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中的“鱼”

 闲之寻味 2022-06-23 发布于广东

×

北宋 刘窠 《落花游鱼图》(局部)  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在传统文化中,先民们用鱼来装饰陶器,更把鱼作为“神灵”崇拜的物象,传达出他们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文人士大夫通过文字表现鱼的内涵,多借庄子“濠梁观鱼”隐喻“别有用心”之理,激发人们热爱生活,描绘生动形象给人们以真实的感受。人们常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们对鱼的情感是一个内化过程,画家则是通过绘画的形式把内化后的情感表现出来,通过绘画的笔墨语言进行内在情感的外化,画家不仅表现鱼的形、神、质,更注重表现“鱼我交融”的景象,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宋 陈可九 《春溪水族图》

(一)求真尚神,形神兼备

在中国绘画史上,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从文献上看,真正的“鱼画”始于三国。当时魏明帝游洛水,见白獭爱之不可得,徐邈说:“獭嗜鲭鱼,乃不避死”。于是便画了许多鲭鱼悬挂于水边。不久,一大群白獭竞相奔来。明帝一时间得到很多白獭,便赞赏道:“卿画何其神也?”徐邈说:“臣未尝执笔,人所作者,自可庶几。”[1]水中的鲭鱼其神态和形象都能画得像生活中真实的一样,群獭看到画中的鲭鱼也信以为真拼命游来,说明绘画表现的“活生生”程度之高。此故事是在强调画家的神力是“真”亦“神”,“神”亦“真”,“真”得能出神入化是为艺术表现之道。尚“真”而传神是当时的审美精神,也是对“六法”论中“气韵生动”的追求自觉。造型上臻于“精微谨细”,同时又要有“生气”,且“穷理尽性”,追求“气韵生动”的最好境界。《洛神赋图》中随在洛神旁边的神鱼,飞跃于水云之上,其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鱼类相似,造型生动准确,极为“写实”,用细线体现“精谨”造型、用晕染丰富物象表现的工笔画法,准确造型并具传神风采而觉真实生动。所画的神鱼线条工整精致,细劲之圆润力健,追求“骨”的造型意识,求真尚神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元 赖庵 《藻鱼图》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二)写鱼之“生意”,穷其态,表其真

宋代花鸟画承袭“徐黄”两家发展起来。这时期,对花鸟鱼虫等单一题材描绘极为盛行,以鱼为主题的绘画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崔白、赵昌使宋代花鸟画画风转变,别开生面,艺术旨趣,从五代追求以华艳丽为工转变为一种“清”的风范。为了表现物之形,传物之神,北宋花鸟画家精于观察,注重写生,注重画家观感受和自己的情感体验,写物之“生意”,穷其态,表其真,通过客观物象的观照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心境。徐崇嗣用以彩代墨直接着色的没骨法,应用于表现鱼这一主题,生动地表现出鱼活泼的“生意”,以“鱼藻图”载入史册,开创了“鱼藻图”的模式。其没骨法昭示了继承与发展传统画法而创意的新途径。

×

元 佚名 《跃鱼图》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三)借“鱼”写心,抒发情性

中国传统绘画崇尚“意象造型”观,唐代张藻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是对国画中“象”与“境”的精辟论述。画家通过对物象进行内在的悟化融通,通过抽象的思维来取得艺术化的并赋予“象”与“境”的情感。意象是画家自身的主观审美体验的结果,是画家对物象观察、认识后所寄予的精神及审美取向在造型过程中物化的结果。

古人总结画鱼要诀为:“画鱼须得活泼,得其游泳像。见影如欲惊,硷喁意闲放。浮沉荇藻间,清流姿荡漾。悠悠羡其乐,与人同意况。若不得其神,只徒肖其状。虽写溪涧中,不异砧俎上。”强调画鱼要体现鱼在水中的生动形象,不能刻板画像,不能画形不传神,要借助画鱼表达出精神的自由、逍遥的逸致。

明代 缪辅《鱼藻图》 故宫博物馆藏

元代文人画注重表现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在对花鸟画提出的传物之神、写物之“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画之“意”的要求。“写意”倾向更加明显,画风渐从工丽转向疏淡,注重情趣表现与意境创造。到了明清之际,为故国之思成为它表现的主要内容。到清中期,开始追求表现画家的感情,思想扩大到表现社会,构成了清代中期文人画的时代特征。

×

清代 郎世宁《画鱼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朱耷 《鱼》 

朱耷遭受国亡家破。他孤傲倔强的性情,狂怪的行为,一辈子不与清朝合作,以诗书画发泄其胸中愤郁之情。清苦的一生,命运多舛。画中之鱼实则是他孤傲不群、愤世冷俗的个性写真。描绘孤傲、叛逆、愤怒的鱼,表情冷漠,“白眼看世人”,以拟人化的鱼表现自身的个性,给人一种揪心的力量。如《鱼图》中鱼存在活活泼泼的生意之上,又添加了“单打独斗”、“相望江湖”的独特表情,画面不再是活活泼泼的群鱼,而是单单一条呆板僵滞、凝然不动的落寞之鱼,传达的不再是表面的生机,而是一种畏缩和惧怕,一丝犹疑和猜想,一缕冷漠与孤傲,达到了写心灵、写思想的新境界。

×

清 恽寿平《蓼汀鱼藻图》135×62.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恽南田《鱼藻图》描绘落花游鱼,设色简洁素雅,描绘形象,生趣盎然。画面中鱼藻浮萍构成了鱼的生长环境,寸把长的小鱼成群地在水中嬉戏,画家在题画中提到濠梁观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悠然独得、出世入化的思想。南田自命青蓑钓隐,流连于绿堤花岸蒲滩荻港,来欣赏妙不可言的游鱼之乐,并希望像庄周那样放迹于山水,游行于天地,这正是他对当时社会表现极大不满的一种具体表现。

齐白石《九如图》

齐白石的鱼画,薛永年在《齐白石水族画赏析》中这样说道:“在他鱼画中,可以看到一种儿童的天真和纯朴的乡情溢于笔墨,童心与乡情又是异常紧密的纠结在一起”。作品有的表现对田园生活的追忆,有的表达钓鱼孩童内心的期望与欢乐。30年代他画的《群鱼图》则表现他和平与自由的失落情感,画中描绘一群惊慌失措的小鱼,画中的题诗:“满地家乡半罟师,偶随流水出浑池。沧波亦失清游地,群对无惊候几时!”点破了此画独特的意境。《雏鸡小鱼图》生动描画岸边一群雏鸡对自得其乐的水中游鱼无可奈何的画面,表现他对自由生活向往。白石的鱼画之所以真切感人,就是因为他用饱含对世道人生的真情实感,用富有个性的笔墨塑造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真实,寄托着他的美好愿景。

×

张大千《八大山人鱼乐图》

文人画中的鱼从“写生”表现“生意”开始,由于画家的“感物联类”,对花鸟“物性”的理解,赋予它以生命、个性、意志,寄托画家的思想感情。随着绘画进一步发展,画家的注意力渐从表现鱼的本身和画家自己的情感、思想转移到社会,赋予鱼形新的内涵。当下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众多擅长画鱼的画家,把自己的感情和时代意识融合到鱼画中,诸如“鲤鱼跳龙门”“九鲤图”“鱼乐图”“锦上添花”等命名的鱼画作品应运而生,讴歌国家强盛、人民富足、社会和谐欢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