特色文化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覃塘区作为贵港市最大的壮民族集聚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贵港壮歌剧”。2009年,成立区民族民间歌剧会,使民族民间传统歌剧尤其是壮歌剧得以传承光大、创新发展,成为当地群众重要文化食粮。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企业资助等形式,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基层文艺队伍。截止20183月,覃塘区组建有演艺中心、曲艺团、歌舞团、粤剧团、师剧团、壮剧团、广场舞队、八音乐队、壮话山歌队、白话山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350多个,参加人员达3000多人,其中演出活动比较活跃的有100多个,初步形成了地域分布合理、年龄搭配平衡的村屯文化网络,逐步解决了基层文化队伍不稳的问题。基层业余剧团逐步成为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中城乡互动、上下联动的重要载体。这些文艺业余队伍长年活跃在当地和周边乡村文化演出舞台,红红火火地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娱乐活动,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与此同时,重视抓好文艺人才队伍建设,20144-5月,组建了区音乐舞蹈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6个学术团体,会员共300人,成立了区文联,这支队伍成为发展基层文艺事业的强大生力军。通过“推出去”的办法不断向外推介人才、宣传覃塘民间文化。2001年以来,民间艺人多次获得自治区级荣誉,比如,东龙镇潘铁明被评为广西首批高级民间工艺艺术师,覃塘镇的黄金明被评为广西首批一级民间艺术艺术师,覃如贵、黄秋菊获广西十大民歌手,韦金才获广西十佳民歌手等。

(二)创特色,打造珠江-西江地域文化

据史载,珠江-西江流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南粤文化即岭南文化。覃塘区与广东毗邻,深受南粤文化影响,文化特质相近。近年来,覃塘区整合力量,激励文化骨干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多渠道培养新人,进一步活跃了南粤文化,使璀璨夺目的本土文化光耀珠江-西江流域。覃塘区宣传文化部门引导和支持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创作出更多讴歌新时代、传递正能量,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文艺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基层文化大繁荣,为共筑中国梦凝聚力量。2002年以来,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根据现实生活素材,填词歌曲《祝福覃塘》、《学好道德规范》,填词粤曲《开拓创新》、《学理论讲道德》,创作小品《生猪集宰好》等一批主题鲜明的优秀文艺作品,在遍布城乡的群众舞台传唱演绎,激活了基层文艺活力。文艺工作者充分利用地处珠江-西江经济带、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的优势,创作以珠江-西江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发展西江流域特色文化。比如,20135月至20149月,覃塘区音乐舞蹈家协会侯宣光、黄翠莲、冯雪珊等3人,合力创作完成了《珠江西江韵》、《荷城梦》、《腾飞覃塘》、《潮涌西江》等4首珠江-西江组歌,并在贵港城乡传唱,深情地赞美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激励群众共同绘就“江海联动”宏伟发展蓝图。

(三)建载体,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覃塘区推动各乡镇、各部门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1年以来,累计筹资220.6万元建成东龙、黄练、蒙公、樟木、三里、五里、覃塘、大岭、山北等9个乡镇文化站办公楼和部分文体活动设备;累计筹资23万元对石卡镇文化站进行两次改造建设;累计筹资3510万元建成117个村级公共服务设施。2009年,14个村级文化团体获贵港市文化局赠送的调音台、音响、二胡等“以奖代补”文化设备,构建了全覆盖、普惠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四)出精品,繁荣基层文艺创作演出

覃塘区推出了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民族特色、思想精深、内容精彩、艺术精湛的文艺作品,为覃塘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近年来,覃塘区文艺创作取得较好成果,优秀作品不断推出。2001年以来,一批“覃塘牌”作品参加各个层次演出得到认可。比如,《老人健身球》在广西“夕阳红”文艺演出中获一等奖,歌剧《过关》获自治区电力系统文艺汇演优秀奖,使农村壮族儿女创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首次登上了自治区首府大舞台;黄翠莲演唱的歌曲《珠江西江韵》、《荷城梦》获贵港市首届民间文艺表演赛优秀奖与金喉奖,冯雪珊演唱的歌曲《潮涌西江》获贵港市第四届“和为贵”文化节暨全市基层文艺会演二等奖。此外,《蔗农上北京》、《迎回归》、《市场点滴》等作品分别获贵港市民间文艺汇演一、二、三等奖,《步步高》获贵港市民间文艺调演三等奖,石卡镇石卡社区曲艺团老艺人梁坚志、黄开球创作的反映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的小品《故乡情》,获贵港市小戏创作作品优秀奖。

(五)勤交流,弘扬本土特色文化艺术

2001年以来,覃塘区不断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尤其是引导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使本土文化艺术得到了弘扬。目前,一些作品、团体获得国家、自治区级荣誉。比如,潘铁明、潘庆权父子俩代表贵港参加在沈阳市举办的中华精品彩灯大赛,其参展作品《七彩花灯》、《斗牛彩灯》分别获第七届中华民族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灯彩奖)银奖和优秀奖,成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这是覃塘区民间艺术作品首次挤进国家级评比活动先进行列;石卡镇方竹村歌舞团、覃塘镇覃塘社区老年人文艺队获自治区“优秀村(屯)文艺队”。

二、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来自于文化,这一点将越来越成为全国的一致共识。文化是内容,旅游是场景,两者结合就是文旅运营。文旅融合观念和文旅运营思维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思维。现阶段文旅融合已是趋势。文旅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发展方向。近年来,覃塘区积极探索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之路,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根据本地农田土壤适宜种植莲藕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莲藕产业,打造乡村旅游景点。20146月,覃塘区建立了拥有3000多亩连片荷塘的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种植了300多个荷花品种,地点在国道209线覃塘镇龙凤村平田屯、覃塘镇姚山村群山屯。以示范区为中心,建成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文化、饮食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成为广西乃至珠江流域重要旅游胜地。目前,示范区内各项设施基本完善。

覃塘区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称之为“荷美覃塘”。2014年起,覃塘区每年67均举办“荷美覃塘”系列活动,节目精彩纷呈,示范区内的荷花竞相怒放,游人交口称誉。比如,2018626日,第32届全国荷花展览主会场暨贵港市第五届荷花展在贵港园博园开幕; 627日,第32届全国荷花展览分会场暨“荷美覃塘”(第五届)在覃塘区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开幕(开园)。

2014年“覃塘莲藕”荣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2015年“荷美覃塘”获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成为全国153个示范点之一。

2016年,覃塘区获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是广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的3个县之一;“荷美覃塘”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被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评为“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获批成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贵港市授予“荷美覃塘”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20177月,农业部公布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全国300个村镇获得第七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覃塘区覃塘镇龙凤村(覃塘莲藕)榜上有名,是贵港市唯一一个获得认定的示范村;11月,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考核结果公布,覃塘区“荷美覃塘”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被自治区认定为五星级示范区,覃塘区毛尖茶产业(核心)示范区被自治区认定为三星级示范区;11月,蒙公镇新岭村获“2017年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2017年,覃塘区九凌湖旅游风景区获评为AAA级旅游景区。

201812月,“荷美覃塘”景区正式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推介宣传荷文化

以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为依托,致力发展荷文化,推介宣传荷文化。

1、办摄影展、出书,推介荷文化。20147月,组织摄影爱好者深入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采风,拍摄荷花作品;当年911日,在贵港市图书馆一楼展厅举办覃塘区“荷家体验”摄影展,时任贵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宋震寰和时任覃塘区委书记李建锋为摄影展揭幕。2014年还创办文学刊物《荷香》。2015年元旦,又在贵港市新世纪广场举办“莲藕里的覃塘”荷文化摄影展。这是覃塘区在辖区外推介荷文化、宣传荷文化的举措。2015年春,邀请贵港市作家协会会员到覃塘区采风,当年7月编辑出版《荷美覃塘》一书和编辑出版摄影画册《荷美覃塘》。在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内布置亭榭长廊,内有荷、茶、壮文化作品74幅;绘制荷文化、茶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墙体宣传画31幅共305平方米;布置荷藕题材主题雕塑3处,大大提升了“荷城贵港,荷美覃塘”文化品位。20175月,在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内建成贵港市廉政文化基地(覃塘示范点),从“莲文化”到“廉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弘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廉(莲)”精神。

2、创作、排演歌曲,宣传荷文化。“九凌美如画,茶藕香神州,山歌传宝岛,文化交流共赢……”“西江边的茶藕香神州,西江边的山歌传宝岛……”“覃塘在腾飞,荷花飘香,花香鸟语,歌声传海外……”“九凌美如画,茶藕香神州,山歌传宝岛,文化齐开拓……”这是覃塘区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侯宣光创作的珠江-西江组歌——《珠江西江韵》、《荷城梦》、《腾飞覃塘》、《潮涌西江》4首歌曲的歌词。歌词中包含了“藕(荷花)”内容。在贵港城乡各个层次的公共场所演唱了《珠江西江韵》、《荷城梦》、《腾飞覃塘》、《潮涌西江》4首歌曲,以此宣传覃塘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

演出获奖。20131230日,在贵港市首届民间文艺表演赛上,黄翠莲演唱了歌曲《珠江西江韵》、《荷城梦》,荣获优秀奖与金喉奖。2014930,在贵港市第四届“和为贵”文化节暨全市基层文艺会演晚会上,冯雪珊演唱了歌曲《潮涌西江》,荣获二等奖。

参加地(市)、县(区)演出。201411日上午,贵港城区新世纪广场交谊舞东队在市区新世纪广场演出了歌伴舞《珠江西江韵》;523日,覃塘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期间,出席文代会的代表黄翠莲现场演唱了歌曲《珠江西江韵》,代表冯雪珊、冼丽、黄柳梅、杨馨叶4人小组演唱了歌曲《腾飞覃塘》;75日,在覃塘区(第一届)“荷家体验在覃塘”文艺晚会上,由贵港城区新世纪广场交谊舞东队演出了歌伴舞《荷城梦》。2015-2017年,广西贵港市西江韵演艺中心艺术指导、覃塘区音乐舞蹈家协会会员黄翠莲,分别在覃塘区第四、五、六届“壮族三月三”文化艺术节石卡镇分会场,演唱了原创歌曲《珠江西江韵》,嘹亮的歌声响彻夜空,给壮族群众送上节日的祝福。

在乡村屯、社区、学校演出。珠江-西江组歌曾在覃塘区石卡镇樟竹村,石卡镇石卡社区,石卡镇鹤心村垌心屯、榕平屯,石卡镇万塘村祥运屯,石卡镇新旺村新里屯、帽岭屯、里旺屯、旧井屯,石卡镇翰芦村白屋屯,石卡镇凤思村含思苏屋屯,三里镇水仙村,覃塘镇(今覃塘街道)覃塘三中,大岭乡下棍村,大岭乡龙马村马畔屯,五里镇五里社区河塘屯,五里镇大成村岐山屯;港北区港城街道六八村第八屯;桂平市厚禄乡双井村谢屋屯;平南县丹竹镇丹竹圩和贵港城区广场、社区等演唱。

三、存在问题

一是创建本土特色文化品牌意识不强。表现为:上级布置什么工作,下级就完成什么工作,缺乏创新精神。比如,从2012年起,覃塘区虽然每年都举办“三月三”系列文化活动,但因缺少起关键作用的、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节目内容,影响力不强。在一些农村和社区,领导缺乏全局意识,对文化建设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某些农村和社区,思想、文化教育抓得不力,存在死角、盲区,教育方式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某些农村和社区,宣传文化阵地基础不牢,队伍不稳,群众文化生活较贫乏,少数村屯和社区赌风盛行,等等。

二是县级文化活动基础设施有待加强。覃塘区位于广西东南部,贵港市西部,其前身是1996年地级贵港市成立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县级区,时称覃塘管理区,隶属港北区。2003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行政区——覃塘区。行政区域总面积150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现有人口61万,壮汉等民族聚居。至今,覃塘设区(含管理区)已经20年,现有县(区)级文化设施几乎为零,没有图书馆、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活动设施,这与一个县级行政机构是不相称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区本级财政收入有限,拿不出资金建设文化活动基础设施。

三是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结合力度不够。覃塘区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虽然开发了一些乡村旅游景点,比如“荷美覃塘·覃塘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九凌湖·锦秀乡村”、古风岩等景点,但都是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未能形成全局开发、综合开发利用的态势,影响力不强。同时,现有乡村旅游景点缺少文化内涵项目,文化与旅游未能互相攀亲,比翼双飞,实现双赢。

    四、打造“西江韵”文化品牌的思考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广西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打造西江黄金水道,积极与广东合作,推进两广经济一体化的结果。《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指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和开放合作,依托岭南文化、禅宗文化和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因此,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框架下,覃塘区要大力弘扬本地特色文化,打造出既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覃塘文化要想在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域风起云涌的文化发展大潮中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形成自己的品牌,就必须选择适合本地实际、体现本土化特征的文化发展路子。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体现地方特色,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1、以“西江韵”作为文化建设旗帜。西江流经覃塘区的岸线50公里,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已规划有效使用的岸线6公里。2016年,覃塘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西江流域工业基地、绿色农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荷美新区”的发展定位,文化建设应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文化建设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必须依托本地的文化资源优势,以“西江韵”作为覃塘区文化建设的旗帜,大力培育珠江-西江流域“西江韵”县级文化旅游品牌,也就是要打造珠江-西江流域具有时代特征、覃塘风格、和谐兼容的文化品牌,成为在珠江-西江流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文化交流枢纽,成为覃塘文化走向珠江-西江流域的主力县(区),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吹响繁荣发展覃塘文化事业的新号角。

2、办文化旅游节打造覃塘品牌。建议每年农历“三月三”期间在覃塘区北部壮族群众居住的乡镇,举办覃塘区“西江韵·山歌情”文化旅游节;每年9月在覃塘区南部汉族群众居住的乡镇,举办覃塘区“西江韵·南粤情”文化旅游节。组织创作一批体现本土特色的文艺节目在文化旅游节演出,宣传覃塘、推介覃塘,打响覃塘“西江韵”文化品牌。

通过举办两个文化旅游节,大力宣传覃塘区人民艰苦创业、奋勇争先的精神,大力宣传西江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茶藕(荷)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使之成为在贵港、在广西、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具有覃塘民族特色、体现覃塘“西江韵”文化特色的县级文化品牌,成为覃塘最灿烂的文化符号,成为覃塘区一张十分耀眼的名片,以此宣传经济、文化建设的成就,提高覃塘区的知名度。

    举全区之力将两个文化旅游节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精品工程、节庆知名品牌和交流经典的盛会,宣传、推介地域文化和经济成就。在举办文化旅游节期间,组织开展一系列节庆活动,比如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经济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研讨会)、名特优产品展销会、特色美食一条街、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成果摄影展、乡土风情人文景观摄影展、书画民俗工艺作品展等,以绚丽多彩的活动向嘉宾和游客展现覃塘,凸显覃塘区珠江-西江流域西江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茶藕(荷)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把两个文化旅游节办成风情浓郁、文化艺术魅力无穷的节庆活动,要天天有精彩,处处有看点,给嘉宾和游客提供一台丰富多彩的“西江韵”文化盛宴。

(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千方百计推进五大文化设施建设。在区本级财政薄弱的情况下,必须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资兴建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设施,经过5-10年(或更长时间)建设,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推动文化旅游有机结合

    举全区之力打造三条文化之旅线路。本项目应作为覃塘区文化发展中长期工作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作为主体”的原则筹建项目,通过510年(或更长时间)努力,建成三大文化旅游线路。

线路一:生态文化和人文景观之旅。覃塘区自然人文景观独特,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得天独厚。风景独特的乡村生态区域主要有10个,即:位于覃塘镇龙凤村平田屯、姚山村群山屯的“荷美覃塘·覃塘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地处石卡镇、五里镇、大岭乡交界的九凌湖和九龙岩;处于蒙公乡境内的平龙水库;位于石卡镇境内的七星山;座落于石卡镇的歌仙“刘三姐”唱歌山;处于三里镇“义度桥”的壮族山歌对唱点;座落于樟木镇境内的古风岩;位于覃塘镇的虎头山茶园和黄练镇的镇龙山茶园。应该依托上述旅游资源,打造一条由10个景区组成的生态文化和人文景观之旅,即:“荷美覃塘·覃塘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景区游——九凌湖休闲旅游度假景区游——九龙岩景区游——七星山生态旅游景区游——“刘三姐”唱歌山景区游——“义度桥”壮族山歌对唱点景区游——平龙水库生态旅游景区游——古风岩景区游——虎头山茶园景区游——镇龙山茶园景区游。

线路二:历史文化之旅。历史是民族的根。覃塘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著名的历史文化区域主要有5个,即:地处三里镇的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黄练镇的六瓮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处于石卡镇的黄彰烈士墓和覃塘镇的陈培仁烈士墓。目前,上述历史文化资源得到较好保护。应该依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条由5个景区组成的历史文化之旅,即: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景区游——(三里)革命烈士纪念碑景区游——六瓮桥革命烈士纪念碑景区游——黄彰烈士墓景区游——陈培仁烈士墓景区游。

线路三:宗教文化之旅。近年来,覃塘区深挖宗教文化,坚持推陈出新,出了不少精品。经宗教部门登记在册的佛教活动场所有黄练镇的三灶寺、石卡镇的天堂寺和覃塘镇的福寿寺;天主教活动场所有覃塘镇龙岭天主教堂;道教活动场所有樟木镇北帝庙。目前,上述宗教文化活动点得到有效保护。应该依托这些宗教文化资源,打造一条由5个景区组成的宗教文化之旅,即:三灶寺景区游——天堂寺景区游——福寿寺景区游——龙岭天主教堂景区游——北帝庙景区游。

    (四)形成文化旅游建设合力

    一是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打造珠江-西江流域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二是坚持“边做边推广”。以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出发点,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边做边推广”的原则,通过不懈努力,形成具有覃塘特色文化品牌,展现珠江-西江流域特色文化,使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使之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课题组负责人:侯宣光

                         

                       2019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