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名家,如何让鱼在画纸上“游”起来?

 老鄧子 2019-01-03


在先秦时期典故中,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巧辩,充分诠释了鱼这种动物对中国人的重要性,故而历朝历代,中国人喜欢画鱼。


明 佚名 鱼藻图轴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绘画中以鱼入题,美学内涵不外乎二:一取其“多子”“富余”等吉祥之意;二取其自由自在的心灵意象。画鱼的人很多,名家却少。但在宋代以后,各类题材的能手如井喷般出现——宋徽宗时编撰的《宣和画谱》将中国的绘画题材分为十门,鱼龙便名列其中。


南宋 佚名 《群鱼戏藻图》

 

所以,宋代不乏传世的画鱼名作,其中刘寀(cài)最为著名,其长卷《落花游鱼图》,以工笔设色的方式描绘水中游鱼,或成群穿波,或横流而过,水上花叶缤纷,水下藻荇飘荡,完美再现了“宋画如诗”的境界。


北宋 刘寀 《落花游鱼图》(局部)

美国圣路易美术馆馆藏


而在画鱼名家中,风格奇特、最具个性的当属八大山人朱耷。八大山人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所谓“失群强项伤心鸟,张口无声瞪眼鱼”,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动物造型,白眼更是将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幅画的中央孤零零的只画一条鱼,这样的构图一般人很忌讳,但八大山人就敢于这样做——他如同画中的白眼动物,无所顾忌。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横屏欣赏)


清代时,来自意大利的郎世宁,作为宫廷画家,为中国人展示了画鱼的另一种可能性。

 

“中西合璧”的画法明显不同于同时期的清代画家,尽管画中做了很大的折中,尽可能保留和融合中国的技法和元素,适应中国的审美趣味,所画的鱼,神韵完全不亚于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大家。


郎世宁 《画鱼藻》


而要说近现代,齐白石是出了名的画鱼者。早年齐白石摹习八大山人,后期逐渐创新,数年的不断作画,让齐白石研磨了出了自己的画风,终成大师。


齐白石 《坐看垂钓者》


齐白石笔下的鱼更加写意,他的花、鸟、昆虫,既有民间的鲜活明艳,也有文人气息情趣,雅俗共赏。


齐白石 《九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是一个美好的意象,“鱼藻图”也成为中国绘画中常见的题材。


 

探其原因,是因为鱼繁殖时展现的生理特征,符合中国人对“多子多福”的精神需求,后世更取“鱼”的谐音“余”,迎合人们向往生活富余、安定的文化心理。

 

观复·连年有余对杯,以观复博物馆藏清康熙白釉矾红鱼藻纹笔筒图案为灵感,将鲤鱼、鳜鱼、鲇鱼绘于杯上,祝福富贵有余、年年有余。





观复·金玉满堂套装,图案灵感源自观复博物馆藏清乾隆矾红粉彩鱼藻纹折沿盆,金鳞闪烁,仪态万方。


 


金鱼象征财富,游动时又悠然自得,是为金玉满堂、幸福安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