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弯,也称脊柱侧凸;是一种三维(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侧方弯曲畸形。国际脊柱侧凸研究会提出,只要测量站立正位全脊柱X线片显示脊柱的科布氏(Cobb)角度大于或等于10°的侧弯,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的原因非常复杂,跟其他因素相关,经典总结: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关系 所以应早发现,早治疗 早期筛查 在脊柱侧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很少有疼痛或不适而容易被忽略,同时青少年自理能力强;父母及孩子自己都不易察觉,甚至形成脊柱结构性侧弯。为此定期筛查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一般建议8岁开始进行定期筛查,每3个月一次。 父母需注意观察孩子脊柱的发育情况,看是否有以下问题: (1)两肩不平 (2)两侧肩胛骨不等高 (3)腰不对称 (4)髋上提 (5)前弯时两侧背部不对称 有以上任何一问题,就应该立即就医! 诊断评估 (1)一般史 (2)手术史 (3)畸形出现时间 (4)背部疼痛史 (5)心肺功能状况 (6)家族史 脊柱侧弯在外观体态上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外观特征来评估: (1)脊柱前屈,伸展,侧屈及旋转的关节活动度部分受限; (2)两肩不等高,不对称; (3)双髋不等高,双下肢不等长; (4)躯干倾斜,背部不对称; (5)双乳发育不对称,剃刀背畸形等。 被检查者尽量暴露脊柱,双足并拢站立,双膝伸直,双臂自然悬垂,躯干向前弯曲至背部接近水平;检查者在身后沿水平面观察脊柱及胸廓的异常变化。 一般前屈试验可以发现两侧背部高低变化。若出现一侧隆起,说明肋骨及椎体必定存在旋转畸形,需进一步测量旋转角度。 可以用水平计测隆突的高度,也可用方盘量角器和侧凸计了解躯干旋转度。一般而言,双侧肋隆突高度差越大,就很可能意味着侧弯的角度越大。当然上述测量旋转度超过4°的就认为有问题哦。 X线片尤其重要,是脊柱侧弯真实可靠的证据,诊断的金标准往往没有X线片就随便说是脊柱侧弯是不靠谱的。我们可以借助X线片确定脊柱畸形类型和严重程度,了解病因,帮助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疗效。 1)科布氏(Cobb)角度测量 这个Cobb法是测量脊柱侧弯角度最常用的方法;必须要由专业人士来测量,因为如果是有椎体的选择不正确,就会造成测量角度的偏差,误给他人乱扣帽子! (1)阅片要点: A.端椎:弯曲中最头端及尾端的椎体; B.顶椎:弯曲中旋转最严重,偏离垂线最远的椎体; C.主侧弯(即原发侧弯):最早出现的弯曲,是最大的结构性弯曲,柔软性和可矫正性差; D.次侧弯(即代偿性侧弯或继发性侧弯):最小的弯曲,弹性较主侧弯好,可是结构性或非结构性的,位于主侧弯上方或是下方;作用是维持身体的正常力线,椎体通常无旋转。 (2)Cobb角: 头侧端椎上缘的延长线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的延长线垂线的夹角。既适用于治疗前的诊断,也适用于治疗后的疗效评估。(Cobb角小于10°为阴性,10-20°为阳性,大于20°为明显阳性) 2)椎体旋转度测量(Nash-Moe法) 测量方法较多,但是Nash-Moe法是目前临床中测量脊柱侧弯椎体旋转最常用的方法。 (1)要点: 测量正位X线片中凸侧和凹侧椎弓根位置变化的标准来评估脊椎旋转程度,分为五级。在正位片上,将椎体纵分为6等分,从凸侧至凹侧为1-6段。 (2)旋转五级评估: 0级:(无旋转),双侧椎弓根位置正常,对称,位于外侧段。 I级:凸侧椎弓根轻度内移,但仍在外侧段;凹侧椎弓根向外移位,外缘影像渐渐消失。 II级:凸侧椎弓根影像移至第2段;凹侧椎弓根基本消失。 III级:凸侧椎弓根影像移至椎体中线或在第3段;凹侧椎弓根完全消失。 IV级:凸侧椎弓根越过中线至第4段,位于椎体的凹侧;凹侧椎弓根完全消失。 3)脊柱发育成熟度(Risser征) Risser指数在脊柱侧弯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其意义可以判断脊柱侧弯的发展趋势,同时是确定治疗方案的考量因素。 在X线片上看髂嵴骨骺的发育程度来确定Risser指数,这能反映骨骼的发育程度。 (1)要点: 一般髂骨骨化的骨骺首先出现在髂前上嵴处,然后逐渐向髂后上嵴延伸,最后与髂骨翼融合。把髂嵴发成4等分。 (2)Risser指数: 0度:未出现骨骺骨化; I度:在髂前上嵴处出现骨化(25%——前1/4); II度:髂骨翼前1/2出现骨化(50%); III度:髂骨翼前3/4出现骨化(75%); IV度:整个髂骨翼出现骨化,但未与髂骨融合; V度:骨骺骨化并与髂骨翼完全融合(此时脊柱骨骼发育停止)。 ![]() 1.治疗目的及原则: (1)预防脊柱侧弯的发展,保持脊柱在最佳的矫正位;改善畸形,尽可能恢复躯干平衡,减少更多的并发症。 (2)在前面我们提到过一句话“脊柱侧弯的病因很复杂——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关系”。所以在此介绍的治疗方法是大方向的,若有需要,必须咨询专业人士,因人而异地对因对症设计康复治疗方案!!! 2.治疗方式的选择: (1)Cobb角<25° 注意日常活动中姿势治疗;配合矫正体操,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需要定期(每4~6个月)随访。 (2)Cobb角25°~30° 除上述方法外,牵引;手法治疗; 矫形支具。 (3)Cobb角>40°或45° 可能需要矫形手术治疗。 3.常用的非手术矫正方法: (1)姿势调整训练; ![]() (2)呼吸控制训练; (3)矫正体操训练(以腰椎左侧凸为例); ![]() (4)矫形支具治疗; (5)肌肉激活及抑制训练; (6)SET训练等。 (7)中医软手法徒手整脊,不开刀,不手术,不打针,中医上乘之修护,安全有效。 |
|